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事跡

時間:2023-01-17 08:05:53 評優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事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事跡吧,事跡屬于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擬事跡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事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事跡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里千回百轉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恒久。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回頭再看,這一情結的熨平,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無疑能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員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獻很少,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還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4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廣度,不斷水漲船高,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有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屠呦呦也讓人看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論文,或是《科學》《自然》等國際刊物,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堅持學術方向、堅定學術追求、堅守學術信仰,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被牽著鼻子走。有些人還在懷疑“諾貝爾獎有沒有照顧中國人”,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破冰”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目標。科學的通途有很多走法,無論頭銜和身份,無論領域和方法,“科學家”才是唯一的、純粹的標簽。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鐘情于科學的人出發點并非想去拿獎,也許一輩子不會有驚艷的成果,有人可能用畢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更靈活、更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在日本,很多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來自民間機構或是企業;在美國,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我國對于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認識,也在不斷創新。最近出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類似導向和舉措,無疑能讓有志于獻身科學的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有沒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諾貝爾獎,已不再是一個心結,正可邁開步子、自信前行。

  【人物事跡】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屠呦呦的事跡材料

  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填補了我國無諾貝爾科學獎的空白。她將中醫中藥推向了世界,她將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過去,包括很多中國人在內的國內外學者專家,都批評中醫中藥為偽科學。屠呦呦用諾貝爾醫學獎粉碎了他們對中醫中藥的攻擊,奠定了中醫中藥在世界醫學領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勛、佼佼者,她對科學的貢獻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條件和環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從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失敗了,推掉重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在失敗面前,他們不言棄,始終執著地追求。屠呦呦被稱著是“三無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業業,對科學執著追求,鍥而不舍。為了檢驗藥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親自口服藥物,嘗試藥物在自己身上的反應,以做到保證藥物的萬無一失,屠呦呦的肝臟因此受到了損傷,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換來大家的健康,換來人類的科學進步。屠呦呦與青蒿素之間充滿了許多精彩傳奇故事,表現了科學家的態度、品質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極好的勵志書。必須用好這本書,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學習現時代科學家的精神特質,“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榮譽待遇面前不伸手,為著祖國的科學事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今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更需要講好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眾,振奮精神。

  大家一定記得,當年,陳景潤摘得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1977年10月3日,新華社報道,陳景潤的突出貢獻為數學學科的發展寫下光輝一頁,中國科學院提升他為研究員。1978年1月,《人民文學》刊發了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隨后予以轉載,“怪人陳景潤”轟動全國。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時,“七七級”大學生剛剛入學報到,坐定課桌,開始如饑似渴地求知。都是關于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精彩故事,不僅教育了“七七級”。《哥德巴赫猜想》還被選入了初中語文課本。陳景潤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個人的腦海,激勵了我們這一代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是振奮人心的消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屠呦呦是時代的符號,是科學家的優秀代表,是當代的陳景潤,必須大張旗鼓的宣傳屠呦呦與她的諾貝爾獎,講好她和青蒿素之間有著精彩傳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勵人,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

  屠呦呦為中醫藥做出如此大的貢獻,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實至名歸。

  關于屠呦呦的作文材料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代號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屠呦呦加入了中醫藥協作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并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于《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素材一:創新

  首創性、關鍵作用,這就是屠呦呦獲獎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一年,屠呦呦39歲。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埋頭于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屠呦呦研究組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又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最終入選的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當時的191號樣本,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問題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開始系統地查閱古代文獻,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語,而這還真被她找到了。這就是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的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素。這抓住了“牛鼻子”——溫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獲得命名,此時研究組尚不知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提取的關鍵,過高的溫度將破壞青蒿素的性質,使其抗瘧性喪失。

  參與“523”項目的單位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山東等全國各地,人員也數以百計,這是一個具有濃重時代特色的大規模政府主導的合作項目。而屠呦呦,這個僅僅是助理研究員的女性,在此時成為了發揮歷史性作用的那個人。

  素材二:癡心不改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學。

  父親的診所曾接診過一位重癥病人,病人已經去過不少地方醫治,都不見好轉。父親很認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況,又問了家屬一連串的問題,都沒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親茶飯不思,早早地躲進了小閣樓里,翻閱那些厚厚的醫書。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現在診所里。這一次,父親不再像昨天那樣眉頭緊鎖,而是胸有成竹地給病人診治,很快確定了他的病因,并開出了藥方。沒過幾天,那位病人又來到診所,這一次,他不是來看病的,而是給父親送來一面大紅錦旗。

