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態變化教學設計和反思素材
教材分析
1 水的循環是自然界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如果學生已經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觀察到霧或好奇于霜是從哪里來的,那么,他們就已經觀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環。
2.作為水循環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從液態(或固態)變成氣態,再變成液態(或固態)……本課幫助學生回憶或觀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一云、霧、雨、露、霜、雪、冰……討論它們之間變化的原因和條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水的三態之間的變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課是這一單元學習的小結和綜述
學情分析
水的三態變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水結成冰又融化;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濕衣服結了冰也會變干等。因此,學生們對這些現象司空見慣,不用刻意的觀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加上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蒸發、沸騰、凝結”等知識,這是學生探究水的三態變化規律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受知識、能力和習慣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計劃的去觀察這些現象并進行深入探究的學生卻很少。所以學生的這些經驗基本上還是淺層次的、雜亂無章的。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究并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把所獲得的認識上升為科學概念并表達出來,還有一定難度,需要我們對學習方法和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和指導。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即水在自然界同時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存在。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著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進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溫度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回憶或觀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討論它們之間變化的原因和條件。尋求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證據,嘗試自主設計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觀察實驗活動。分析水的各種狀態之間變化的過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態變化規律。思考有關自然界水的相關問題,并嘗試用“水的三態循環”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觀測數據(證據)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初步建立物質不滅的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狀態可以互相轉變。
【教學難點】對水的三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做出解釋。
學生準備
250ml燒杯10個、鐵架臺(帶鐵圈)10副、石棉網10張、酒精燈10個、火柴10盒、平底燒瓶10個、小冰塊(約8-10cm3)若干(至少10小塊)、冷自來水若干。
教學過程
一、水的各種形態
1、水在自然界以哪些形式存在?
生:雨水、冰塊、霧、露水、雪、霜(此點不一定能說出)……。
教師呈現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圖片。
2、這些存在形式概括起來說就是水在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出示課題:水的三態變化
3、水的三態又有什么區別呢:
生小組討論,然后匯報。
二、水的三態變化
4、水的三態是怎樣發生變化的呢?
小組討論,匯報。
5、學生實驗:
。1)水由固態向液態是怎樣轉化的?(溫度上升到0攝氏度以上)水由液態向氣態又是怎樣轉化的?(達到100攝氏度的沸點)怎么做這個實驗?
(2)實驗中要注意哪些問題(明確實驗目的,玻璃器材要注意安全,酒精燈給燒杯加熱時要預熱,認真觀察,仔細填寫實驗記錄單)?
。3)講解如何填寫實驗記錄單。
(4)液態水又是怎樣轉化為水蒸氣的呢?(提醒學生,水蒸氣是不能看見的。煮飯、燒水看到的“白氣”是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的結果)板書:水的三態變化“三角”轉化圖
6、感知水的三態變化。
師:通過剛才的視頻觀看,以及你們所做的實驗,咱們來進一步對水的三態變化進行梳理(跟學生一起訂正和完善實驗記錄單)。
師:黑板上的三態變化,實際上是水的三態循環。那結合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自然界的水又是怎樣進行日夜不息的循環和轉換呢?
三、(拓展)水的循環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卻總是不會溢出來,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這是什么原因?我們能不能做出自己的解釋呢?
四、教師總結。
讓學生說說今天有什么收獲,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1).水在自然界有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時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存在。(2).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著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使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溫度的變化。
板書設計
水的三態變化
固態(冰霜雪) 液態 (水露霧云) 氣態(蒸氣)
。◤淖笸遥荷郎兀
(從右往左:降溫)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同學們的表現
這節課我回答了幾個問題
我與同桌合作了嗎
你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滿意嗎
【三態變化教學設計和反思素材】相關文章: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牛和鵝》 教學設計03-24
《開花和結果》教學設計12-12
《銳角和鈍角》教學設計08-21
《比和比例復習》教學設計04-05
8和9的教學設計09-11
《元帥和小棋手》教學設計03-03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牛和鵝教學設計15篇04-12
《獅子和兔子》教學設計9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