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21 10:19:4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固體》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通用9篇)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分析:本科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通過給物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于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固體在顏色、 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物體的能力。

  課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讓學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體、液體分類,還有一類物體、既像固體又像液體,我們把它叫做中間狀態的物體。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認識固體的性質,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通過用眼看、用手摸、用錘子砸等多種方法,研究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質,并要求記錄在表格中。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不同固體混合或分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驗中發現: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知道不同的固體能混合,也能分離。

  3、體驗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關于固體和液體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二) 確定研究固體的種類與方法

  1、研究固體的性質,靈活使用活動提示卡。確定研究哪幾種固體,用哪些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

  (三) 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看哪組的發現多,不足的實驗材料向教師領取。組內匯總、記錄,完整研究結果)。

  (四) 評價

  1、小組展示研究、點評、全班交流。

  2、布置繼續研究任務,評出固體研究所所長。

  (五)重點項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輕重。

  2、故事導入。

  (六)拓展

  1、設疑:雞蛋是固體嗎?全班討論。

  2、設疑:牙膏是固體嗎?分組實驗:和面粉。

  (七)全課總結

  我們采用了哪些方法來研究固體的性質?

  引導學生歸納:我們運用觀察、比較、實驗、分析、綜合等多種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

  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實,就需要用多種多樣的方法。

  (八)課外延伸

  1、回家繼續研究固體的性質,把你的新發現告訴老師。

  2、思考:固體有共同的性質嗎?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會運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描述出來。

  3、感受小組合作的樂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學重點:

  小組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教學難點:

  多角度認識、描述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墨水、膠水等液體,冰、面粉等固體。學生實驗記錄單

  學生分組研究材料:石頭、木塊、布、玻璃、磁鐵、別針等,剪刀,小刀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邊說邊演示:

  1、出示一杯水。

  這是一杯水,現在它盛在圓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狀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還是圓柱形的嗎?這說明什么?(水的形狀容易改變。)

  2、出示一杯冰。

  這是一塊冰,它也盛在圓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狀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狀改變了嗎?這說明什么?(冰的形狀不容易改變。)

  3、教師小結:像水這一類形狀容易改變的物體,我們稱它為液體;像冰這一類形狀不容易改變的物體,我們稱它為固體。

  4、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都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二、物體分類。

  1、同學們能夠分清固體和液體嗎,老師這里有一些物體,你能幫老師分一分嗎?

  2、出示:墨水、膠水、牙膏、面粉、石頭、鋼筆、食醋、白酒,待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學生分類。

  3、剛才有同學說面粉、牙膏形狀容易改變,是液體。大家同意嗎?

  4、教師演示一:(水倒在紙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紙板上,卻堆積下來。)這說明什么?

  5、教師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攪拌,成糊狀。)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別是固體還是液體?

  小結:牙膏是固體和液體的混合。

  三、揭題:

  剛才老師帶大家分辨了固體和液體,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一課認識固體。(板書課題)

  四、探究固體的性質

  1、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的固體,你們想不想親自動手研究固體的性質呢?你想從哪些方面研究它們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發言)

  2、請每個小組的組長拿出桌子上的固體,選擇4種感興趣的固體進行研究,比一比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3、學生研究固體性質,填寫活動記錄表。(師巡視指導,給有需要同學提供建議或工具。)

  活動記錄:

  認 識 固 體

  石頭木塊布磁鐵

  顏色

  形狀

  硬度

  透明

  輕重

  共同之處

  4、學生匯報。

  五、總結

  1、固體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認識一種固體,可以通過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課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固體繼續研究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3

