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與生物的教學設計模板三篇
篇一:晝夜與生物的教學設計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中學√小學2、學科:科學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一)搜集晝夜變化對生物影響的資料。
(二)觀察植物開花隨時間變化的情況;觀察記錄夜行性動物的活動規律;
(三)記錄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測試、記錄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
二、 教學課題
教養方面:
1、能用圖表記錄由于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
2、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征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
3、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教育方面:
1、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2、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發展方面:
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影響。
教材分析
本課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晝夜與生物》,是一節資料探究課,教學重點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教學難點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沒有鬧鐘叫醒,人們卻每天按時醒來;蜘蛛總在半夜結網;夜合歡總是迎著朝陽而綻放;黎明、雄雞打鳴,林中小鳥吱吱喳喳地叫??生物學家認為,生物體的生命隨晝夜交替的周期性變化顯示出生理活動的周期性規律。本課旨在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動與晝夜變化之間的關系。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晝夜與生物》的相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參考,了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用百度圖片網上搜索下載《晝夜與生物》的圖片,做成PPT課堂給同學們演示,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是資料探究課,本課的探究活動可以從交流、整理觀察記錄開始,提出活動的志 向,如提出問題:“課前我們對植物的開花情況進行了觀察,有什么發現?”然后導入探究活動。
活動可以分三個環節展開:
一是提出問題。一天中,牽牛花的顏色隨著時間的不同會發生變化。人的活動也會發生變化嗎?
二是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對課前觀察、測試到的人體活動情況進行交流、整理。
三是總結交流。根據學生的分析、交流,讓學生知道人的活動在白天比較活躍,夜晚時,各項活動會逐漸減弱,說明人的活動會受晝夜變化的影響。
本活動旨在從事實上說明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要受到晝夜變化的影響,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據,對現象合理的解釋,并用搜集到的資料完善自己的解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活動: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1.談話: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早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才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公雞黎明時打鳴,喔喔叫催人早起。這一切都與什么有關呢?到底是什么影響著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學生各自發表意見。
3.談話: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更替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活動
A:探究晝夜更替對人的影響。
1.談話:同學們,課前我們收集了本課的一些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你覺得想知道的問題有哪些?提出你們的問題,我們一起探究好嗎?誰先提?
2.學生提問題:(學生根據預
習內容提出問題)
舉例:(1)人為什么白天活動,晚上睡覺?
(2)晝夜更替對人的身體活動會產生影響嗎?
(3)不按生物鐘時間活動的人們,是否容易患疾病?
(4)一顆牽牛花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
(5)曇花的開放時間有多長?
(6)花鐘很準確嗎?
(7)動植物的體內都有生物鐘嗎?
(8)什么樣的動物是晝行性動物?什么樣的動物是夜行性動物?
(9)為什么有些動物白天活動?有些晚上活動?
(10)動物的活動有規律性嗎?
下面我們將這些問題分類,帶著這些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看看,你們能否解決這些問題,看還有什么發現?
1.師:晝夜更替對人也會產生影響嗎?(會)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課前很多同學對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個方面做數據統計,看看,他們是從哪個方面進行統計的?(課件:
測量的活動圖),同學們,你們都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測量的數據?(各小組匯報:體溫,心跳,脈搏跳動),你覺得還可以補充哪些方面?(體重,身高,血壓),那一天中哪幾個時間來測比較科學呢?(早上,中午,晚上),同學們的設計思路很好,實際上很多同學已經采納了課本上的提示記錄表。
【百度圖片】http://vipftp.eku.cc/vrw/sc/sctx/576890029748.jpg
2.現在我們把課前搜集的一天中身體活動的數據資料拿出來,我們一塊來分析一下,看看有什么發現?(各組課前自己選擇研究內容).
3.學生小組探究,分析資料,探究規律,得出結論。
4.匯報交流:(研究題目,發現,結論):
小結: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通過這些發現,我們可知:人的身體活動也會產生規律性的變化。(板書:箭頭)而這種規律性的變化產生原因又是什么呢?(晝夜更替有規律。)
5.實際上,人的很多有規律活動都是因為晝夜更替有規律產生的。如果不按規律生活會怎么樣?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應該怎么做?
