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并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于質疑、勇于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后,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于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讓學生將石塊﹑鐵釘﹑木塊﹑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燒杯中,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木塊﹑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塊﹑鐵釘卻沉入燒杯的底部。
第一環節:感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浮力。
引導學生分析漂浮在水面的木塊或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尋找物體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嘗試運用平衡力的知識解釋現象,進而得出:漂浮在水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第二環節:感知在水中懸浮的物體受浮力。
演示實驗:把雞蛋放入配制好的鹽水中,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引導學生分析懸浮在鹽水中的雞蛋的受力情況,最終得出:懸浮在水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第三環節: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
(1)提出問題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發現石塊、鐵釘沉入燒杯的底部,提出問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
。2)猜想和假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對它的浮力?”,然后交流展示小組討論的結果,說明提出的猜想及其依據。
【《浮力》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設計08-09
初中物理《認識浮力》教學設計范文03-20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上天的螞蟻教學設計04-06
電流的磁場教學設計04-06
《圖形的運動》教學設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