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分子的運動》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指導思想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及我校最新的教育理念: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我自主,我快樂,我學習”,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第一章接觸到了微觀的原子、分子的基礎上,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分子的特征,并學會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設置本節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微粒觀,以便讓學生能更深入的認識身邊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形成勤于思考、樂于鉆研和善于合作的學習品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讓學生感知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成因及突破]
《水分子的運動》屬于從宏觀到微觀的教學,分子的特征是本節的重、難點。一直是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地方。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微觀本身抽象難懂;二是學生本身的抽象思維、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存在認識誤區。如何使微觀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易于理解掌握呢?我作了一些嘗試,采用目標分層教學法來突出重、難點即利用幻燈片創設情景,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提出微粒的特性學會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
四、教法和教學手段
[教法]
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采用以下啟發式教學、目標分層教學法、自主探究式教學、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具體通過問題探究、對比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練習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教學手段]
本節課設計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有利的條件使學生充滿樂趣,并且把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樣既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破教學難點。
五、學情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在小學四年級自然課本以及初中物理中已經從宏觀上接觸到水的三態變化,并且已經會用蒸發、凝聚、凝固、液化等等這些的詞語來描述水的三態變化,學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但是卻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從微觀角度去分析三態的變化,所以教學時應當把重點放在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2、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認為本節課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猜想,制定計劃,然后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相互交流。體現“我自主,我快樂,我學習”的教育方式
六、教學創意
針對本節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突破重難點:
1、充分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用分子運動觀點解釋生活現象時,借助課件來將抽象的過程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的微觀理解。
3、密切聯系學生身邊的化學事例來對本節內容進行理解和運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七、課堂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共分為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多媒體展示:一組漂亮的圖片,請同學們欣賞。(用時1-2分鐘)
引發問題:
遺憾的是這座漂亮的城市只存在了幾天就在人間蒸發了。因為這是哈爾濱冰雕藝術節上的作品。誰能告訴老師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整個過程?通過圖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課題。
2.走進實驗、體驗快樂 實驗探究一:將針筒中等量的水煮沸、觀察現象。
為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把學生分為六個小組,要求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先確定試驗方案和步驟,然后一人操作,其他成員認真觀察并做好實驗記錄。針對不同情況分別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分組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
(用時4-5分鐘)
提出問題:大家都看到了水變成水蒸氣,體積增大了許多,那么請大家猜想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了什么變化?通過讓學生建立猜想,制造懸念,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用時2-3分鐘)
3.探索新知、定位提升
學生閱讀:課本上的三態圖片,組內互相交流,獲得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點:圖片生動、形象,起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這是將學生由宏觀引入微觀的重要環節,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為學習下面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針管實驗的正確猜想是水分子的間隔變大了(用時4-5分鐘)
4.感悟收獲、體驗成功 實驗探究二:(友情提示:①一滴水中含有1021個水分子②合作完成實驗,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小組內討論下列問題)(用時4-5分鐘)
實驗1:放一小塊蔗糖于水中,用玻璃棒攪拌,觀察現象。
實驗2:50ml水和50ml酒精混和,用玻璃棒攪拌,觀察現象。
提出問題:
同學們通過觀看實驗探究二的現象,你對分子有哪些新的認識呢?(即分子的特點)
請同學從知識、實驗、自己的體會等方面談談收獲。(用時3-4分鐘)學生會從自己的感悟中懂得收獲,從收獲中,體驗到成功之樂,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
5、當堂檢測、反思成長(用時4-5分鐘)
1.七月的公園,百花盛開,陣陣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現象說明( )
A.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B.分子具有一定的質量
C.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D.分子之間有一定的間隔
2. 生活中的下列現象,可用分子的知識加于解釋,其中正確的是()
A.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大小隨溫度而改變
B.蔗糖溶解是因為分子很小
C.氣體易被壓縮是因為氣體分子間隔很小
D.墻內開花墻外香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
3、活學活用
(1)夏天教室地面灑點水后為什么會感覺涼爽?
(2)發燒時用酒精擦身有什么作用?為什么?
(3)為什么溫度計中的液體的高度會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檢測中設計一些符合生活常識性的問題,使學生真正會從微觀上解釋生活現象,達到進一步突破。
八、板書設計
第二單元 第一節 水分子的運動
一、 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和排列方式發生改變的原因與能量有關:
水分子獲得能量,運動加快,分子間隔增大(液態→氣態);
水分子失去能量,運動減慢,分子間隔減小(氣態→液態)。
①分子很小
二、分子的特點 ②分子間有間隔
③分子在不斷運動
九、教學反思
1.實驗探究的成功與否,是這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2.適當的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把抽象的微觀的分子變得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水分子的運動》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10-21
欣賞與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反思及評價11-16
教學設計的反思10-28
教學設計與反思12-30
圖形的運動教學設計08-01
《比尾巴》教學設計與反思11-26
教學設計反思優秀11-04
《京調》教學設計及反思03-21
《彩虹》教學設計及反思12-08
尊嚴教學設計及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