(課前搜集的資料:人體生物鐘,有規律的生活才能保證身體健康等等,舉例說明:晚上熬夜加班,兩天不睡覺等等)
B:探究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的晝夜更替有規律,那么植物也有規律性的變化嗎?舉個例子。同學們搜集了有關牽牛花的資料,誰起來說說她所認識的牽牛花?對同學的發言給予肯定,同學們很注意觀察生活,這個習慣很好。
2.這種現象說明什么?(牽牛花有規律的變化,有自己的生活節律。)牽牛花的規律性變化主要是晝夜更替有規律引起的。(板書:箭頭)
根據學生的回答,牽牛花的顏色變化進行相機的解決。你發現什么沒有?(顏色變了)誰知道原因?(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牽牛花顏色變化的原因)——匯報交流原因。你通過什么方法獲取的信息?(上網,查百科等)
3.其實受晝夜更替的影響,很多植物生長有規律性的變化,比如有些花白天開放,如:荷花等;有些花晚上開放(夜來香,曇花)
4.師:你想不想也去觀察一種植物?(想)如果讓你去觀察一種植物?你打算怎樣去觀察?要做觀察的話,一定要提前準備好。師生交流:確定觀察植物,制定計劃,制作記錄表,準備材料,實際觀察,記錄發現,分析結論)
——課后可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觀察,注意做好記錄。
5.善于觀察,掌握植物生長受晝夜更替影響而呈現的的規律性,可以美化我們的環境,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幫助。(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根據生活舉例。)
18世紀的植物學家林勒阿斯對植物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發現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是不相同的。他還發現,同一地區的`同類植物往往每天都在同一時間開花。根據這一事實,他編排出一個“花鐘”,每個鐘點用一種花代替,把開花時間表示在一個鐘面型的花壇上。每次他只要看一下花的開放情況,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有位植物學家林勒阿斯跟同學們一樣,善于觀察思考,還做了詳細的記錄
6.你有沒有興趣也做個花鐘?(觀察收集數據后我們就可以做)有兩位同學為了做花鐘也進行了觀察,看,這是他們觀察的記錄表。課件:
觀察期
天氣
萬壽菊
觀察日期
天氣
萬壽菊 陰 上午8點:開放 晴 上午7點:開放 2011.9.13 2011.8.13
師:這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造成的開花時間 不一樣?(天氣)說明什么?可見,各種花的開放時間是會因為各種原因發生變化的,花鐘也會不準確的。
C:探究晝夜更替對動物的影響
過渡:植物因為晝夜更替的規律會產生規律性的變化,那么動物是否也會因為晝夜更替產生影響呢?(舉例說明)
1、 給出一些動物,你能根據他們的生活規律分成兩類嗎?
2、學生分類。
白天活動,晚上睡覺; 晚上活動,白天睡覺。
他們這樣生活有什么好處?(舉例說明)
3、通過我們對動物活動的觀察,發現動物的活動也是有規律的,而且這種規律與他們的生存需要有很大關系。產生規律的活動原因是什么?(晝夜更替的規律性變化引起的。)(板書:箭頭)
4、下面我們去看一段資料(出示資料)
科學家可以通過光亮與黑暗的時間來改變動物的行為。當把呆在黑暗環境里的晝行鳥放在明亮的燈光下,僅僅15分鐘,它們就會活躍起來;根據這個原理,養雞場在秋天光線逐漸黯淡時,會打開雞舍的電燈以制造人工白晝,提高雞產蛋的數量。
5.通過這段資料,你有哪些收獲?(晝行性動物和夜行性動物。掌握規律,創造財富) 師:可見,掌握動物受晝夜更替影響而形成的規律對我們的生活非常有益。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利用這種原理來為人類造福的實例?(課前搜集資料交流)。
6.學生小組探究,分析資料,探究規律,得出結論。
7.匯報交流:(研究題目,發現,結論):
五、總結拓展(約 3分鐘)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觀察分析了晝夜更替對動植物產生了規律性的影響。我們發現:晝夜的更替是有規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動植物因晝夜更替也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的觀察分析能力提高了,實際上,大自然還有很多的秘密和規律,比如,貓的瞳孔變化,花生葉子的閉合等等,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科學分析,你就會有收獲。
篇二:《晝夜與生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于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征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為什么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么有關呢?到底是什么影響著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匯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脈搏、呼吸、體溫、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征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溫、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簡單匯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么?
(教師為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里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秘密給揭開,好
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 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回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溫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床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里,心跳頻率和體溫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么時間開放的嗎?
(學生簡單匯報)
牽牛花開花的時間和花的顏色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學生猜想)
2、探究牽牛花的變化規律。
同學們,如何探究牽牛花的變化規律呢?
現在,請各組同學先分好工,然后再開始實驗,實驗中同學們要注意配合好,要認真、細心,還要有耐心。
3、分小組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將一朵新鮮的牽牛花浸入到堿水中,并讓學生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然后,再把牽牛花放入酸水中,再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
4、(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現在各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牽牛花開花期間,花的顏色常常會發生變化。清晨,牽牛花通常呈藍色,可到了中午卻成了紅色。這是因為牽牛花中有一種特殊的花毒素,它遇堿變藍,遇酸又會變紅。清晨,經過一天的呼吸,花朵內的糖分減少,細胞液堿性增強,所以花朵呈藍色;中午,花朵在陽光照射下,所含的糖分增加,細胞液酸性增加,花朵就呈紅色了。
5、播放視頻: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
同學們,通過不同花開放的時間的不同,你有什么發現嗎?