  《認識固體》課程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教材3年級下冊《固體和液體》單元的第一課。本課通過學生的幾個親歷活動來認識固體,了解固體的常見性質,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以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的能力。以達到課程標準中制定的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能根據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會使用簡單儀器這些目標。在學習課文以前,學生已經對常見的固體和液體有所認識了。知道象水和油這樣的物體是液體,象石頭、木棍這樣的物體是固體,對于象牙膏這樣的物體究竟是屬于哪一種,肯定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認為,如果學生能說出理由就行了。然而學生對天平、量杯這些測量儀器的使用卻非常陌生,所以只要讓學生利用簡單儀器比出物體之間的多少和輕重發生變化就好了,不必強調多多少、重多少的問題。工具的使用應該用專門的時間來學習,穿插在探究活動中會使活動不能流暢進行的。

  根據學生的經驗我們這樣處理教材,重點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物體,并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初步了解固體混合前后的重量、體積會發生變化。在活動設計上,盡量體現出活動的趣味性、探究性、合理性。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征;

  ●會借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為什么這樣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后回答。

  【評析】這里主要是想讓學生發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面"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么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后動手和面,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面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面時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后,要進行烘烤才會熟,才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于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么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里面是怎樣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并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于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這里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面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么?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匯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里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面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么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回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么?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后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為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里面揚稻谷,要把兩種谷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

  (這里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面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么樣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干凈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面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面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并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面粉時,面粉怎么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干凈,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水放進面粉里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開始是干的,后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一組發現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么,這時的面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后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輕松地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 固體 液體;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區分液體和固體,知道液體和固體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準備:

  1、把教室的一個角打扮成超市的樣子,里面投放食物【醋、醬油、礦泉水、油、石頭、木塊、蘋果、梨、積木、餅干、面包、蠟燭、糖、鹽】

  2、人均紙、筆一份。

  活動過程:

  1、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液體 固體。

  A、小朋友,今天天氣好不好?老師帶你們去我們學校的超市走走吧!【聽音樂進入活動室的區角部分】

  教師有意拿瓶水,讓幼兒觀察水的形態,晃一晃它會流動,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只能裝在瓶子里,它倒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狀。

  教師又有一拿了一箱積木,取出一塊來,摸一摸,捏一捏,讓幼兒仔細觀察,積木各自都有自己固定的形狀,大小也不會變化。

  B、教師小結:有一定形狀還有一定大小【大小不會變的】這種物體叫做固體。它們的狀態叫做固態。如;石頭、梨、金屬。沒有一定形狀【形狀會改變】。有一定的大小這種物體叫液體,它們的狀態叫液態。如:水、酒精、油。

  2、區分液體和固體。

  A、小朋友我們幫幼兒園的超市重新理理貨吧!將是固體的物品放在左邊的貨架上,將是液體的物品放在右邊的貨架上。

  B、鑒別對錯,將其中理好的一部分讓幼兒辯別是固體還是液體,并將擺錯的確認后,教師加以重擺,鞏固幼兒對液體與固體的區分

  3、了解固體和液體可以相互轉化。

  小朋友有些東西常溫下是固體,經過高溫會變成液體。我們買些實物回活動室試驗一下吧。【聽音樂坐回自己的位置。

  A、試驗一:將蠟燭點燃,然后傾斜滴在紙上會變成水成了液體。

  小結:常溫下蠟燭是固體,經過高溫熔化變成液體,滴下后溫度又恢復到常溫,所以蠟燭液體又變成了固體。

  B、試驗二:將糖倒入溫水中晃一晃,糖會全部化在水中變成糖水,變成液體。

  小結:糖是固體通過放入溫水它會熔化到溫水中成了液體。

  C、試驗三:拿一根雪糕在教室中放一段時間后變成了雪糕水成了液體,提問幼兒將這些雪糕水放入冰箱中又會變成什么?

