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敕勒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1-02-25 12:22:2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敕勒歌》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敕勒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敕勒歌》教學設計

《敕勒歌》教學設計1

  課前準備:

  1.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歌。

  2.積累相關資料: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傳世佳作眾多,如:《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受詩中描繪的風光。

  2.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感情。

  評價任務:

  1.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歌。

  2.思考討論問題:

  (1)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具有什么特點?

  (2)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現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情景導入:

  1.播放騰格爾的《天堂》,展示草原圖片。思考:從這首《天堂》及草原圖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談感受)

  2.課件出示課題。

  二、初讀詩歌--慷慨歌謠傳不絕

  過渡語: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稱贊這首民歌說: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讓我們初讀課文,感受這首千古傳頌的牧歌。

  1.多媒體播放朗讀視頻。

  2.指導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注意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語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節奏的劃分等。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根據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懂、讀通。

  4.指名學生朗讀,師生及時指導評議。

  5.跟讀:播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體會詩歌韻律。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過渡語:這首詩歌雖然篇幅短小,總共只有二十七個字,但自問世以后,不少評論家對它作了高度的評價。清代詩歌評論家許印芳贊譽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為樂府絕唱”,為什么寥寥數語的《敕勒歌》會成為千古絕唱呢?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請同學們快速朗讀一遍詩歌,然后思考: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問題預設:

  ⑴我們看見了天空和草地,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呢?(蒼蒼 、茫茫 )

  ⑵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怎么樣?(遼闊無邊)

  ⑶還能看到什么?有何特點? (草 茂盛 牛羊 肥壯)

  四、探究想象――穹廬一曲本天然

  過渡語:許印芳也說過:“此歌只用本色語,直陳所見,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讀詩歌第二句。

  明確: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日日相伴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

  問題預設:

  ⑴“穹廬”是指什么?請你想想看,“天似穹廬”,是說天空像什么?

  (根據描述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們覺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們的家呢?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五、體會情感――一曲牧歌音繞梁

  過渡語:詩歌評論家沈德潛曾說過:“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請同學們思考:

  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現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明確: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問題預設:

  ⑴風吹草低,現出了什么?(牛羊),現出的僅僅是牛羊嗎?為什么只有當風吹過,草低伏,才能現出成群的牛羊呢?這說明草長得怎樣?牧草長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長得十分的——(肥壯),牛羊長得如此肥壯,就現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風吹草低,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的富饒。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狀態的景物描寫? (靜態描寫)

  草低、見牛羊呢? ( 動態描寫 動靜結合的寫法)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

  教師小結:

  正因為這首詩歌不僅寫出了草原的遼闊雄偉、美麗富饒,而且表達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鄉的感情。整首詩中畫面有靜有動,色彩富于變化,僅用27個字,傳達了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正是這首詩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詩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誦詩歌,同時請用心去感受詩中優美的景色。

  (學生自行背誦三分鐘,然后同桌互相檢查)

  六、布置作業:

  你能否把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訴于筆端呢?課下試寫一個景物片段,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七、達標檢測:

  達標檢測:(測)(10分鐘)

  要求:1、獨立按時完成,時間八分鐘。

  2、八分鐘后參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統計分數。

  3、注意書寫認真規范。

  1、填空。

  (1)《敕勒歌》選自,這是(朝代)時北方族的民歌。

  (2)詩中對天空、草地的描寫屬于態描寫。而“風吹草低見牛羊”屬于態描寫。

  2、解釋加點詞。

  (1)敕勒川:(2)現牛羊:

  3、“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何作用?

