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教學設計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下面是CN人才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無論……總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體會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聯系生活實際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周圍,我們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樹木,你最喜歡哪一種樹木呢?為什么喜歡它呢?(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2、出示圖片,學生聯系所查資料,簡介宋慶齡生平。
3、解題。
(1)理解詞語:故居、樟樹。
(2)討論:從課文題目看,你覺得這篇課文主要應該寫什么?(樟樹)寫的是哪里的樟樹?
(3)質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 教師范讀課文。
讀后請學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說說你對課文的哪個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讀課文 ,大概了解課文內容。
1、提出自讀課文要求:
(1)輕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詞的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詞句下面打上“?”
2、檢查自學課文。
教師教進行巡視,及時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讀詞語卡片,注意“齡、樟、稠、瞻、質”的讀音。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3)交流讀懂的詞語。
(4)指名說說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內容可讓學生自行討論解決,重點詞句在細讀課文時解決。
四、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指導分段 。
1、自由讀課文,思考每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2、由課題可知課文應該重點寫樟樹,看看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樟樹?(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聯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幾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為第一段,第4-5自然段為第二段,第6自然段為第三段。
4、小結“重點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3、收集有關宋慶齡的一些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二、精讀課文。
(一) 扣題直奔重點段,先行探究樟樹的特點,細讀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導入:在這篇課文中,大家都認為重點寫的是樟樹,那么課文第二段是怎樣描寫樟樹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觀察課文插圖一,引導觀察樟樹的樣子。
要求按順序仔細觀察,抓住特點說一段話。
(2)默讀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樹特點的一個詞。
相機講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書:蓬蓬勃勃)
(3)再讀課文,畫出具體表現樟樹蓬蓬勃勃的詞語。
(枝干: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 ……)
(4)指導朗讀。(提示:“粗壯、稠密、遠遠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機”等詞語應重讀。)可采用教師范讀、指名讀、評議讀、齊讀等多種朗讀形式。
(5)小結:第四自然段主要寫樟樹的樣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總的順序描寫的。
(6)指導背誦。
要求學生先理清敘述順序,弄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再練習背誦。
2、學習第5自然段。
(1)默讀課文,用“—”畫出寫別的樹木的句子,用“~~~”畫出寫樟樹的句子。
(2)出示重點句,品讀:
而樟樹卻不招蟲,因為樟樹本身有一種拒蟲的香氣。更可貴的是,這種拒蟲的香氣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對反義詞》(招――拒)
“招”和“拒”可組成哪些詞?在這句中“招”和“拒”當作什么講?(招引使蟲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樹卻不招蟲,因為樟樹有一種拒蟲的香氣。
而樟樹卻不招蟲,因為樟樹本身有一種拒蟲的香氣。
“本身”這個詞說明什么?(說明拒蟲香氣是樟樹內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它的香氣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較一下“枝枯葉落”與“枝繁葉茂”,作者為什么不寫它枝繁葉茂時的濃郁的香氣呢?(因為當它枝枯葉落時,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這才說明它本身有香氣,能“永久保持)
(3)輕聲讀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樹的高貴之處就在這里”是說樟樹的高貴之處在什么地方?
