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熟悉端午節的教學設計
一.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楚國的大夫,一直為國家的大事而擔心,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常常一個人在江邊徘徊嘆息。不久,這位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江自殺了。人民知道后,都趕到江邊找尋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二.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1,劃龍舟
鄉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體的習俗,龍舟競賽是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
*比賽開始,只見船上的選手在鼓聲中,以整齊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川的終點處插有旗子,看那一隊最先奪得為勝。 粽子最早是因鄉民于屈原投江后,怕他的尸
體遭到魚蝦啃食,就用竹葉包著糯米飯擲入河中,成為現在的粽子。
2. 粽子
粽子的傳統種類有臺式肉粽,堿粽、豆沙粽、胡州粽、客家粄粽等等而現在的粽子樣式多端化,如五谷雜糧、鮑魚粽、藥膳粽、茶粽、南瓜粽、魚翅粽等等。
3. 香包
香包是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制成囊狀,里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
4艾草、菖蒲
. 制作的方法是:用彩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防毒避邪的功用。
端午節主題班會
端午節主題班會
5.端午節的相關詩詞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午日觀競渡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一些歷史,對他的生平和品格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次班會讓我發現了我們班的同學對屈原的掌握挺深入的,并不屬于那種“一問三不知”的類型。此次班會的目的能夠讓同學對屈原有更好的了解,我相信我們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
http://m.shddsc.com/【讓學生熟悉端午節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的課程教學設計12-13
我最熟悉的人教學設計03-20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教學設計及反思12-20
寫自己熟悉的場景教學設計03-28
小學生端午節教學設計06-04
關于端午節的教學設計06-03
端午節教學設計(精選8篇)05-31
孔子與學生教學設計02-02
《 孔子與學生 》教學設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