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后感
前些日子在讀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的書,剛開始在網絡上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很喜歡,當時也不知道書里寫了些什么就買下了,原因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名字。
拿到《孤獨及其所創造的》這本書的時候才知道這是保羅·奧斯特的自傳,是一幅隱形人的畫像,是一部回憶之書,是一段跨越時空的隱秘家史。《加州文學評論》評此書是一部很難歸類的出色作品。部分回憶錄,部分自傳,部分其父的傳記;它也是對失落,家庭中的愛,父性和記憶的一次沉思。印象主義、細致、有時又及其感人,它在奧斯特的作品中相當獨特…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這本書所訴說的是一個父親一生的孤獨狀態,像是永遠都是身處世外的一個人,是一個邊緣之邊,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他,他也許根本不想讓任何人了解,按照他的思路他的狀態生活下去。讓我聯想到了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保羅的父親是跟那個裝在套子里的人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他是以一種完全敞開的狀態在生活,“無論你們發沒發現,我就是這樣的”。
我在想世界上的孤獨應該有很多種,有年老后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有年輕為了自己的夢想因無奈而營造的孤獨,有心懷大志而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有喪失多年伴侶的孤獨… 無論是何種孤獨對這個孤獨的人都是殘忍的,因為他喪失了對于他來講最寶貴的東西,無論這個東西是人,是時間,是金錢,還是尊嚴。但是這是人類所無法避免的,無論是誰至少是有一種孤獨會伴隨你。
但是孤獨通常會是一種財富,是一種潛在的財富,它的效力的發揮全在于這個經歷孤獨的人的承受力和覺醒力。我不想列舉那些因為孤獨而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有成就的人,那樣也太過于老套。我想說的是人的一種自省,一種深層次的自省。在現在這種紛繁蕪雜的世界里,大多數人們喪失的就是一種自省力,由于這種缺失最后導致的會是一種自我喪失。人在出生的時候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但是到了成年后我們會看到一個一個的`人都會變成了一類人(在此所指的一類的概念不是行業的門類),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的獨特的個性,而被一種共性所取代,這真的是件可怕的事情。
世界的多元才能帶來人類共同的文明,物種的多樣才能使整個星球生生不息,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到了一個個的個體這里卻消解了這個概念,代之以更多的只是盲從。
世界太喧囂,留些孤獨的時間給自己,能夠真正的認清自己,在這短暫的幾十年中畫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
一首歌的歌詞很好“我們都是單行道上的跳蚤,我們皈依自己的宗教。”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創造奇跡的郭臺銘02-14
宿命:孤獨張藝謀11-30
創造力測試02-03
孤獨的靈魂感人情書10-21
HR怎么創造價值11-18
HR如何創造價值12-17
創造京瓷的男人:稻盛和夫12-22
用智慧創造智慧人生作文01-19
描寫天氣的成語及其解釋03-19
描寫秋天的成語及其出處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