(4)教師引讀第五自然段。
(5)結合宋慶齡的生平說說自己學習第五自然段的體會。
(6)指導朗讀。
(7)指導背誦。
(二)扣題牽動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義。
導入:這樟樹生長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寫了周總理,還寫了宋慶齡,那么主要寫誰的事?主要寫宋慶齡的什么事?(宋慶齡不肯搬家,是因為舍不得這兩棵樟樹)
2、宋慶齡為什么對長在她家院子里的這兩棵樟樹有這么深厚的感情?聯系課文里的有關詞句,聯系老師介紹的宋慶齡的生平,聯系課外讀到的宋慶齡的故事,展開合理想象,描述宋慶齡在樟樹下的活動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當接見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當少年兒童來探望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當朝陽初升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當夕陽西下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輕聲朗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這兩棵樟樹”這句話說明宋慶齡對這兩棵樟樹非常喜愛和深深的眷戀。讀時,要表達出這種思想感情。
4、來宋慶齡故居瞻仰的人為什么總愛在宋慶齡故居前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想一想,議一議,再告訴大家。(因為樟樹不僅長勢蓬蓬勃勃,具有拒蟲的香氣;而且更因為宋慶齡也像樟樹那樣,一身正氣,令敵人畏懼,人們為了表達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總愛在樟樹下留影紀念)
三、總結全文。
課文以樟樹為線索,先寫宋慶齡舍不得這兩棵樟樹,再寫樟樹的樣子和高貴之處,最后寫人們愛在樟樹前留影紀念。樟樹不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種永久不變的拒蟲香氣。人們愛在樟樹前留影紀念,是因為宋慶齡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潔的品格和堅毅的革命精神的偉大女性,人們對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讀全文。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板書: 枝干粗壯
外形及特點 枝葉稠密
四季常青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拒蟲的香氣
內在品質
永久保持
篇二: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樟樹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樹拒蟲的可貴之處。
2.感受宋慶齡的品質與樟樹的相似之處,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據不同的要求讀文題。
(1)通過朗讀體現:這是哪兒的樟樹?(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2)通過朗讀體現:這是宋慶齡故居的什么?(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學生讀后,教師小結:不同的朗讀所要強調的意思不一樣。請同學們再根據要求讀一讀:本文寫了宋慶齡故居的什么?(生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師強調:對,本文所寫的就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根據不同的要求讀文題,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通過朗讀讓學生知道,本文的重點是寫樟樹,是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2.師:宋慶齡的故居在周恩來同志的眼里小了點,他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宋慶齡卻不肯,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快速瀏覽課文,說說理由。(宋慶齡舍不得庭院里的兩棵樟樹)
3.宋慶齡舍不得這兩棵樟樹的什么呢?請通讀課文,說說理由。(生命旺盛、品質高貴)
二、細讀品悟,全面體會“舍不得”之含義。
(一)感知樟樹“生命旺盛”。
1.自讀第4自然段,說說哪一個詞語最能表現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樹給人的整體感覺是“蓬蓬勃勃”,請細讀第4自然段,說說你仿佛看到了樟樹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態。
3.組織交流、討論:
枝干:粗壯、多(伸向四面八方)、長(伸得遠遠的)。(引導體會:枝干越粗越壯,越多越長,就越能體現樟樹的生命旺盛。)
樹葉:稠密、綠得發亮。(引導體會:樹葉越密,綠得越亮,就越能體現樟樹的生命旺盛。)
【文學是用“形象”說話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將文本語言轉化為生動的形象,并在這種轉換中體會語言的魅力。】
4.體會“四季常青”的特點。
樟樹一年四季要經歷多少磨難,你能用這樣的.句式說說嗎?請學生想象不同的情境,進行口頭表達。出示:
無論是 ,還是 ,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學生口頭填寫內容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自己所填的內容。)
【學生填寫、朗讀的過程,就是語言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合理想象樟樹一年四季經受各種磨難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過程。】
4.不管周圍的環境多么惡劣,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頑強的樟樹,同學們好好讀一讀,將樟樹的形象留在腦海中。
(二)體會樟樹“品質高貴”。
1.學生默讀,用筆畫出描寫樟樹可貴的句子。
2.組織交流:
(1)圍繞“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展開交流。
a.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聞到過香氣,這種香氣會發生變化嗎?
b.小結:這就是樟樹,它活著的時候,香氣不變,死了的時候,仍然有香氣,且這種香氣不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貴。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樟樹的香氣與生活中其它的香氣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樣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樟樹香氣能長久保持是了不起的;這樣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的過程。】
(2)抓住 “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生:就怕它一天。)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年——(生:蟲類就怕它一年。)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百年——(生:蟲類就怕它一百年。)
師: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千年——(生:蟲類就怕它一千年。)
師:樟樹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在哪里呢?(樟樹的香氣能長久保持,樟樹的香氣能永遠拒絕蟲類的侵害。)
【這種反復、遞進式的朗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樟樹“香氣拒蟲、香氣長久”特點的認識,也使學生對樟樹的情感隨著一遍遍的朗讀得以深化。】
3.這一自然段,不僅寫了樟樹,還寫了別的樹木,如石榴。課文為什么要寫石榴呢?
