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農業調研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農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成就
1、沼氣發展成效突出
自XX年阿克蘇開始戶用沼氣試點開發以來,經過XX和XX的穩步推進,戶用沼氣已初具規模,已建成8000多戶。今年,該地區增加了3000戶投資,在該地區8個縣和1個市建立了沼氣項目,累計戶數達到2.3萬戶左右。它的發展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單從保護植被的角度來看,如果按該地區13000戶計算,樹木或樹根砍伐量將減少6.5萬噸/年,相當于每年生長7萬畝樹木,保護13萬畝林地;每個沼氣池每年可提供1萬公斤優質沼肥,可滿足2-3畝農田的肥料消耗,提高4萬畝土地的肥力和負熵。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一個沼氣池可以節約2噸/年的煤,按300元/噸計算可以節約600元/年。如果用沼氣燈照明,每月可節電4元左右,按10個月計算,每年可節電40元。如果用沼液施肥,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肥力,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沼氣工程在該地區實施以來,贏得了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三個改變,實現農業生產無害化、生活環境優美化和農村能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減少流行病和傳染病的傳播。
2.塑料薄膜回收、環保和提高效率
該地區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下降,而殘留薄膜的回收率每年高于85%。去年對該地區239個村莊8959畝土地的調查發現,每畝平均殘膜量為1.319公斤,比XX少0.071公斤。
3.秸稈還田提高肥力
秸稈還田主要集中在棉花大戶,約占棉花播種面積的1/10,約20萬畝。其他秸稈不直接用于還田,而是在放入沼氣池前作為牲畜飼料,最后還田,從而達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4.節肥節藥,保護生態
近年來,隨著該地區的重視,化肥和藥物的用量逐年減少,生態環境逐步得到維護和改善。XX年全區共使用農藥414095公斤,平均畝0.071公斤;化肥268892噸,平均面積46.36公斤。主要原因是生物防治和病蟲害防治燈已經普及,有機肥已經充分利用。
5.推廣農家肥,發展無公害農業
XX年,該區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202.04萬畝,認證無公害基地49個,面積220.7畝。在今年的備耕中,發現農家肥的使用比去年增加了7%以上。
6、高標準節水,利國利民
近年來,各縣都實施了高標準節水工程,主要實施渠道防滲和農作物噴灌、滴灌,不僅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水資源,而且節約了產品成本。
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循環經濟的思路
1.形成農林牧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行業的每個生產環節,進行有效循環,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達到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目的。
2.建立城市農業生態園
阿克蘇市的;生態農舍有個開始,在生態農舍集垂釣、觀光、品嘗農副產品于一體。其生態功能、旅游價值和餐飲服務價值都得到了體現,加強了對城市水土資源的有效保護。是城市循環經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深受消費者喜愛。
3.探索建立立體種植養殖模式。
立體種植是在同一單位面積或區域土地(水域)內建立的多種生物互利共生的優化集成系統。它巧妙地構成了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了立體種植和水產養殖的格局,形成了各種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合理利用了空間資源和有效資源,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轉化,促進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了生物綜合治理,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避免了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阿瓦提的大云作品是互利共生的典范。
4.加快傳統農業向工業農業發展,培育農業循環經濟載體
農業生態園建設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有效載體。一是做好循環農業工業園區建設。制定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充分發揮小葉榕的效益;主要在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的閉環循環利用;二是搞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在世貿組織準則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在質量和環保方面達到國際標準。
5.進一步探索農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的新途徑,實現粗放型農業向精細農業的轉變
先實施在土壤中儲存谷物。科技儲糧&現狀;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單產水平,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其次,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優勢,提高規模經濟;三是做好農業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立體套種技術等的推廣應用。,結合滴灌技術和節水技術,從而逐步實現從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
第三、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農業區的具體措施
1、加強組織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
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意識并實施以人為本。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身體健康和改善生活環境的需求,進一步提高對生態農業、生態城市和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保護生態資源和經濟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和部門合作,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建立激勵政策和機制。制定獎懲辦法,大力推行許可制度,運用各種手段開展生態環境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境和農業循環意識。
2.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
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生物工程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綠色安全的動植物新品種,建立農業科技投入專項基金,鼓勵和引導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研究發展,建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孵化基地。發展高產高效立體種植技術、育種技術、加工技術、施肥技術、土地可持續利用技術、病蟲害雜草綜合防治技術、農村清潔能源開發與節能技術、農業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與污染物凈化處理技術、無公害產品生產技術、轉基因技術和信息技術,樹立生態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形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3.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探索和選擇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本地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高效多層次利用的循環農業規劃。建立和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管理體系,實施農業清潔生產,農業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業化,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充分發揮縣(市)資源優勢,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建立不同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搞好無公害原料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啟動生態卡綠卡特殊品牌和& other人心卡爭創名牌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創匯能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國內外市場份額。
4.加快制定農業循環經濟法律法規
制定和完善農業循環經濟法律,以法律形式約束政府、企業和個人履行循環社會義務。一方面,通過政策調整,回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的經營行為是盈利的,形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外部效應的內化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遵循“誰使用誰補償、誰損害誰賠償、有利于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的機制。
5.提高公眾對農產品綠色消費的認識,建立和完善綠色消費體系
樹立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提高公眾農產品綠色消費意識,建立循環農業綠色消費體系。政府應加快制定農產品綠色采購制度,建立綠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定期監測農業生產區環境、農業投入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農業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快速檢測,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
6.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循環農業建設資金投入
循環農業要因地制宜,實行個人、集體、國家相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把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林業建設、農田建設、水利建設、草原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結合起來,變單項建設為綜合建設,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綜合效益。鼓勵發展農村合作基金會,設立發展基金、農民自籌資金、引進外資和民間投資等多種形式融資,加快循環農業建設步伐。在資本投資方面,我們應重點支持綠色食品產業、有助于延伸農業產業鏈的產業以及采用高寶模式的農業產業。原始秘書材料,全部在稅收、信貸、服務等方面實行傾斜,引導有關單位和個人積極投資興辦循環農業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項目,建立廢物利用環保產業,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用直接投資或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部分重大項目,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
7.建立生態農業園區,發展特色生態農業
區域成本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生物、技術、信息等資源,將農林牧副漁加商有機結合,建立多層次、可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遵循自然規律,利用生態系統的物流和能量流配置生態系統要素,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優化農業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浪費,開展無公害清潔生產,實現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同時,要加強工業生產、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樹立生活用水入田、雨水入河的理念,避免污染生態農業園區。
8.鼓勵循環農業和生態旅游聯合發展
加強生態公園、旅游景點、休閑農場和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發展生態旅游。種植、養殖和綠化相結合,增加各景點的垂釣、采摘、農產品品嘗、土特產購物、觀光等內容,使循環旅游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農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加快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3-18
循環經濟調研報告04-20
循環經濟調研報告10篇04-04
發展的調研報告12-28
商務發展調研報告07-18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8-09
市發展調研報告01-08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8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