(學生簡單討論)
7出示生物鐘定義
7、(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18世紀植物學家林勒阿斯對植物進行了長期觀察,發現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是不同的。他還發現,同一地區的同類植物往往都在同一時間,根據這一事實,他編排一個“花鐘”,每一個鐘點用一種花代替把開花的時間表示在一個鐘面形的花壇上。每次他只要看一下花的開放情況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
四、小組合作探究四:晝夜更替對動物的影響
1、同學們,既然晝夜對植物有這么大的影響,那么對動物有影響嗎? (學生簡單猜想)
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
(學生簡單匯報)
2、請看大屏幕:白天活動的動物如喜鵲、大雁、蝸牛、螞蟻、蜻蜓,夜間活動的動物如刺猬、狐貍、貓頭鷹、壁虎。通過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討論,教師巡回指導,讓學生知道喜歡白天活動的動物叫什么?喜歡在夜里活動的動物叫什么?)
小結:喜歡、燕子等動物喜歡在白天活動,夜幕降臨時回巢棲息,它們被稱為晝行性動物;貓頭鷹等動物喜歡在夜里活動它們被稱為夜行性動物。
3、同學們,晝行性動物、夜行性動物與光照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簡單匯報)
教師小結:無論是晝行性動物還是夜行性動物,都是根據光照持續時間長短來安排它們的活動休息和生殖時間的。當白晝逐漸變長的時候,夜行性動物便推遲出巢活動的時間,而晝形性動物卻醒的更早。因此,科學家可以通過改變光亮與黑暗的時間來改變動物的行為。當把待在黑暗環境里的晝行鳥放在明亮的燈光下時,僅僅15分鐘,它們就會活躍起來;當用明亮的燈光照射夜行鳥時,它們很快進入睡眠狀態。
4、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嗎?猜想一下好嗎? (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養雞場、養鴨場等,為了提高產蛋量,可以在光線逐漸暗淡時,打開雞舍用電燈制造人工白晝。這可是提高產蛋量的好辦法啊!
五、自由探究:分析自己的作息規律,并寫出分析報告
1、同學們,你每天的作息時間有規律嗎?能否分析一下其中包含有什么樣的道理?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參加學生活動。
2、學生匯報展示
(學生自由匯報)
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活動,將課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下
1.引導課下探究的問題。
學習這節課之后同學們想做些什么?
(學生自由談想法)
2.激發學生課下探究。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資料,了解生物鐘的內容,想辦法測試一下自己的活動規律,相信生物種會幫助你更好的學習生活。
篇三:1. 晝夜與生物行為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自己制定研究計劃,探究一種動物或植物的晝夜變化情況。
2.能夠用二維記錄表連續記錄較長時間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對植物或動物在晝夜間的變化感興趣。
2.愿意對植物或動物的行為進行長期觀察。
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晝夜變化對動植物行為有哪些影響。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目標:
1.意識到青少年要保護足夠睡眠時間的重要性。
2.關注人類在農業生產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晝夜節律的。
課時安排
建議本課用2課時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動1用1課時,活動2和拓展活動用1課時。 導入活動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花鐘圖或教師自制的相關課件,看有什么發現。
2.指導學生認識鐘面內的各種花在1到12時不同時間開放,鐘面外的花在12到24時之間開放。認識過程中可以提一些問題,如“××時開的花是什么花?”或“××花在幾時開放?”,引導學生通過問題,利用花鐘來判斷時間。
3.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了花鐘以后有什么想法?進而引出晝夜變化對動植物影響的話題。
活動1 完成沒有畫完的畫
1.本活動建議用25~30鐘的時間完成。
2.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了解圖中的生物行為與晝夜變化的關系。如:一些小鳥、蝴蝶喜歡在白天活動;貓頭鷹、蛾子卻喜歡在夜間活動。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列舉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下來。繪畫時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斷自己發現的實例屬于喜歡在白天活動的,還是喜歡在夜間活動,分別畫在左欄和右欄中;二是要盡量形象地表現動物或植物的活動或休息狀態。此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繪畫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圖為強調白天和黑夜的對比,顯得過高過窄。教師要允許學生在自備畫紙上繪制,也可用示意圖的上面部分。
4.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畫向同學展示,并用簡練的語言做必要的說明。
活動2 對晝夜行為變化的研究
1.本活動可在課上布置,小組內分工明確后在課下完成,完成后在課上交流總結。
2.本活動重在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活動要求不宜過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學生略有
發現即可。如學生可以只研究貓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樣不斷變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鼓勵學生嘗試查找資料、現場觀察或請教咨詢的方法,要求不可過高。
4.鼓勵各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新的發現等。
5.“科學在線”相當于對學生探究活動成果的總結和提升。引導學生閱讀“科學在線”,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生命活動與晝夜的關系。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人類在農業生產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晝夜節律的,以及在利用過程中科學技術是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動 如果沒有晝夜變化,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呢?
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對學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觀點說出理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多作鼓勵性評價,也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質疑。此拓展活動的目的還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晝夜變化會對生物帶來影響。采用這種形式,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晝夜與生物的教學設計模板三篇】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3-31
《紙船與風箏》教學設計03-28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0-31
《位置與方向》教學設計09-22
《數字與編碼》教學設計07-12
排列與組合教學設計04-16
分類與整理教學設計04-08
《燃燒與滅火》教學設計03-04
質數與合數教學設計03-02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