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的情況,主要圍繞三個內容展開:日軍不斷擴大對華侵略并在中國制造滅絕人性的屠殺、中華民族在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下開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動和抗戰勝利。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學習方法和習慣還待養成。因此,我認為應該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
理解: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及歷史地位。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全面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通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強國之志。
【教學重、難點】
重點: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歷史地位。
難點: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抗戰勝利的歷史地位。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討論式教學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法、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從高度、廣度、深度上拓展學生的思維,師生共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課件的方式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3—4分鐘):播放歌曲:(1936年)《松花江上》,當時的愛國音樂家張寒暉在東北三省很快淪陷,成千上萬的東北人民流亡關外,無家可歸的背景下創作。作品以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后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讓我們回到70多年前的那場戰爭…….
【新課探究】
主題一:狼煙四起——日本的全面侵華
v 材料一:此事發生在1931年,日本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此事后不到半年日軍侵占整個東北。
v 材料二:此事發生在1932年1月的上海,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日本侵略軍襲擊該地,駐守凇滬的國民黨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v 材料三: 同年,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的國家。
v 材料四: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侵占中國華北而蓄意制造了一連串事件,此后大批日本關東軍入關,威逼平津。
v 材料五: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隨即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學思之窗”,并指出通過提供的材料,分別是哪些重大歷史事件。調動學生思維,同時ppt放地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日本侵華。
總結: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成立偽滿洲國——華北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標志)
【探究問題】日本侵略中國是偶然的嗎?為什么?
歷史背景:
根本原因:擺脫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境
歷史原因:從大陸政策到“國策基準”的既定國策;
現實原因:新一輪經濟危機的沖擊加劇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有利條件:中國的國內局勢為國共對峙,國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準備,國際社會綏靖之風盛行。
面對日本全面侵華的威脅,國民黨和共產黨采取了什么樣的決定?兩黨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播放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它曾成為團結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號角和心聲,為全世界法西斯罪惡勢力敲起了喪鐘
主題二:共赴國難——全民族的團結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全民族抗戰是如何實現的?請同學們看以下兩段材料:
展示:
材料:
外敵當前,國共兩黨捐棄前嫌,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展示幻燈片: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日軍以堅決的反攻,并立刻準備應付新的大事變。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茍安的希望與估計。
……
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筑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
驅逐日寇出中國!
——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
背景:決定因素: 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為主要矛盾。
【教學反思】: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素材,學生興趣也較高。因此在本次教學實踐中,多次運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探究學習、分組討論、啟發引導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預期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