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語文《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體裁格式和特點,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2。積累“鄂、豫、綏靖、阻遏、銳不可當”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
3。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難點
把握新聞的結構要素,理解文章語言準確、簡潔、感情色彩鮮明的特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本課目標
1、 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 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2、課前熱身:
a、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銳不可當( )
b、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3、合作探究:
a、整體感知: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b、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么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4達標反饋:討論課后練習三。
5、學習小結: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三)、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一、新聞復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主席。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 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①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②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課后小結
這篇消息讀來氣勢磅礴,蕩氣回腸,這是一篇人民勝利的宣言,它還承擔著昭告天下、瓦解敵人的目的,因此,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呈現著很強的政策性。
課后習題
1。掌握本課的生字生詞。
2。請根據班級內近期發生的大事,寫一則新聞(消息)。要符合消息的特點。
板書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文,理清新聞的結構。
2。感首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偉大氣勢和大無畏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清兩則新聞的結構,品析新聞的特點,并進行課堂訓練,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涼席上一堂課內容,承上啟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新聞這種文體,也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則新聞中領悟到人民解放軍的雄姿。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另一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報道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以及其軍事上的重大意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課堂實錄
一、復習新聞的結構和六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讓學生再次認識新聞的有關知識,鞏固知識。】
1。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2。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二、仔細閱讀文章,理清《原我軍解放南陽》一文的六要素。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的文章來分析新聞的六要素,鞏固訓練。】
時間: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事件的原因: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蔣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各地區,最終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南陽人民解放軍自去年七月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個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三、閱讀《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理清新聞的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理清新聞的結構,鞏固對新聞結構的認識。】
1。學生速讀課文,理清新聞結構。
2。選兩位同學交流,其余同學補充。
明確答案:
第一層,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第三層,背景資料,回顧過去一年蔣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勾勒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品析兩則新聞的語言特點。
【設計意圖:意在學生通過具體的句子理解新聞的語言特點。】
1。仔細閱讀文章,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來談自己的認識。
2。揣摩語言,認識新聞語言準確、精練的特點。
(1)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突破”“渡至”能否換成“越過”“到達”?去掉“二十四小時即已”,換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加點的句子換成“結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讀一讀,品一品,說說兩句話哪一句表達效果好?)
明確答案:
1。從“百萬大軍”中,我聽出了解放軍摧枯拉朽、無堅不摧的氣勢。
從“1000余華里”中,我聽出了我軍戰線的廣大。
從“沖破敵陣,橫渡長江”中,我聽出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輝煌戰績。
從“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中的“均是”一詞,我聽出了我軍勝利的豪情。
從“不料”中,我聽出了對敵軍的嘲諷,對我軍神勇如天兵的贊揚。
從“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等動詞中,我聽出了我軍英勇善戰。
2。第(1)句“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第(2)句“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有嘲諷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如果換成“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復。
3。句表達效果好。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課后小結
本課的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都正義戰爭的威懾力,明白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認識到我軍的英勇無畏,認識到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愛和平,努力進取!
課后習題
小練筆:珍愛和平(300字以內)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