  板書設計:

  蒼蒼 茫茫 靜↘

  (遼闊無邊)喜愛、贊美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教學反思:

  優點:

  1.各個教學環節嚴謹、扎實、有效。問題設計能夠側重難點,突出重點。

  2.能夠體現詩歌教學的特點,注重體現詩歌朗讀教學,朗讀形式靈活多樣。

  不足:

  評價環節薄弱,對學生的調動還不夠。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且要注重對學生詩歌比較鑒賞能力的培養。

《敕勒歌》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詩歌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整首詩場面宏大、意境高遠、層次清楚、語言通俗。在景物描寫方法上,靜動結合是本詩的顯著特點。

  學生分析:

  這首詩歌,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誦的淺顯層面上,對詩歌的景美、情美、構思美缺少探索和體驗。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查找“樂府詩”、“敕勒族”的有關資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關圖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樂府詩。

  2.掌握生字、詞語,背誦、默寫課文。

  3.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古代文化的情感。

  評價任務:

  1.了解樂府詩。

  2.背誦、默寫課文。

  3.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PPT2)

  1.運用PPT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風景作背景圖片,

  同時滾動播出歌曲字幕。)

  指導語:請同學們聆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看圖片和字幕,讓我們

  的心飛臨那美麗的大草原。

  2.教師: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傾訴了牧民對草原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令人心曠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園,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板書課題,播放“學習目標”。(PPT3)

  二、自主學習,我“行”我“訴”。(PPT4、PPT5)

  (一)檢查預習,掌握基礎。

  教師請學生口頭匯報課前查閱的“敕勒族”、“樂府詩”的有關資料,然后字幕補充相關資料,重點強調紅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敕勒族相當繁盛,史書記載有十二個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圍的廣大地區。北有大青山擋風,南有黃河迂曲補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

  2.《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3.生字積累(指定同學朗讀)

  敕勒(chìlè)穹廬(qióng)見牛羊(xiàn)

  天似(sì)籠蓋(lǒng)

  (二)指導朗讀,品悟詩韻。(PPT6)

  1、播放示范朗讀PPT。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三)感知課文,品悟詩意。(PPT7、PPT8、PPT9)

  教師用PPT播放思考問題。

  教師指導語: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思考字幕上的四個問題,五分鐘后,你可以搶答任意一題。機會難得,希望同學們把握展示自己的機會呀!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醞釀答案,在練習本上整理答案提綱。舉手搶答。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舉手搶答,及時評價、歸納、補充學生的答案。對未搶答的題目可指定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

  1.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它們都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在詩中寫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點是蒼蒼,草地的特點是茫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遼闊無邊。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草的特點是茂盛,而牛羊的特點是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除了說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還有何用意?

  (參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入云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另一方面,“陰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輩輩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鄉情的濃縮,是故土的代名詞,為下文表達對草原的熱愛做鋪墊。)

  3.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要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穹廬是草原的特點,用牧民們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非常親切。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地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參考答案:草原上并非無人,“見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這樣寫使人油然涌起一種生機感、喜悅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發現精髓。(PPT10、PPT11)

  請你選擇一個角度,談談《敕勒歌》寫作上的巧妙之處。(提示:從修辭、動詞使用、詩文結構等角度談)

  學生活動:1.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把探討結果整理在練習本上。2.各組推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活動:靈活處理各組發言順序,及時肯定發言內容。學生能能圍繞答案說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詞句。

  參考答案:

  1.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廣闊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蒼茫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

  2.動詞“吹”、“低”、“見”使詩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體現了長風勁吹的豪放,吹出了滾滾牛羊,吹出了蒼茫草原的隱秘。“低”字,不僅可見草原的水草豐茂,又展現了草的動感。“草低”才顯現牛羊。動詞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寫景方法,已經耐人尋味。

  3.構思巧妙,結構上雙重反襯。一是廣闊無垠、大面積的空白,與微露的牛羊之間的襯托;二是從蒼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悅的對比。

  四、達標檢測,躍躍欲“試”。(PPT12、PPT13)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qiónɡ()廬見()牛羊天似()籠()蓋

  (二)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語句。

  1.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2.青色。()

  3.遼闊,深遠。()

  4.同“現”,呈現。()

  (三)品味下列語句。

  1.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2.風吹草低見牛羊

  (四)問答題:

  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廬蒼蒼茫茫見

  (三)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這就體現了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課外練習,拓展提升。

  請將《敕勒川》改寫成一段優美的

  寫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點:

  1.課堂引入,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一堂課興味盎然。

  2本堂課學生聽、說、讀、練,調動了學生多種活動,完成了課堂目標,使學生“健康的疲勞”。

  建議:

  1.課堂導入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鐘,教師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寫作上的巧妙之處”,學生可能探究較淺,還須教師適時點撥。

《敕勒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

  3.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容?