  小結:雪糕在冷凍的狀態下它是固體,在常溫下它就會變成液體。

  活動延伸:

  小朋友有時固體可以變成液體,液體可變成固體,快把你知道的畫下來吧!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研究固體的混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測量的方法、比較固體混合前后質量和體積的變化,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嘗試解釋固體混合前后體積變化的原因。同時對探究技能“測量”進行了培養和訓練,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然后通過研究固體的分離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根據物體特征或材料性能將物體進行分離的方法。

  【學情分析】

  在本單元《固體與液體》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具有代表性的固體物質——巖石,具有代表性的液體物質——水,學習了如何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以及如何用科學語言做出描述,具備了一定的觀察、類比、描述、歸納事物性質的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化。

  2.知道將不同的固體混合物分離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離固體的例子。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別測量混合前后固體的質量和體積。

  2.能用科學的方式記錄測量出的固體的質量和所占空間,并用科學語言描述測量結果。

  3.能通過觀察、比較,對測量中固體混合前后占據空間變化的現象進行分析,做出解釋。

  科學態度目標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測量并探究固體混合前后質量和所占空間的變化。

  2.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與同學合作舉例說明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測量固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的活動,認識到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的空間變化。

  難點:通過討論并使用不同方法分離不同固體混合物的活動,認識到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固體混合物分離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等。

  學生準備:天平、量筒(干燥)、稱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紙漏斗、篩網、黃豆50克、綠豆50克、玉米粉50克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之前我們一起認識了固體,知道了固體都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固體的形狀通過觀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樣知道固體的體積和質量呢?通過觀察能夠確定嗎?

  學生發言。

  2.師:怎么知道固體的質量?(板書:質量)

  生:可以用儀器測量。(引導學生說完整,用什么儀器)用天平稱質量。

  師:想不想親自嘗試一下?(想)你們會用嗎?

  切換到演示臺。

  師:這有一臺托盤天平,怎么稱出這個杯子里黃豆的質量?

  生:把固體放到天平上就行。

  師演示把杯子和黃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這樣會把杯子的質量也稱進去的。

  生:把黃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盤上稱量。

  師:稱量之前先放一張紙在托盤上。在左盤放一張,右盤也放一張。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生:因為紙有質量,兩邊都放就不會影響測量了。

  師:說得很好。我們把這張紙杯子叫做稱量紙,稱量固體質量的時候就會用到它。接下來通過視頻來學習一下托盤天平稱固體質量的方法。

  師播放視頻“用托盤天平稱量固體的質量”。

  師生交流:我們來整理一下操作步驟(ppt出示示意圖,學生說操作:①調平,②放稱量紙,③左盤放物體,④右盤放砝碼)

  學生練習:稱量一號座位抽屜里固體的質量(事先稱好的黃豆50克),匯報稱量結果。

  (學生操作的間隙,板書:黃豆、綠豆、玉米粉,學生匯報后,板書:50克)

  3.師:怎么知道固體的體積?

  生:可以用量筒測量。

  師:上節課我們用量筒測量了液體的體積。固體好像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怎么做呢?

  生:將黃豆倒入量筒。

  師:(師演示操作)跟液體有什么不同?

  生:固體的表面不平,沒辦法讀數。

  師:(搖晃量筒中的固體)我們可以通過搖晃使黃豆變平整,這樣就可以讀數了。這里測出來的其實是固體占據空間的大小。(板書:占據空間)

  學生練習:測出黃豆的占據空間,匯報測量結果。

  二、研究固體混合前后質量、體積的變化

  (一)提出問題。

  1.師:除了黃豆,老師還準備了另外兩種不一樣的固體(依次出示玻璃杯裝的50克玉米粉、50克的綠豆)。這些固體的質量我都提前稱過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種固體的圖片及其質量)。仔細觀察這三種固體,對于固體的質量和體積,你有沒有產生什么問題?

  展示在桌上,并排放置三種同樣質量的固體

  學生觀察三種固體,思考后發言。

  2.根據學生的發言做相應的回應和引導。

  (1)生:這三種固體的質量是一樣的,可是它們的體積看起來卻不一樣。

  師:你所說的體積是指什么?

  生:是這些固體占據的杯子里的空間。

  師:你怎么知道它們占據的空間不一樣?

  生:因為裝它們的杯子是一樣的,但是它們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來不同,說明它們體積不同。

  師:怎么能夠確切知道體積分別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測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們混合在一起,它們的總質量是不是150克呢?

