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導讀:《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于課文之中,字里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最大的書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設計思想:
《最大的“書”》是新教材小語第四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告訴我們: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勘探隊員眼里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識。本課的教學主要加強朗讀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對話中認識人物形象,感悟語言內涵。同時,實施資源整合策略,借助相關資料,在感受自然奧秘、培育科學精神中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新課程標準挑戰了傳統的教學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環節的安排上,已不只是為了把知識講明白,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其產生內部需求。
三、學情分析: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他們能夠在自由讀文的基礎上,自學本課的生字詞,并結合重點的詞句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分析,從而了解到課文中的“書”的真正含義與加雙引號的原因。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在各種形式的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當他們越讀越感到有趣的時候,再揭示大自然的無窮魅力,進而激發他們對自然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探索的欲望。
四、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2、 讀懂巖石這本大書,弄懂巖石是大書的原因。
3、 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準確把握人物心理,讀好人物對話。了解"書中的內容,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六、教學策略及手段:新大綱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節課主要采用媒體演示、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合作學習、合作解疑的教學方法。
七、課前準備:化石圖片、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激起質疑。
1、昨天我們學習了19課,知道了這“書”就是巖石。(師板書課題,并版畫巖石。)
2、在學習時,我們認識了一些生字,想不想和它們打個招呼,它們出了幾個謎語,看看大家有沒有把他們記牢。(多媒體投影出示)
(1)、內病已去了,外病去不掉。不良有缺點,人人能看到。(痕)
(2)、某火是礦藏,身黑地下多。把它挖出來,燒它能燃火。(煤)
(3)、和卯兄弟般,短橫把撇換。用它做圖章,蓋下很美觀。(印)
(通過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生字。)
3、這幾個字同學們通過認真的思考,記住了它們,那么其他的生字寶寶你也記住了他們叫什么了嗎?怎么記住的?(出示:質 勘 巖 冊 厚 印 痕 刨 煤 寶,指名說一說。)
4、指導“質”的寫法。(先讓學生觀察這個字的特點,教師再出示順口溜:橫撇連著一豎撇,十貝相連寫在下。劣質商品把人害,優質產品人人夸。提醒容易寫錯的地方生書空,練寫。齊讀所有生字。)
5、這些字組成的詞語也一定能讀好,來試一試吧!(多媒體出示:波痕 煤炭 寶藏 地質 巖石 一冊 腳印 勘探 厚厚的 刨根問底,男女分讀)開火車。
(二)學習課文。
1、同學們讀得真準確,看看“刨根問底”什么意思?(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2、自讀課文,找找川川問了幾個問題,畫出來,數一數。指名回答,和老師找的一樣嗎?
3、多么好學的孩子呀,這就是“刨根問底”,面對這么多問題,你們想知道答案嗎?四人小組,和川川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自學課文。)
4、說說你都知道了什么?(指名說,如果沒有說全,請小組內同學補充。)
5、在講第二個問題的時候,指導“冊”字的書寫。師:看到這個字,你覺得像什么?(學生結合圖片,觀察“冊”,通過字理識字小口訣:小小兩塊竹片,一線從中串起,雖然它不說話,卻有千言萬語。學習“冊”的書寫。)
6、這一冊書是通過什么來告訴我們它想說的話的呢?這“書”中的字是什么呢?(師板書“字”,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對應的圖片。)
7、看這些圖片,你們來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為什么?
8、這本書中還有圖畫呢,看看是什么樣的呢?(板書“畫”)讀8自然段。學生練習說句子:“這兒有。。。有。。。那兒。。。”
9、畫還不少呢!有畫又有字,能讓我們知道什么呢?(板書“知識”、“寶藏”)
10、地球真是個了不起的魔術師,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這歷經了億萬年的變化吧!了解其中的知識吧!(指導朗讀)
11、知道了這些有什么用呢?指名讀。
12、能夠發現寶藏呀,都有什么呢?省略號有什么用?
13、原來看懂了這本書有這么大的作用。
14、采訪學生:川川你來說說,你高興什么呢?長大了想當什么?
過度:地質勘探隊員也很愿意,雖然他們工作壞境惡劣。。。。。。但是他們仍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并且面對川川的刨根問底很有耐心地解答,你從課文中的什么地方體會到的?(讓學生體會地質勘探隊員說的每一句話后的感嘆號,表達了勘探隊員對工作的熱情,指導學生讀兩個人的幾次對話。)
15、學生回答后。同桌對讀,指名表演,全班男女生分讀。
(三)總結。
音樂響起:其實,在大自然中,不僅巖石是一本書,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就是一本本神奇、有趣的書!大自然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大自然吧,相信我們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你們看,(點擊課件),這朵嬌艷的藍玫瑰是書,讀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銅礦;這片片高積云是書,它的出現預示著晴天的到來;這可愛的小狗是書,讀懂它就知道它的汗孔是長在舌頭上的;這美麗的胡楊樹林是書,順著它的`身子挖下去,就能找到地下水。孩子們,茫茫宇宙,萬物生靈,書無時不有,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帶上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一顆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們肯定能發現更多的秘密。 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秘密?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資料及圖片。(師生互動)
同學們,我們和川川一起讀懂這本最大的書,通過這書中的文字,圖畫學到了知識,了解了讀懂這本書得作用,其實大自然也是一本巨大的書,她蘊含著無窮的奧秘。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一顆探究的心,我們會知道更多的知識。
(四)作業。
1、課后查找自然知識。
2、閱讀課后“我知道”。
九、板書。
19 最大的“書”
字 知識
畫 寶藏
十、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對小學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特點。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體會,在朗讀的過程中引發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為了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語文,扎扎實實地理解詞語,這一課中,我采用了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后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于是我問: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么刨根問底?接著我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在讀了幾遍課文后,我再問:川川總是在干什么?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針對川川最后說的話,我讓學生猜想川川長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樣獲得那些知識的?以此引導學生動腦想和動口說,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2、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 叔叔告訴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
⑵ 叔叔講到巖石書的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里埋著煤礦,哪里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么呢?還有什么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鉆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采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迭起。課文中的學習伙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課外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并進行交流展示,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
4、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后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巖石書里都有什么”。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后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巖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巖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后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之后讓學生看老師準備的巖石書。學生們驚詫不已,之后再來分角色讀文,學生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匯報,書里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么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在結尾的地方我設計了擴展性訓練:讓學生說說大自然中還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讓學生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朗讀訓練的時間略長,以至于后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并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有的孩子還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學生回答,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最大的書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最大的麥穗》教學設計6篇03-05
《貓》教學設計及反思10篇03-30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12
音樂課教學設計與反思04-01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04-19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