  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

  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示范讀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板書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罩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絕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古詩的內容;使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中的5個生字及新詞。

  3.會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生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描繪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絕句》所描寫的景色。

  教學過程: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朗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師生共同糾正字音。

  2.自讀詩歌,要求學生找出詩歌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黃鸝翠柳

  白鷺青天

  千秋雪

  萬里船

  3.理解上述詞語的意思,逐句詩句的內容。

  黃鸝------也叫黃鶯,一種益鳥。身體呈黃色,嘴淡紅,在春天經常啼唱,聲音很好聽。

  翠柳------翠,就是新綠。翠柳就是指處春時節剛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鷺------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長,能涉水捕食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鳴------鳴叫。

  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一行白鷺飛上了蔚藍色的天空。

  -------指名學生口述詩句內容,教師糾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這樣相稱。千秋就是千年。

  萬里船------萬里指遙遠。萬里船指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點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導學生體會畫面的意境。

  句意:從窗口可以看見西嶺長年不化的積雪,

  門外停泊著從遙遠的東吳來的船只。

  -------指名學生口述詩句內容,教師糾正。

  4.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同時用簡筆畫的形式加以表現,使學生有更直觀的了解和體會。

  5.川聯詩句內容,要求學生獨立說出譯文。

  6.結合圖畫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

  近景-------兩個黃鸝鳴翠柳,

  遠景-------一行白鷺上青天。數量

  遠景-------窗含西嶺千秋雪,色彩

  近景-------門泊東吳萬里船。

  7.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知道朗讀,背誦。

  8.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

  (2)解詩題

  (3)明詩意

  (4)悟詩情

  9.“知詩人”--------唐朝詩人杜甫。

  10.“解詩題”--------絕句: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補充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境。

  11.學生自由為作者加詩題。

  進一步體會“絕句”為題的好處,體會詩人創作時的激情。

  12.“悟詩情”-------在體會背景和詩題的情況下,自然領悟到詩人是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讀全詩。

《敕勒歌》教學設計4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課件出示問題,生答,然后歸納,利用課件出示答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四、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從詩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師:我們看見了天空,是什么樣子的呢?(生:蒼蒼 及時板書)

  師:還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樣子的啊?(生:茫茫 及時板書)

  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怎么樣?

  生:很大、望不到邊等 順勢總結板書:遼闊無邊

  還能看到什么? 牛羊 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

  草怎么樣? 茂盛 牛羊怎么樣? 肥壯 板書:茂盛肥壯

  回頭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狀態的景物描寫? 靜態描寫

  草低、見牛羊呢? 動態描寫 動靜結合的寫法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板書設計:

  敕勒歌

  蒼蒼 茫茫 靜

  (遼闊無邊)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3、“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闊 遼闊無邊 熱愛家鄉的情感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日日相伴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五、當堂背誦

  詩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誦詩歌,同時請用心去感受詩中優美的景色。學生自行背誦三分鐘,然后分男、女生檢查兩遍

  六、作業: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詩、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賞中結束本課

《敕勒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1.教師:教學掛圖、敕勒川草原錄像。

  2.學生:讀熟古詩。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1.談話引出課題。

  我們祖國風光秀美,山川壯麗,古代流傳下來大量贊頌祖國山川的

  優美詩篇。第22課就介紹了兩首古詩。板書:22古詩兩首 敕勒歌

  今天老師先帶你們到遼闊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風光錄像,引出詩題。

  你覺得大草原怎么樣?