  師:你認為它們混合以后的質量就是它們混合之前質量的和,對嗎?那你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們混合起來,稱一下質量是不是150克。

  師:(問其他學生)你們認為混合以后的質量是150克嗎?

  生:(說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據的空間還會發生變化嗎?(如果學生沒有提出關于混合后占據空間變化的問題,則由老師提出)

  師: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體倒進量筒里測量。

  (二)設計方案。

  1.師: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到底有沒有發生變化呢?你們能不能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下?

  學生匯報交流。

  2.明確需要測量的數據

  PPT出示相關示意圖。

  師:你們一共需要測量出哪些數據?

  生:測量混合前它們各自的質量和占據空間,還要測量混合后它們的質量和占據空間。

  師:老師提供給你們的三種固體都是50克。你們打算先測什么?

  生:先分別測出三種固體的占據空間。

  師:然后呢?

  生:將三種固體混合,測量混合以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

  3.明確操作細節。

  師:在進行測量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學生發言。(安全、不能撒落固體、操作規范……)

  介紹紙漏斗,提醒學生在將固體轉移到量筒的過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項。

  (三)測量并得出結論。

  1.學生小組活動,記錄數據、分析結果。

  2.匯報數據,分析結論。

  一組在投影下匯報每次測量的數據,然后總結結論: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小。

  其他小組只要求匯報結論:混合前后質量變了嗎?占據空間變了嗎?

  3.討論:為什么混合以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小了?

  生:因為混合前是這么多的固體,混合后還是這么多,它們的數量沒有少,沒有多,所以質量不會變化。

  對于混合前后質量不相等的小組的數據,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質量變小,可能是因為有豆子丟失,在混合的時候面粉沒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質量變大可能是操作過程中帶入了其他東西。)

  學生匯報:黃豆比較大顆,堆在一起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空隙,綠豆顆粒比較小,混到一起的時候鉆到黃豆之間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顆粒更小,它又鉆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體占據的空間就變小了。

  三、應用和拓展

  1.師: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小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有沒有見到過其他固體的混合現象呢?

  學生發言。

  相機出示圖片:粽子、八寶米、中藥材、混凝土材料等。

  2.師: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固體的混合。老師下節課還要用這些材料給下一個班上這節課,你們能不能幫老師一個忙,把這些混在一起的黃豆、綠豆和面粉分開呀。

  學生:可以用篩網來分離。

  師:很好。那像木屑和鐵屑,紅糖和沙子這些混合物該怎樣分離呢?

  學生思考。

  師提示并講解。(用磁鐵或沉浮的方法來分離木屑和鐵屑,用先溶解后蒸發的方法來分離紅糖和沙子。)

  【板書設計】

  10.

  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黃豆

  綠豆

  面粉

  占據空間

  固體混合前后——質量不變,占據空間變小

  分離混合物的方法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6

  一、導入新課:

  1、拿出一杯水問:同學們,看老師手上拿著什么?(水)在上學期,我們認識水用了那些方法?(感官研究法)水有什么特點?像水一樣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液體。(板書:液體 — 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那么裝水的這個塑料瓶屬于液體嗎?(不屬于)那又屬于什么呢?(固體)。關于固體你知道些什么?

  2、既然同學們頭腦中有這么多關于固體和液體的認識,那么老師請同學們幫幫忙,今天老師帶來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出示文具盒、橡皮、牙膏、油、石頭、海綿、螺帽、醬油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你能把這些物體按液體和固體進行分類嗎?

  3、小組討論:把這些物體按照固體、液體分類。

  4、請學生匯報討論結果,進行分類。

  5、談話:那么牙膏是不是固體呢,這就需要我們對固體的特征有更多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固體。(板書課題:認識固體)

  二、觀察討論,深入學習

  談話:有的同學認為牙膏是液體,有的同學認為牙膏是固體。是不是所有物體不是液體,就是固體呢?讓我們把牙膏擠在牙刷上來仔細觀察它。老師手中有一個面團,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它與牙膏是不是相類似的狀態?