  “我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治的模樣。我一定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生。”在一篇回憶文章里,屠呦呦這樣寫道。

  后來,屠呦呦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沒有選擇中醫,而是選了當時絕大多數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這讓她的父親頗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時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對父親說:“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才最可能系統地探索中醫藥領域。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這樣的情懷,始終支撐著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當時,在進行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出現過某些指標升高等現象。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親自服藥試驗留下的味道,而這樣的以身試藥,最后甚至導致她肝中毒。

  這兩天,面對來采訪的記者,她把兩本書擺在沙發上,推薦給他們,說:“你們想知道我的生平,這里面講得很詳細了。”

  兩本書里,一本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另一本是《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前者她學術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冊已被翻得起了毛邊;后者則剛剛從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質封面還蒙著薄薄的塵土。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一名記者感嘆道。

  “她在石家莊,她離職一個月了……這期間,沒幾個人知道,連爸媽都是瞞著的……你找到下家了嗎?沒有,那為什么這么快?因為不想干了……不上班的日子,她看自己喜歡的書,去不常去的街道,高峰期去坐公交……”這是名為“一位在石家莊打拼的姑娘”在網上發的一篇帖子中的一段話,大概有1000字。它以散文的形式,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畢業三年的漂泊生活,工作的更替、生活的迷茫,還有夢想和對人生的思考。(燕趙晚報)

  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個年輕人的酸楚與無奈。畢業生就業難、頻繁辭職主觀上說是大學生好高騖遠、過于追求夢想,不能腳踏實地。但從客觀來看也與社會因素和教育結構不無關系。

  顯而易見的是,我國當前的宏觀就業環境不容樂觀,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數量出現“井噴”,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造成了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具體了說,還有我國飽受詬病的大學教育模式,多數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有很大的盲目性,拿工科為例,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的高數、英語等課程幾乎占據了全部課程的“半壁江山”。而專業課往往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想而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連一般圖紙都看不太懂。學校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上也缺乏專業性,導致許多學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根本沒有規劃,缺乏自我表達、自我推薦的技巧。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做更多的仍是社會和政府,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規范招生規模,優化專業,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等等。解決好大學生就業,才能為我國下一步整體發展戰略儲備高層次人才,才能為社會的發展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

  剛十月,不少明年要畢業的大學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之中。對七百萬數量之巨的大學畢業生群體來說,工作“試用期陷阱”值得關注。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工作試用期頻現程序違規、超期設置、待遇打折等諸多怪現象,更為某些用人單位獲取“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理由,大學生“試用期”變“白用期”。

  勵志故事:屠呦呦獲獎

  屠呦呦 名字的來由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里的蘋就是指青蒿這種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會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輝煌有特殊的緣分。所以孩子們有夢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與否,它會因為你變得熠熠生輝。

  生平經歷

  所謂大器晚成,在眾人看來,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擁此殊榮。可在諾獎之前有誰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從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種白色結晶體—青蒿素。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積而薄,她沒有滿足一時的收獲,沒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著中醫藥學。39年后,她的貢獻終換來了一項國際大獎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1年9月),當時人們感嘆呦呦為什么無緣諾獎,4年后,遺憾終結了。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第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可是你知道嗎,有人畢生研究,但是不為人知,即便如此,他們贏得了自己。你每天有沒有贏得自己的認同?

  客屠呦呦研究豐碩,可是獲獎前一直默默無聞,她被稱作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幾次被提名參選院士,都沒有被選上。有人說這和她的性格有關,平日的相處中讓他人不是很愉快。從呦呦的身上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光環,也要從她過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如果能夠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會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貢獻會更早被世人認可,她的發現帶來的價值會更加擴大化。

  再也別說做不到,不可能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國人都絕望感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缺少開放思維,缺少創新細胞。莫言之后,人們對諾獎有了期待,何時會有諾獎中的科學技術獎項在中國誕生呢?至少還要十年吧。3年一瞬而過,就有喲喲的喜訊傳來了,請原諒沒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為這位老人的貢獻將永載史冊,她的呦呦之名也屬于中國。

  屠呦呦的艱苦奮斗故事

  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產商叫華立集團,就在杭州,全球70%的青蒿素就來自于它。總裁汪力成是余杭人,從2000年開始,他就開始在青蒿素產業領域進行并購和重組。

