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掌握我市社區建設工作現狀,找準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推進全市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思路和對策。近期,我局組成調研組,對孝感城區9個不同類型的社區進行了專題調研。同時,要求各縣市區上報了相關材料。在此基礎上,對掌握的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城鎮社區建設工作于2002年正式啟動,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民政廳的精心指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文件精神,按照“搭建工作平臺,完善組織體系,提高干部素質,豐富服務內容”的工作思路,以“建設和諧社區,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為目標,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工作。特別是在確定2007年為“全市和諧社區建設年”以來,各地掀起了社區建設工作的新高潮,社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社區組織進一步完善,干部素質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進一步拓展,社區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社區建設工作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為孝感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全市社區建設工作進展情況
(一)社區調整劃分基本合理,社區組織體系日趨完善。近年來,各地根據規模適中、布局合理、尊重歷史、方便管理的原則,對社區進行了調整劃分,截止目前,全市共設立社區211個。同時,加強了社區組織體系建設,各社區都成立了社區黨組織,依法選舉產生了社區居委會、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會,制定了社區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約,完善了社區各組織工作制度。據統計,全市共選舉社區成員代表7482人,協商議事會成員4087人,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協商議事會定期開展活動,討論、協商社區重大事宜,社區居民的參政議政、民主決策、監督管理的權利得到有效保證。
(二)社區隊伍建設逐步加強,社區干部結構得到優化。自2008年以來,各地結合第七次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相繼開展了社區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據統計,全市社區共選舉產生社區干部1103人,其中黨員866人,占78.5%。高中及以上學歷911人,占82.6%,大專以上學歷的158人。年齡結構趨于合理,55歲以下1014人,占92%,30歲以下212人。各社區普遍組建了志愿者服務隊伍,成立各類志愿者組織240個,長期參加活動志愿人員11000余人,他們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治安、文化宣傳、醫療、家政等方面的服務,促進了社區的團結、文明、和諧和進步。
(三)社區黨建活動開展豐富,社區黨組織戰斗力不斷加強。一是建立了民主科學的社區選人用人機制。近年來, 各地按照“一社區一支部(總支)”要求,通過“兩推一選”方法,選配社區黨組織干部。二是加強了社區干部隊伍能力建設。通過開展培訓、召開現場會、組織考察學習等形式,加強對社區干部的教育培養,使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加強。三是堅持把改善民生、服務群眾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主題,廣泛開展黨組織和黨員服務承諾、黨員“設崗定責”、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結對幫扶”等主題實踐活動,為社區黨的工作注入強大的活力。
(四)社區服務網絡初步形成,社區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各地緊緊圍繞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大力開展各項服務活動,初步建立起較完善的服務網絡。據初步統計,全市共興建各類社區福利服務設施114個,社區服務站點386個,社區服務大廳60個,捐助站或慈善超市6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32個,社區警務室198個,社區圖書室藏書88653冊,社區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529人。從而使社區的就業、衛生、環境、文化、治安等各項服務得到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五)社區經費得到有效解決,社區工作環境進一步改善。各級把加大社區工作經費投入作為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突破口,采取多種途徑籌集社區建設經費。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市社區各類投入達2420萬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322萬元,社區自籌1814萬元,費隨事轉242萬元,社會捐助42萬元。社區干部待遇也有所改善,月補貼800元以下95人,占總數的8.6%;800-1000元439人,占總數的39.8%;1000-1500元446人,占總數的40.4%;1500元以上123人,占總數的11.2%。同時,各社區加強和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全市社區工作和活動用房30795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146平方米,有87個社區用房面積達到300平方米以上。
(六)社區各項活動蓬勃開展,社區凝聚力進一步增強。近年來,我們先后開展了“文明社區”創建、“廉政文化進社區”、“平安法制社區”創建、“減災示范社區”創建等一系列創建活動,有效提高了社區建設的整體水平。同時,各社區積極倡導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大力弘揚“孝文化”,開展了“文明小區”、“文明樓院”、“五好家庭”創建活動及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科普活動,陶冶了居民情操,提高了居民文明程度,并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提高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意識。
(七)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先行,農村社區實驗彰顯特色。近年來,我們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注重強化農村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功能,探索建立農村社區建設運行新機制。一是緊扣“管理民主”這一主題,大力推進以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為主要形式的村級事務民主管理機制,完善“干群對話”活動,推動村民自治工作深入發展。二是圍繞“服務三農”這一中心,建立以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載體的公益事業服務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社會互助救助站、民間糾紛調解站、科技推廣服務站,并充分發揮這“六站”在農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服務功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通過社區建設的逐步推進,在全市基本構建起了基層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工作的平臺,為促進城市的“三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總的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一)堅持黨委和政府的領導是推進社區建設的重要保證。實踐證明,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必要的行政推力不可或缺。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把社區建設作為城市“三個文明”建設的總抓手,作為應對改革發展中各種問題和矛盾,提升城市品味的基礎工程,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成立領導協調機構,召開專題會議,出臺指導性文件,認真研究、解決社區建設推進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社區建設的發展。
(二)堅持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是推進社區建設的生命力所在。近年來,各地緊緊圍繞文明衛生城市創建、最低生活保障、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企業改制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來推動社區建設,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突擊性工作任務中,社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化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改善了投資環境、服務了工作大局,受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評,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