  生:是。

  師: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面團是怎么做出來的好嗎?

  生:好。

  師:出示面粉和水。面粉是什么物質狀態?

  生:固體。

  師:水是什么物質狀態?

  生:液體。

  師操作和面,并展示。

  師: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像牙膏一樣的物質呢?

  生:洗面奶、鞋油、橡皮泥等。

  三、認識固體的性質

  師:既然知道了牙膏是固體和水的混合,現在我們將它和液體放在桌子下。我們來共同研究剩下這些固體。那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呢?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多。(感官的研究方法)

  生1:用眼睛看固體的形狀、顏色。

  生2:用鼻子聞固體的氣味。

  生3:用手摸固體的軟硬、粗糙程度。

  生4:用耳朵聽聲音。

  生5:用嘴品嘗味道。

  師:運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用嘴隨便品嘗、不能用鼻子隨便聞不知名的物品。

  師: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同學填寫觀察記錄,誰來說說你想怎樣填寫這張表格呢?看不出明顯形狀的可以填“不規則”。

  生:根據固體的性質把研究的結果填寫。

  (1、各小組組長要做好分工,選出一名記錄員、一名匯報員。2、觀察過程中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影響其他小組。3、在使用錘子時注意安全。4、實驗后要將物品歸放回原處,保持桌面的整潔。)師:研究的方法確定了,也知道怎樣填寫表格,接下來同學就可以分組開始動手研究了。但在動手實驗前,老師要提出實驗要求:

  師:有沒有對實驗要求不明白的?有問題的請舉手示意一下老師。既然沒有問題那現在我們就開始小組活動,比一比哪個組研究的項目多,觀察的仔細、全面。音樂停止,實驗結束,現在我們在優美的音樂中開始實驗吧。

  生:動手實驗。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的發現?

  學生匯報交流研究結果。教師任選一組同學記錄單講解、評價。

  師:玻璃和螺帽都硬,到底誰更硬?你們有什么辦法證明?

  生:用手捏、錘子砸。

  師:那我們能不能把記錄單改一改?

  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我們生活周圍的大多數固體是有一定的形狀的,有一定的軟硬度,除玻璃等少數固體外,大多數固體是不透明的,在受到外力不大時,很難改變它的形狀。(板書: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在受到外力不大時,很難改變它的形狀。)

  四、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出示固體混合分離情景圖

  你們覺得固體混合前后會發生什么變化?說說你的理由。

  2、分組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分兩組實驗:第一組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的變化。

  第二組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體積的變化。

  3、實驗方法:

  (1)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變化的小組,先注意天平是否平衡,調平后分別稱各種固體的凈重,然后混合再稱重。

  (2)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體積變化的小組,先觀察各種固體的體積,注意一定要把固體搖平,觀察時視線一定要平行,再觀察混合搖平以后固體的體積。

  4、實驗要求:

  (1)、各小組組長要做好分工,選出一名記錄員、一名匯報員。

  (2)、觀察過程中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影響其他小組。

  (3)、實驗后要將物品歸放回原處,保持桌面的整潔。

  6、思考:怎樣把混合的固體分離?

  5、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會運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體能混合,也能分離。混合前后固體重量不變、體積改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受小組合作的樂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體驗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學重、難點:

  重點:小組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難點:多角度認識、描述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醋、果汁、膠水等液體,石塊、筆、文具盒等固體。

  學生分組研究材料:石頭、木塊、布、海綿、玻璃、鐵錘、放大鏡、醋、果汁、膠水、牙膏

  教學過程:

  一、復述回顧

  師:上課前,我們先以二人合作小組把下面內容復述一下。

  1、水是什么樣的物體?石頭是什么樣的物體?

  2、把食鹽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現象?

  3、把不同的物體放到水中,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二、設問導讀

  1、什么樣的物體是固體?

