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農民增收面臨問題的調研報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縣農村辦組織干部下基層,采取組織座談、查閱資料、問卷調查、實地了解等方法,認真剖析當前我縣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縣農民增收現狀多年來,**縣以強化農業基礎為重點、以改善民生為方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20xx年,全縣糧食總產45.9萬噸,同比增長6.6%;農業總產值達到5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98元,保持了持續增收的良好格局。
從農民收入來源看,農業、畜牧各占43%,林業占0.7%,漁業占9.6%,其它占3.7%。種養業收入已成全縣農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為農民增收亮點,全縣轉移就業達到14.5人次,轉移就業涉及餐飲、服務、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業。
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
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特色農產品規模小,產品質量不高,形不成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投入與收益形成反差,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而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難以抵消增幅更猛的農業生產成本,農業收益呈逐年下降趨勢;勞動者素質還需提高,現代農業加速發展,對農民的生產技能要求越來越高,給農民依靠科技實現增收增加了難度;富余勞動力轉移受阻,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沿海發達地區相繼出現大量工廠關閉或倒閉,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機會大大減少,導致農民的增收渠道減少。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對策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抓好農民增收政策的落實,真正把扶持農業、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確保農民得實惠。
打造優勢產業。圍繞“建設國家級優質糧棉油豬漁生產基地縣”的目標,穩定發展糧棉油等傳統產業,每年優質水稻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優質油菜65萬畝以上,優質棉35萬畝以上;年出欄生豬100萬頭以上,水產品起水總量穩定在6萬噸以上。重點培育柑橘、蔬菜、葡萄、食用菌、茶葉、楊樹、油茶、獺兔、蜂蜜、蛋雞等10大高效產業,壯大規模、提升品質。依托區域和資源優勢,在縣城郊區開發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207國道沿線建成3萬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在涔北丘崗地區建成10萬畝優質柑橘、20萬畝優質棉花、30萬羽土雞及土雞蛋生產基地,在道河、金羅等鄉鎮建成5萬畝油茶生產基地,在太青山建成萬畝有機茶生產基地。
突出加工轉化。依托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組織+農戶”生產經營體系,增強市場風險抗御能力。發展合作組織,重點扶持與發展葡萄、生豬、獺兔、蜂業、蛋雞、水產等10家專業合作組織。搞活產品流通,形成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分層集中外售的新型營銷網絡體系,減免農產品運銷環節收費,嚴格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強化科技支撐。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廣泛開展技術合作,培育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科技示范戶。全面實施科技入戶、測配方施肥、超級稻推廣、農業標準化等工程,逐步形成縣、鄉、村、戶四級聯動、齊抓共管、規范運作的新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機制。
落實惠農政策。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生豬母豬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農業補貼政策,落實退耕還林、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農政策,嚴格實行“一卡通”,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民手中。加強農民負擔監管,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時期農民增收面臨問題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鄉鎮農民增收工作報告11-15
農民工調研報告12-24
農民工調研報告15篇01-13
返鄉農民工創業情況調研報告02-28
民營女企業家面臨難題調研報告12-21
學校安全問題調研報告12-27
當前養豬模式問題調研報告03-15
關于空巢老人問題的調研報告08-20
農民工文化生活需求的調研報告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