  這美麗遼闊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這里一直流行著一首贊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書:敕勒歌

  齊讀課題。

  這首詩一直流傳到現在,今天我們來學習它。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請你們自己讀讀這首詩,遇到不認識的字把它畫下來,再看拼音多

  讀幾遍,把它記住。

  2.同桌互讀詩句,糾正字音,再把課文讀通順。

  3.開火車認讀生字。

  4.指名讀課文。提醒“見”的讀音。

  三、熟讀課文,理解詞語。

  1.自學詩文。

  要求:(1)把詩句讀流利。想想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你讀懂了哪些詞句,還有哪些詞句不明白,把它畫下來。

  2.小組交流。

  3.指名讀。說說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藍藍的天空,遼闊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壯的牛羊。)

  4.學生對讀懂的詞語和不明白的詞語進行交流,針對學生不明白的詞語教師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陰山:指陰山山脈,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東西走向。(可用簡圖)

  穹廬: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氈子做的圓頂帳篷。現俗稱蒙古包。

  四野:周圍,四面八方。

  蒼蒼:深藍色。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露出,呈現。

  四、細讀詩文,體會詩意。

  1.學習第一句。

  (1)指名讀第一句,說詩意。教師隨機點撥。

  美麗富饒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陰山腳下鋪展。

  天空像一頂巨大的圓頂帳篷籠罩著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開想象,體會詩意,感情朗讀背誦第一句。

  ①指名讀,師生評讀。請你們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讀這一句,比比誰讀得好。

  ②閉眼想象詩中的情景,齊讀、背誦第一句。

  2.學習第二句。

  (1)指名讀第二句,說詩意。教師隨機點撥。

  藍藍的天空下是遼闊的大草原,一陣陣微風吹過,使草兒低伏,

  現露出一群群肥壯的牛羊。

  (2)展開想像,體會詩意,感情朗讀背誦第二句。

  ①指名讀,師生評讀。請你們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讀這一句,比比誰讀得好。

  ②閉眼想象詩中的情景,齊讀、背誦第二句。

  3.讀全詩,說詩意。

  (1)自由讀,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2)同桌互相說說詩的意思。

  (3)指名說詩意。

  五、賞讀討論,背誦詩文。

  1.學了這首古詩,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然后說說為什么喜歡。

  ①小組討論。

  ②集體匯報,教師隨機點撥。如: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讓我們看到了天地相連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們的生活。

  “天蒼蒼,野茫茫。”

  讀了這句,讓我們看到了蔚藍色的天空下那遼闊的綠色大草原。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一句把草原寫活了。讓我們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時隱時現的肥壯的牛羊。

  2.背誦詩文。

  這首詩就像一幅鮮活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再想象一下詩中壯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誦一遍。

  六、憶生字,指導書寫。

  1.讀要求會寫的字:陰、似、野、蒼、茫。

  2.按結構記憶字形。

  左右結構的字:陰、似、野。

  3.指導書寫:

  讓學生觀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寫。

  重點指導:首、似

  七、板書設計:

  敕勒歌

  天 野

  敕勒川

  風 草 牛羊

【《敕勒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拍手歌》教學設計15篇02-18

《大海的歌》教學設計5篇03-10

《幸福拍手歌》教學設計(通用7篇)01-11

《獻給母親的歌》教學設計集錦5篇03-01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5篇03-04

一年級上冊對韻歌教學設計(精選5篇)03-28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乳山市| 滁州市| 洱源县| 自贡市| 象山县| 贺州市| 桃源县| 灵璧县| 吕梁市| 阿合奇县| 赣州市| 临沂市| 乌拉特中旗| 秀山| 沙田区| 大足县| 桂平市| 廉江市| 金门县| 依安县| 广宗县| 钟山县| 克什克腾旗| 滦平县| 比如县| 南漳县| 公主岭市| 繁峙县| 砚山县| 微山县| 大石桥市| 白银市| 都兰县| 申扎县| 齐齐哈尔市| 宾阳县| 南通市| 资溪县| 美姑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