  2、什么樣的物體是液體?

  3、固體的共同性質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體的混合體?

  5、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有什么變化?

  三、認識固體的共同性質

  (一)、導入新課

  1、演示

  教師手上有兩個雞蛋(一生一熟),我把他們打碎,去掉蛋殼,分別放在兩個玻璃杯中,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你們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生:我看到生雞蛋是黃色的,會流動;熟雞蛋是白色的,像一個球。

  生:我發現了生雞蛋是液體,會流動;熟雞蛋是固體。

  教師談話:

  大家觀察得很仔細,去掉蛋殼的生雞蛋是液體,煮熟的雞蛋是固體,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都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生:我知道鉛筆盒是固體,玻璃窗是固體。

  生:我知道木塊是固體,鋼筆也是固體,墨水、牛奶是液體。

  生:我還知道固體是有形狀的,液體沒有形狀,會流動的。

  師:大家知道得真不少,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體是固體?哪些物體是液體?

  生:我想知道固體、液體有哪些特點?

  2、揭題

  同學們頭腦中有這么多問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共同研究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這一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認識固體(板書課題)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教師有意創設的情景活動,從而引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接著讓學生充分講出自己知道的固體,把不同學生的個別認識變成全班學生共同的,但還是粗淺的整體認識,為較深入、全面地認識固體性質打下基礎。

  (二)、給物體分類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膠水、醋、木頭、石塊、文具盒、鐵錘等)。

  教師談話:現在老師請同學們幫幫忙,看看講臺的物品,說說這些物品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并說明理由。

  (待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學生上臺分類)。

  生:我認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體,而瓶子是固體,因為果汁、醋是流動的',而瓶子不會流動。

  生:我認為鐵錘、木頭、石塊是固體的,因為它們都有形狀。

  (預估:孩子們可能認為液體都會流動,固體不會流動。)

  解決辦法:剛才有同學說液體是會流動的,固體不會流動,你們看(演示):這里的水和沙子都能沿斜板流動,它們都是液體嗎?這種說法是不是正確呢?如何驗證?

  (學生動手驗證并匯報)

  生:我們小組認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體。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個個小顆粒。沙子是固體。

  師:老師也想了一個好辦法來證明(演示):用杯子裝滿一杯水后,在加水時,多余的水都溢出來了;而杯子裝滿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個塔尖,這就證明斜板上的沙子雖會流動,但有一定形狀,沙子是固體,水會流動,但沒有形狀,水是液體。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

  課堂是一個緊湊的空間,每個設計都要不露痕跡,每個活動都要給學生帶來思考和觸動。老師有意識地創設情景,讓學生知道研究物體,除了直觀觀察外,還可以借助其他物質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此處的驗證討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交流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三)、探究固體的性質

  師: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的固體,你們想不想親自動手研究固體的性質呢?

  生齊答:想。

  師:接下來老師將要請每個小組的組長拿出大信封中的固體,看看各個小組能根據哪些標準給這些固體分類,最后我們再來比一比哪個小組分類方法最多。

  各組組長拿出大信封里的固體(石頭、木塊、布、海綿、玻璃、磁鐵、白鐵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組成員觀察各種固體,用多種角度、多種方法給固體分類。

  1、匯報交流

  生:我們小組根據固體的輕重分類,海綿、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較輕,石頭、玻璃、磁鐵、白鐵皮比較重;我們小組還根據顏色分類,把紅顏色的布、橡皮放一類,藍顏色的布、橡皮放一類;白顏色的石頭、布、木塊、橡皮放一類。

  生:我們小組根據透明成都分類,玻璃是透明的分一類,其他固體不透明份一類:我們小組還根據木頭、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類,石頭、鐵釘、玻璃沉在水中分一類;我們小組還根據固體是否易碎分類,橡皮、牙簽、玻璃易碎分類,其他固體不易打碎放一類。

  生:我們小組發現石頭、鐵釘,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綿摸在手里軟軟的。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

  本著“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這里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和多種方法給固體分類,從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小結

  固體的共同性質是: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四、探究固體混合后的變化

  1.課件:出示1杯花生米,1杯小米。

  提問:花生米和小米屬于固體嗎?