  而轉折點,就是汪力成在重慶聽到的有關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的故事。

  “我們集團之前主要做儀表和電力自動化,從來沒想過做醫藥行業。”汪力成說,但是在重慶酉陽的那次考察,讓他聽到了青蒿素發現的曲折經歷。

  重慶的酉陽是青蒿的主要產地之一,那里的種植戶以及政府官員們,對屠呦呦和這個領域的其他科學家們耳熟能詳。

  那一次的會面,當地政府請來了“523”辦公室的老專家們,將青蒿素產業化的事情論證了整整一天。

  在這之前,全國有幾家生產青蒿素的企業,不過企業都很小,“原料就是原料,半成品就是半成品,沒有完全產業化。”

  在那天,汪力成知道了“523”成立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的發現,就出自40多年前一個被命名為“523”的瘧疾防治科研項目。那個科研團隊,包括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

  “當時的科研和援助越南有關系。”汪力成說,“523”的老專家告訴他,越戰中,讓越南人傷亡最多的不是美軍,而是瘧疾,而“523”也在越南的求援下應運而生。

  接著,就是讓屠呦呦成名的青蒿素的發現了,在青蒿素發現的背后,同樣凝聚著一群科學家的心血。

  對于汪力成的企業來說,生產青蒿素藥品,并不是一件多賺錢的事情,“青蒿有幾百個品種,青蒿素比較高的品種,主要產地在重慶和湖南,銷售90%賣給非洲人,買家是窮人家,不能賣得很貴,所以利潤很低。”汪力成說,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產企業,每年銷售額也就是兩三億元,“從集團的角度看,利潤貢獻很低,但是哪怕它不賺錢,我們也要做。因為這是能代表中國發明的藥,也是最能體現救死扶傷精神的藥。”

  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感染瘧疾5億人次,每年110萬人死于此。

  在汪力成看來,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的李國橋在青蒿素的發現以及運用上,同樣居功至偉,“我們很多的后續配方,都是和他合作的。”而這一次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同屬于像李國橋這些523專家的榮譽,“她是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代表人物,如果這個諾獎不看成她個人的功勞,而是看成一批科學家的功勞,那是當之無愧的。”

  名人屠呦呦獲獎背后的努力故事

  今作為青蒿素研發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也成為中國諾獎獲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處,而鹿兒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與青蒿聯系到一起,而這個國人企盼多年的諾獎,竟來得如此“中國風”。

  造福人類的“中國神藥”

  “這個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在接受采訪時,屠呦呦曾表示,“這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它屬于科研團隊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屠呦呦,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寧波籍女科學家,因為發現青蒿素——被譽為治療瘧疾的“中國神藥”,進入公眾視野,也進入了諾獎的視野。

  屠呦呦獲獎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于瘧疾者超過200萬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國一項被命名為“523”的瘧疾防治科研項目。那個科研團隊,包括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這其中就有來自中醫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醫藥協作組,主要從中醫角度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光調查收集這一個過程,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便篩選了2000余個中草藥方,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藥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藥方和380多個中草藥提取物。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長,但療效卻不持續,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頭扎進文獻堆。

  青蒿在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我國南北方都常見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它有所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中醫方劑《肘后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瘧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并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進行實驗。

  除了屠呦呦,這些人的名字也應該被記住:臨床上驗證青蒿素抗瘧功效的李國橋,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復方蒿甲醚的周義清等等,他們都是拯救全球瘧疾患者的中國藥學家。

  值得注意的是,摘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憑借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果,是造福世界的療效。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壽旦說,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獲得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同樣是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振奮浙江科學界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段樹民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不容否認的是,這給中藥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帶來啟示,傳統中藥如果能與時俱進,在研發、制藥等各個環節不斷引入現代制藥技術,就能取得更加深遠的世界影響。”

  同時,在段樹民看來,諾獎花落青蒿素也再度明確了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定的“風向”:不僅重視基礎學科研究,也鼓勵應用醫藥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的應用研究是振奮和激勵,鼓舞我們在應用領域去攀登更高的山峰。”

  “這是中國自然科學特別是醫學的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藥的價值。”壽旦對本報記者表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對中醫藥工作者們的一劑“強心針”,身邊的同事和同行從下午開始都在熱聊著這個話題。

