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統編教材七上第二單元第8課《<世說新語>兩則》中的第二則,是一篇精讀課文。在單元主題上均圍繞著豐富多樣的親情去寫的。作為人間最真摯而又美好的親情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單元教學的要點:在繼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到作品人物間的濃濃親情,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
《陳太丘與友期》是《世說新語》“方正”門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門是因為:文中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懂得為人的道理。 “無信”“無禮”二詞為全篇核心。
二、學情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繼《詠雪》之后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盡管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有限,但該文內容淺顯,且故事性強,學生在多讀之中能夠感悟大意,借助詳細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美德可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由于我們面對的是較為封閉見識淺薄的農村學生,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和知識有必要通過老師的引導、訓練或推薦來完成。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誦要有技巧,這一點也需要有老師的指點和幫助。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于抓住關鍵詞快速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讀,及自主學習感悟故事內容;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獲得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度:傳承古人重誠信、知禮儀的優良品德。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積累一些常見文言詞語;學習古人重誠信、知禮儀的良好美德。
四、教法、學法
1,教法
(1)激趣導入法,用解題激趣導入新課,渲染氛圍。
(2)誦讀法,采用不同形式的誦讀培養學生文言語感,體會人物的情感。
(3)分類整理歸納法、探究討論法。引導學生養成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與習慣,諸如詞語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歸類”意識加強。
2、學法
(1)圈點勾畫法,通過默讀圈點勾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以及文眼關鍵詞。
(2)朗讀法,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并在此基礎上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背誦課文。
(3)自主合作研究法。;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問題,進而形成開放式的話題。
五、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請打開書,將課題讀兩遍,說說課題中你認為哪個字詞最重要?
(二)、簡介作者作品
(三)、讀文曉意
1、學生聽老師范讀課文,畫出原文斷句。
2、男女生互讀課文,劃出課文層次。
3、自由尋讀語句,體會誦讀的語氣感情,初步體會人物感情。
4、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內容。
學生活動:學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教師點撥:整理歸納文言詞語,引導學生掌握
(此環節是讓學生理解積累文言字詞句。)
(四)、知人論事
1、讓學生根據原文中的詞語來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用下列句式發表自己的意見。
“從文章中的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讀出了……”
學生活動:圈點勾畫出文中能表示友人態度變化的詞語,并加以體會和分析。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分析進行點撥和總結。
2、從元方的處事方法的角度分析元方的性格特點,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從友人的角度分析,友人有哪些行為有失方正?
學生活動:歸納整理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點撥,引導學生理解“方正”的含義。
3、討論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開展小組討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析
教師活動:適時點撥,加以概括總結。
(五)、明禮知信
1、議一議:假知你是元方、友人或者陳大丘,遇到文中的情況,你會怎么做?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了這個故事,你在為人處事上受到哪些啟發呢?
(六),課堂小結
本文主要記述陳元方和來客的一段對話,對話以責備客人“無信、無禮為核心,既表現了陳元方懂禮識儀的品質,又從反面說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業
給原文加入細節描寫,讓原文更精彩!
(八)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
《世說新語》
元方友人
聰明伶俐無信無禮
知信懂禮知錯就改
重誠信知禮儀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9篇03-04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15篇04-02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答案03-26
《期行》教學設計03-25
《山行》教學設計范文04-07
山行教學設計15篇12-06
《山行》教學設計(集合15篇)04-20
《燃燒與滅火》教學設計03-04
質數與合數教學設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