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征地制度土地狀況調研報告范文
一、我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基本情況
(一) 基本情況
**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文山州西北部,地處東經103°34′-104°45′之間,北緯23°45′-24°28′之間,全縣土地面積經詳查結果:畝。
**縣地處滇東南巖溶山原地區,大總山脈分支系縱橫全境,地形夏雜,地勢起伏,喀斯特地貌(或稱巖溶地貌)較多。整個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海拔相對高差較大,最高海拔米,最低米,最低差米。坡度一般為15°-35°。地形有山地、山間盆地,河谷、丘陵、平地、洼子地和壩子等。地貌類型多樣,主要構造侵蝕地貌,是褶皺斷裂形成的山地。如官寨剝蝕地貌,主要表現為剝蝕高原低山、丘陵和低中山。分布在膩腳等地;溶蝕地貌,如舍得巖溶地貌,巖溶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盆地地貌,是受斷裂和溶蝕作用形成的,境內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壩子均屬于盆地地貌。堆積地貌境內較少。全縣500畝以上的壩子有40個,較大的壩子有八道哨、曰者、新溝、雙龍營、普者黑、馬者龍、天星、樹皮等,約占全縣面積的20%。
(二)土地現狀結構
我縣各地類面積和結構如下:
1、農用地:畝,其中,耕地:畝,占土地總面積%;園地:畝,占土地總面積%;林地:畝,占土地總面積61%;牧草地:畝,占土地總面積%;其它農用地:畝,占土地總面積%。
2、建設用地:畝。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畝,占土地總面積%;交通用地:12330畝,占土地總面積%;水利設施用地:畝,占土地總面積%。
3、未利用土地:畝,占土地總面積%。
(三) 土地利用特點
1、農業用地面積大,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全縣已利用的土地中,農業用地為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0%,在農業用地中,非耕地多,而耕地少。
2、耕地中,旱地多,灌溉水田少,全縣耕地中,旱地面積即達畝,占耕地面積的%,灌溉水田畝,占耕地的%。旱地面積中,以坡地為主,面積為畝,占旱地面積的77%,而平旱地、梯地等面積為23%。
3、林業用地不合理,園地少,林地多。全縣林地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1%,園地:畝,占土地總面積的%。園地規范小,零星分布,目前還未形成規模,商品率極低低。林地面積中,有林地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
4、牧草地以天然草地為主,人工草地、改良草地缺乏。
5、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中,以村莊用地多,而工礦等其他用地較少,說明**縣城市建設薄弱,工礦企業不發達。
6、交通用地較少,僅占全縣土地面積的%。
7、水域以河域水面、坑塘水面、溝渠水面為主。
8、未利用土地面積大,但可開發利用的較多,隊難以利用的裸土地,裸巖石礫外,其余荒草地、田坎等土地還可以開發利用。
(四)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用地結構不合理,主要是:1、耕地少,非耕地多。2、園地和水域用地少,開發潛力大。3、城鎮居民及工礦用地不合理,存在用地浪費現象。4、牧草地少,未利用地多,開展難度大,影響畜牧業的發展。5、林業用地面積多,但低產林地較多。由于低產林面積比重較大,林業利用率低,開發潛力大。
2、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縣的森林資源,由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土法冶煉鋼鐵,1978年以后包產到戶,開荒擴大耕地,大面積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加之人口的.不斷增長,資源與人口、環境矛盾日趨突出,致使全縣森林面積銳減。據有關部門記載,1952年全縣森林面積為507.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7%。到1978年森林面積減到143.9畝,森林覆蓋率為19.2%,面積比1952年減少363.55萬畝,森林覆蓋僅為1952年的28.36%。80年代開始,全縣響應黨的號召,積極開展居民義務植樹活動,但由于造林存活率低,加之管理工作滯后等原因,使造林面積難以補償被毀林面積。由于森林資源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一是水土流失加劇,據統計,1994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689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二是水源枯竭,水庫、壩塘等庫容量減少,山區人畜飲水困難;三是自然災害頻繁,損失程度加重。由于森林面積減少,高山山區、陡坡地區耕地嚴重受到洪水沖刷,低凹地易造成洪澇災害耕地質量下降。**六獨銅礦區曾經發生山體滑坡,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這都說明了森林被破壞,環境不斷惡化造成的。四是氣候受到影響,常常會發生旱、澇、冰雹、霜凍等災害性天氣,且周期縮短。
3、人口過快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銳減及人地矛盾突出等問題。在人地比例關系中,土地資源嚴格來說是不可再生資源,土地面積是個常數,人口是個變量,人口的迅速增長,必然帶來人均土地和耕地相對數量的減少。必然造成人地矛盾加劇。同時,由于城鎮附近的良田良地逐步被征用,非農業用地增長快,耕地逐年減少,耕地質量減退。
4、農業水利設施脆弱,農業生產條件亟待改善
農業生產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土地質量,技術水平、生產條件(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物力、財力的投入等。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譬化農業的標準來要求,**縣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極不相適應。由于水利設施差,工程老化和不完善,一些水利工程帶病運行,迫切需要改造和更新。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全縣灌溉水田畝,占耕地的%,而望天田、旱地、菜地等則占%。由于全縣水利設施不配套,到1994年全縣水利化程度僅達26%,從而形成地多田少、低產田地多,高產田地少的耕地利用狀況;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一旦警到大的自然災害如,霜凍、干旱、洪澇等。農業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如,霜凍、干旱、洪澇等。
5、農村能源短缺,制約林業生產發展
**縣水能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不充分。由于全縣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煤礦資源少等,造成了農村生活能源緊張。雖通過節柴改灶技術推廣,農村沼氣的開發高,但也難以使魯號農村能源緊張的局面有所緩解。農村生活能源不得不以森林的消耗作為代價來得以逐步解決。因此,造成了森林資源消耗量大于生產量,森業資源減少的局面。所以,需要使農村能源的問題得到解決,首先要加快水力資源的開發,提高農村通電率,其次還要加快農用薪炭林建設,推廣節柴改灶和沼氣,有條件的鄉鎮要建立風力發電等。
【改革征地制度土地狀況調研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調研報告01-21
生活狀況調研報告02-09
鄉村旅游狀況調研報告12-22
全鄉耕地狀況調研報告02-25
農村社會狀況調研報告04-03
婦女思想狀況調研報告11-29
思想狀況調研報告范文(精選9篇)04-14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調研報告04-26
中藥產業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