  2.它們有什么不同?

  (顆粒大小、顏色、形狀……不同)

  3.提問:將它們混合后還能倒滿2杯嗎?

  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操作。找到答案。

  (預估出現的問題:當材料不夠一杯,點撥學生分別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滲透對比實驗的相同條件。強調取兩杯同樣多的米和豆子)

  (解決方法:取半杯材料科采用做記號的方法以便觀察對比)

  4.發現混合后體積變小了。那么,重量會因為混合而變少嗎?

  5.我們該怎么辦?(先稱---混合后---再稱---比較)

  6.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

  7.教師演示稱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稱:40克。

  8發現混合前后重量不變。

  9小結:固體混合后重量不變,體積變小。(板書)

  五、自制篩子分離混合的物體

  1.由于做實驗,我們將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辦法將他們分開嗎?

  1.學生:一粒一粒撿。

  2.比較費時間,有更好的辦法嗎?

  3.用像紗窗一樣有眼的材料分離。

  4.請利用帶來的材料釘子自制篩子并分離。

  (預估出現的問題:制作的篩子網眼大小不同,分離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難。)

  (解決方法:教師提供一些篩眼大小不同的篩子。)

  5.匯報活動的發現:

  篩眼的大小直接影響分離混合物的效果。

  六、總結,

  1.將顆粒大小不同的固體混合后重量不變,體積變小。可用篩子將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離開。

  七、鞏固練習

  (一)填空

  1、像鉛筆盒、石頭等物體是()

  2、像水、醬油等物體是()

  3、固體有一定的( )和( )

  4、固體混合后,重量( ),體積( )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離開。

  (二)判斷

  1、固體都是硬的。()

  2、液體能流動,沙也能流動,所以沙是液體。()

  3、牙膏是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體。()

  4、雞蛋是固體。()

  5、和好的面既是固體,又是液體。()

  6、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都沒有變化。()

  八、拓展

  1.小明不小心把綠豆、小麥、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辦法幫忙嗎?

  (用網眼大小不同的篩子分離。)

  九、課外延伸

  1.小明不小心將鐵釘灑落進木屑里,你有辦法分開嗎?

  2.下節課帶來你的好辦法與大家共享。

  十、反思

  1、科學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時候,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課堂教學不僅注重最后的結果,還應該注重學生獲得結果的過程,強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自己得出結論,以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本節課學生自己通過實驗和觀察,找出固體的特點,由此了解了固體的性質,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實證明,學生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通過這一點我認識到,在科學課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我們會發現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可以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2、面向全體,注重差異,滲透科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由學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問題,切入主題,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一連串的問題及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中,在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維以及表達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獲得個性發展的時間或空間。

  3、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面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收功效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體,真正到達了學而用之。

  4、在每一個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試驗的步驟和目標,從而使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5、學生個別出現問題、錯誤的細節之處沒能及時指出糾正。

  十一、板書設計

  認識固體

  共同性質: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固體混合后,重量不變,體積變化。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

  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描述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小組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難點:多角度認識、描述固體。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學生實驗記錄單

  學生分組研究材料:

  石頭、木塊、布、海綿、玻璃、磁鐵、白鐵皮、牙簽、一杯水、一杯可樂、牙膏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師:

  1、給桌上物體分類(生活動并匯報)

  2、有沒有不同意見?(突出牙膏是混合體)

  3、說一說固體和液體的區別

  4、說一說教室里有哪些物體是固體

  過度:看來在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的固體,那你們想不想親自來研究它們?

