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反思總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了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第一課時,我在學生欣賞了恐龍圖片之后,讓學生自學課文,讀詞語。然后我就想直奔重點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但就是這個重點段的設計,讓人頗費腦筋。這個段是按順序寫的,很有條理。不能用“你喜歡哪句話”或者“你最有感受的是哪句話”來引。教參書上有一張表,主要寫的就是這段的理解。
我就讓學生以填表為主,讓他們填好后再交流,指導朗讀。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孩子們朗讀和領悟能力都比較差。我只好降低難度,把每一個問題都細化到最簡單。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多采用范讀后再讀,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雖然學生最后還是按照要求學完了這部分,但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效果。
進入中高年級,我考慮最多的是讓課文內容本身去打動學生,很少考慮一些別的激發手段。看來,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向……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范文04-29
《飛向太空》教學設計03-05
《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5篇03-03
《飛向月球》教學設計3篇03-06
《懷素寫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6-12
雨點兒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3-04
《靜夜思》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篇08-16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篇05-12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雪地里的小畫家》第一課時教學設計6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