(組織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比較”的寫法。這樣的寫法更加突出了樟樹的與眾不同,可貴。)
4.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樟樹的可貴之處以及寫法的精妙。
【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情與理,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文章是怎樣表達的。而這一教學環節,不僅引導學生認識了“比較”的寫法,還讓學生體會到了這一寫法的好處。】
三、適度拓展,深刻理解“人與樹”之相似。
1.這是兩棵蓬蓬勃勃的樟樹,這是兩棵香氣永存的樟樹,這是兩棵讓蟲子害怕的樟樹,這是兩棵讓宋慶齡舍不得離開的樟樹!那宋慶齡是怎樣的人呢?
2.請學生結合課前的資料收集,談談對宋慶齡這一人物的印象和認識。
3.出示中外人士對宋慶齡的評價,學生朗讀:
(1)美國記者安娜說:“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溫柔,最高雅的女性。”
(2)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你認為我們卓越的宋慶齡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麗鮮花嗎?不,不,她是一頭要沖破天羅地網的雄師。”
(3)美國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海倫·福斯特·斯諾說:“多虧我結識了宋慶齡,她的堅貞不屈,勇敢忠誠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國最卓越的象征。”
(4)毛澤東主席1936年在致宋慶齡的信中這樣寫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繼承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之精神的,只有先生與我們的同志們。”(毛主席稱宋慶齡為先生)
4.師:樟樹的香氣讓蟲子離得遠遠的,而宋慶齡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樣令人敬佩!學到這兒,我們認識了一位怎樣的女性?
相機板書: 精神蓬勃、正氣凜然、高貴典雅……
5.請學生說說“人與樹”的相似之處。
交流后教師小結:宋慶齡美好的品質,就像她故居樟樹的枝干一樣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樹的綠葉一樣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樹的香氣一樣永久保持、拒絕害蟲的侵蝕。
6.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通過課前學生的資料收集,課上的簡要表達,輔之以中外名人對宋慶齡的評價,學生對宋慶齡這一人物形象有了較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她與樟樹進行比較,就容易了。】
【總評】
語文課堂要充盈濃濃的語文味。當前,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學理科化傾向較為嚴重。語文教學的繁瑣分析,不僅擠占了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也削弱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學的高境界,就是立足課文教學實現語言實踐與情感體驗的有機融合,本課教學設計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要求。課堂伊始讀課題,不同的讀法所強調的意思不同,所進行的就是語感訓練;在體會樟樹的蓬蓬勃勃時,讓學生先將文字轉換為形象,再說說枝干及樹葉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用“無論是 ,還是 ,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進行語言表達訓練,表達的過程就是對樟樹贊美的過程;在教學樟樹“品質高貴”時,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加深了對“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深刻內涵的理解;最后,再讓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宋慶齡的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講述,既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又使學生對宋慶齡的認識得以深化,從而較好地理解了“人與樹”的相似之處。整個教學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又較好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激發了學生對樟樹以及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
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不是語文教學的至高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的本真追求。而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豐富有效的語言實踐,并在語言實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宋慶齡和她的保姆》教學設計2篇03-05
白鵝優秀教學設計04-04
《松鼠》優秀教學設計04-03
《老王》優秀教學設計12-25
《挑山工》優秀教學設計07-01
《荷花》優秀教學設計04-14
《荷花》優秀的教學設計范文07-22
《猴王出世》優秀的教學設計07-17
小學音樂優秀教學設計03-07
《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