  設計意圖:

  這段教學活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為認識固體性質做了充分的學習準備

  活動二

  1、先把桌上的液體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師:接下來,還是請同學們給桌上剩下的固體分類,看看各個小組能根據那些標準給它們分類,最后我們來比一比哪個組分類方法的最多(教師 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輕重 顏色 大小 形狀 軟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

  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板書:

  手 眼睛 ……

  秤 錘子……

  過度:我們把這些都叫做固體的性質(板書:性質),這些是人的感覺器官(板書:感覺器官),這些又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工具(板書:工具)

  我們可以利用感覺器官和一些工具從固體性質的不同方面來認識和了解固體(板書課題:認識固體)

  設計意圖:

  本著“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這段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告訴學生這些固體具有的不同性質,也沒有交代觀察實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在分類中,引導學生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從而輕松愉快地認識了固體的一些性質,同時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活動三

  教師:剛才大家運用了那么多方法給固體分類,真了不起!下面,請每個組選擇4種感興趣的固體繼續進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組觀察的仔細、全面。(學生活動開始)(師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或工具。)

  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

  此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選擇哪些固體怎樣研究,這些問題都由各小組成員自己界定,教師在這一探究活動中只是引導者、合作者,必要時對學生的研究活動進行個別指導。

  總結:

  任選一組的記錄單,師:這一組同學在記錄中寫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誰更硬呢?追問: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那也就是說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們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詞,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較硬

  設計意圖:認識固體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上,而應該更深層次、更具體的來描述它。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課題:認識固體。

  教學分析:本科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通過給物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于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物體的能力。

  課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讓學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體、液體分類,還有一類物體、既像固體又像液體,我們把它叫做中間狀態的物體。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認識固體的性質,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通過用眼看、用手摸、用錘子砸等多種方法,研究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質,并要求記錄在表格中。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不同固體混合或分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驗中發現: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知道不同的固體能混合,也能分離。

  3、體驗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關于固體和液體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二) 確定研究固體的種類與方法

  1、研究固體的性質,靈活使用活動提示卡。確定研究哪幾種固體,用哪些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

  (三) 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看哪組的發現多,不足的實驗材料向教師領取。組內匯總、記錄,完整研究結果)。

  (四) 評價

  1、小組展示研究、點評、全班交流。

  2、布置繼續研究任務,評出固體研究所所長。

  (五)重點項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輕重。

  2、故事導入。

  (六)拓展

  1、設疑:雞蛋是固體嗎?全班討論。

  2、設疑:牙膏是固體嗎?分組實驗:和面粉。

  (七)全課總結

  我們采用了哪些方法來研究固體的性質?

  引導學生歸納:我們運用觀察、比較、實驗、分析、綜合等多種方法研究固體的性質。

  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實,就需要用多種多樣的方法。

  (八)課外延伸

  1、回家繼續研究固體的性質,把你的新發現告訴老師。

  2、思考:固體有共同的性質嗎?

  教學反思

  在課本的教學中,教師、學生、材料三大基本較大幅度的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2、學生地位轉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發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

  3、教學內容的轉變。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對象,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重視能力訓練和情操的培養,尤其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問題情景的創設,學習環境的設計,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實施協作學習,進行效果評價。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固體教學設計03-20

公開課認識固體優秀教學設計與反思02-26

《把固體放入水中》的課程教學設計12-13

《認識比》的教學設計03-20

《比的認識》教學設計03-20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02-19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01-04

《認識圓柱》教學設計02-28

《倒數的認識》的教學設計02-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大厂| 安岳县| 荔浦县| 桐庐县| 星座| 东平县| 兴仁县| 丰台区| 合肥市| 商河县| 工布江达县| 北碚区| 仁布县| 贵定县| 巢湖市| 汤阴县| 秭归县| 格尔木市| 炉霍县| 什邡市| 自贡市| 紫金县| 昭平县| 巫溪县| 璧山县| 克东县| 阿鲁科尔沁旗| 德化县| 五大连池市| 龙游县| 虎林市| 水城县| 南昌市| 赤峰市| 探索| 崇义县| 当雄县| 常宁市| 西丰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