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習以后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征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布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地理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于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布,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布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布聯系起來,氣候的分布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于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么,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游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布和海陸分布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布,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征,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并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地理教學設計3
設計思路
歐洲西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豐沛,在當地生長的冷季型草坪不僅需水量大,而且四季常綠。可是,如果違背植被地帶性規律,將這種草坪引進到我國西北半干旱地區,則需要人工澆灌維持生長。這樣,不僅容易加劇當地的用水危機,而且還會增加市政管理費用。因此,這是一件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的事情。本章設計這樣一個研究主題,目的是讓學生用本章講到的不同地區環境的差異比較、環境中某一要素的改變對其他要素的影響等知識,來分析和評價實際問題。
廣場草坪在歐洲有著非常好的生態作用,但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就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者,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因此這個研究活動,在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基本地理觀念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教學建議
1.建議城市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去認識草坪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在一個充斥車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幾片綠色無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在黃沙漫天的日子里,幾片綠色帶來了希望。資料1中介紹的歐洲更是如此,陰雨過后的艷陽下,草坪是最為舒適的地方,它適合于各個年齡段的居民。
2.資料2從用水、資金、污染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冷季型草坪給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帶來的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這部分資料進行歸納總結。
3.為什么在歐洲有著良好生態和環境效益的冷季型草坪,到了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卻出現了這么多問題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歐洲西部和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入手來探討這些問題,比如降水的季節分配、氣溫的季節變化和生物種群的適應性等。
4.對于西北地區的城市綠化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因地制宜的地理觀念去分析。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確定不同的綠化方案。適宜種草發展草坪,適宜種樹就多種樹,適宜種本地品種就不要再引進。
相關資料
1.天涯何必盡“洋草”
從近年大量出現的事實證明,大面積引植外來草種不但不能改善生態環境,反而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本地的草種天生具有適應這里氣候和土質的條件,它們的根長得又粗又長。雨季時雨水可以順著草根的縫隙滲到較深的土層中儲存起來,涵養了地下的水源;天旱時長長的草根又能從土層較深處吸到水,照樣欣欣向榮。它們自生自長,基本上不需要人來護理。而引進的洋草卻不行,它們的根又短又細。在原產地生存沒有任何問題,但移栽到我們這里就水土不服了:發病率很高,達到30%至60%,不得不經常噴施農藥,勢必給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根子細,在沙質土上站不穩,栽種時必須把土篩細,根子短不鉆土吸不到土層較深處的水,就得靠人工大量澆水來養護,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水資源,對一些缺水的城市更是得不償失。更嚴重的是細土層上澆了水,曬干后就會在草皮下形成板結層,致使雨水下滲受阻,白白地從地面流走,久而久之將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這樣的教訓曾在一些國家出現過,如今他們正在積極地設法扭轉。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組織拔掉過去人工栽種的外來草種,恢復本地野草。而我們國家到現在洋草坪風仍方興未艾,從東北到海南,許多城市都是把大面積栽植洋草的來當作“綠化”指標提高,甚至一些古典園林里也砍了舊植被,種上了洋草坪。
從生態學的角度上講,引進外來物種是有危險的,有的是不容易成活,而另一些則會因無法控制而造成生態危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從國外引進過“水葫蘆”和“大米草”結果四處泛濫,大面積地侵占水體和良田,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控制的辦法。可是近日又聽說一些地方為了讓人能到草坪上去活動,正從國外引進一些比原來的草種再生能力大大加強的品種。又是引進,有這個必要嗎?本地土生土長的草種既經濟、生命力又頑強,怎么就這么不招人待見?據一位曾到美國考察的中國學者說,華盛頓白宮前的南草坪可謂世界知名,但整個華盛頓僅此一處,其他地方都是天然生長的極普通的野草。“洋人”都舍不得大量栽種那些既昂貴又難伺候的“洋草”,而我們卻還在大量引進,何必呢!
2.草坪的作用
草坪能給人以清新、涼爽和愉悅的感受,為人們提供一個愉快、干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綠茵芳草能像吸塵器一樣凈化空氣、過濾灰塵,減少了塵埃也就減少了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據測定,南京火車站灰塵數量大,每立方米空氣中含細菌達49100個,而南京中山植物園大草坪上空僅為688個。
草坪還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生長良好的草坪,每平方米1小時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每人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約為38克,所以如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此可見,城市中的草坪對凈化空氣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們站立于大草坪上感到空氣特別新鮮的原因。
草坪還能減弱噪聲,一塊20米寬的草坪,能減弱噪聲2分貝左右。杭州植物園中一塊面積為250平方米的草坪,經測定,與同面積的石板路面相比較,其音量降低了10分貝。草坪又能調節溫度和濕度。在南京市的夏天,有時沒有長草的土壤表面溫度為40℃,瀝青路面溫度為55℃,而草坪地表溫度僅為32℃。多鋪設草坪可減少地表放熱,降低城市氣溫。據測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氣溫3~3.5℃,冬季的草坪卻能增高氣溫6~6.5℃。同時,草坪還能增加空氣濕度,它能把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變為水蒸氣蒸發到大氣中。
3.城市綠化:以樹為主還是以草為主
據有關資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噸。武漢市僅一個洪山廣場日耗水70噸。現在有些城市不得不用污水澆灌草坪了。這帶來一系列問題:許多城市污水處理沒過關,“原汁原味”澆灌草坪造成污染擴散。對南方城市來說,市民意見最大的是夏天烈日炎炎,栽樹能遮蔭,而草坪對遮擋陽光不起任何作用。還有一個問題,城市土地寸土寸金,人群活動空間本來就狹窄,而草坪成了“禁地”,擠占了城里人的活動空間。城市綠化的作用除美觀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改善生態環境。專家研究表明,在調節城市濕度溫度、制造氧氣、消音隔塵等方面,草坪遠不如樹木。同等面積的喬木與草坪的生態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量、蒸騰水汽量、蒸騰吸熱量等,分別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還有一個不能不算的賬:每平方米草坪的造價一般5-10元,有的高于此數幾倍;修剪、除草、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而以樹木為主的綠地管理,每平方米每年只要1-2元。于是一些專家呼吁城市綠化栽花種草不如植樹。
【地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地理教學反思12-11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02-07
中東地理的教學設計03-22
疆域地理教學設計11-28
優秀的地理教學設計01-07
地理《洋流》教學設計01-06
《中東》地理教學設計12-31
地理技能大賽教學設計02-07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