  壽旦告訴記者,40多年過去,青蒿素仍然發揮著巨大的效用,目前美、德等發達國家仍在進行著青蒿素結構改變方面的研究,研發更加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抗瘧藥物。“面對瘧疾,當大多數的西藥已經出現耐藥性,靠開發青蒿素找到新的藥物,開辟了一條藥物開發的新路途。”

  “西藥辦不到的事情,也許我們的中藥就能辦得到。”在壽旦看來,源自植物、動物、礦物的中藥在療效和減少副作用方面擁有著不小的優勢,中藥更多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實現藥物的多樣性,更好地造福人類,青蒿素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又是我們浙江人,段樹民表示:這是一個夢幻般的開始,隨著我國科研土壤的越發肥沃,隨著浙江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的精彩值得期待。“屬于中國、屬于浙江人的第二個乃至更多的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大屏幕顯示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圖左中醫古籍《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藥用價值。新華社發

  掛念母校的老校友

  “我已經接到了50多個電話,有表示祝賀的,有要求采訪的……”寧波效實中學校長周千紅說,他的電話已經打得發燙了。但從他略顯疲憊的聲音中,仍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抑制不住的喜悅。

  在北京時間5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宣布之前,周千紅坦言并沒有太關注結果。“在各大網站的預測報道中,熱門人選都是些外國人。”直到從電視機里看到屠呦呦獲獎的新聞,他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屠呦呦,正是效實中學48級的學生。

  “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時,我們師生就盼望著這位校友能再拿到諾獎,因為很多拉斯克獎的獲獎者最后都拿到了諾獎。”周千紅說,也正因為此,效實中學的師生們對每年頒出的諾獎都多了份牽掛,而在學校,這個老校友發現青蒿素的事跡也激勵著不少學生走上了科學之路。

  這所已度過百年華誕的中學桃李滿天下,僅兩院院士校友就有15名。在學校校史陳列館的顯要位置,除了院士校友的照片,還掛著屠呦呦的照片,展列臺上放著屠呦呦贈與母校的書。“學校百年校慶時,她有事不能趕回來,就專門托人從北京捎來了她寫的書,就是講青蒿素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在周千紅的印象中,作為效實中學北京校友會校友的屠呦呦為人低調謙和,即使是在她摘得一系列國際大獎后也是如此,但她卻毫不掩飾對于母校的深厚感情,總說著想常回來看看。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專業——生物藥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當時的中醫研究院工作。由于屠呦呦的專業屬于西醫,單位送她到中醫學習班,用兩年半的時間系統地學習中醫藥。那時,屠呦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這些中西醫相結合的學習背景,為她日后發現青蒿素打下重要的基礎。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初高中也在效實中學讀書,是屠呦呦的同學,他畢業后出國留學,回國后向曾經暗戀的屠呦呦大膽表白,而后他們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夫妻倆的同學陳效中說:“如今李廷釗在北京工作,家里的事都是他管,是個好丈夫。他們有兩個女兒,在國外工作,都很出色,和屠呦呦一樣做事認真。”

  讓屠呦呦的不少同學印象深刻的是,搞中藥研發的她總是在自己身上試藥,只為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如今,她已經85歲高齡,但據她身邊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屠老依舊在正常工作,依舊在帶科研項目。

【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事跡】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屠呦呦事跡材料08-12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獎07-24

屠呦呦諾貝爾獎感言(全文)07-29

屠呦呦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02-15

施一公對屠呦呦獲獎座談會上的感言08-01

屠呦呦諾貝爾醫學界獎演講全文02-16

屠呦呦瑞典領諾貝爾獎演講全文08-08

屠呦呦諾獎報告會演講(附全文)02-15

感動中國人物官東的人物事跡介紹09-28

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事跡學習心得0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托克托县| 乐业县| 延长县| 宜章县| 漳州市| 宁陕县| 泽库县| 陆良县| 蒙自县| 石景山区| 丹凤县| 长寿区| 自治县| 新源县| 历史| 桃园县| 离岛区| 秦皇岛市| 咸丰县| 宜宾县| 沈丘县| 长兴县| 嘉定区| 黎城县| 穆棱市| 武安市| 临潭县| 古蔺县| 临邑县| 乌拉特前旗| 宝清县| 哈巴河县| 阿克苏市| 璧山县| 怀安县| 贡嘎县| 荥阳市| 莒南县| 永善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