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硬件及軟件同步協調提升,硬件通常指的是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裝備等,通過土地整理、現代農業、新增糧食產能、農業綜合開發、水利、農機購置補貼等眾多農業項目建設,可以改變硬環境,但農民科技素質軟件的提升,也要得到同步提高才行。軟件的提升需要找準切入點,培訓是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主要形式,荊州區農民到底哪些人需要培訓、需要哪些內容的培訓,為此,我們對培訓需求工作進行了調研。
一、 荊州區農村勞動力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2012年,全區現有農村勞動力16萬人,占農業人口的62.7 %。其中,勞動年齡內14.8萬人,鄉村從業人員14.5萬人,從性別比例看,男性7.7萬人,女性6.8萬人。從鄉村從業行業看,農林牧漁業10.2萬人,工業1.4萬人,建筑業0.4萬人,交通運輸0.3萬人,貿易業0.6萬人,其他1.6萬人。從文化程度分,小學以下文化程度3.2萬人,占20 %,初中文化程度11.8萬人,占74 %,高中文化程度0.8萬人,占5 %,大專以上文化程度0.2萬人,占1%。全區農業種養大戶有1100戶,占總農戶的2%,專業化農村中介組織120個,從業人員600人,專業合作社和協會217個,從業人員8560人。
(二)農業經濟發展基本情況。2012年全區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791元,同比增長13.7%。農業總產值達56.4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達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8%;畜牧業產值達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漁業產值達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25%。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17億元,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0:1,現有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達 12736人。
( 三)農民培訓資源和培訓意向。據調查,區域內有農業大專院校及農技推廣機構6所,教學培訓場地面積達3.6萬平米,師資及擁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才達262人,年培訓能力達12.6萬人。農民學科技用科技意識較高,科技致富意識較強。在創業培訓每期班的人員組織來看,以回鄉創業和有一定種養規模的農民為主,培訓要以淺顯易懂的日常管理及技術要點為主;在近兩年的陽光工程實用技術培訓來看,與農時相結合的技術培訓及推廣部門的一線工作者深受農民歡迎,有的參訓者和老師建立了長期的短信及電話聯系。
二、實行軟件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繼續加強農民培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農村勞動力數量仍然較多,科技素質低,迫切需要加強農民培訓工作。據我們在新橋、楊井、太陽三個村調查,小學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4%,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更少。
2、農村勞動力結構不合理,迫切需要培訓轉移部分農村勞動力。據新橋、楊井、太陽三個村的調查,在家務農人數占78.2%,外出務工人數只占21.8%,積極開展勞動力培訓,是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
3、農民土地經營規模小,效益低,迫切需要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全區農民人均耕地少,農民人平純收入不足萬元。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效益,只有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增加農業科技含量,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二)開展農民培訓的可行性
荊州區對農民培訓具有一定基礎和工作經驗。現有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業大專院校等各類農民培訓機構6家,具有專職或兼職教師262多人,年培訓能力可達12.6萬人次。多年來,我們開展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民創業培訓等農民培訓,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
三、 2013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建議
(一)制訂培訓計劃。農民科技素質提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結合實際,制訂針對性強、長短結合、行之有效的培訓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計劃,并逐步實施才行。
(二)加強部門配合。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涉及面廣、工作任務艱巨,涉及農業、教育、財政、人社、畜牧、水產、民政等多行業多部門,應加強部門配合,統籌協調,共同組織好、實施好農民科技素質培訓工作。
(三)積極探索培訓有效形式,確保培訓質量。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應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調整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要充分調動農廣校、職業技術學校、田間學校及各類民辦培訓機構、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協會、龍頭企業的積極性,充分應用電視、手機、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廣泛開展農民培訓工作,提高效果和效率。
(四)積極爭取領導支持。農民培訓需要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如場地建設、培訓設備、培訓教材(影碟)、培訓教師等方面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區農業局將積極部省級項目支持,同時也希望區政府給予支持,落實專項培訓經費,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和經費保障。
(五)分類培訓,突出重點。農民創業培訓、合作社負責人培訓、家庭農場主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都要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開展培訓,特別是對于發展優勢產業有一定基礎的村,應該把對于結構調整有一定的積極性的農民組織到異地參觀學習,并邀請當地的農民與學員進行交流,逐步引導和扶持該村產業發展發展,從而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
(六)科學發放物化補助。現在部分培訓有項目支持,培訓補助應盡量避免發放現金,如果發放現金將給以后的培訓組織工作增加難度,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我們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選擇深受農民喜歡的農作物主推品種,農業生產中常用生產資料等物資作為培訓補助發放給農民,既有利于培訓的組織和開展,又有利于主導品種和主導技術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