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錦集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致的方案準備工作,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意,激發學生對老師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理解我們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準備:CAI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2.齊讀課題,質疑。
3.簡介紫丁香,學生邊聽邊看畫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朗讀全文,學生邊聽邊看錄像。
2.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學生質疑。
三、全心品讀,體會情感
(一)學習12小節
1.默讀。
2.說說讀完后體會到了什么?
3.思考:我們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
4.自由練讀,指名讀,議讀,評讀。
(二)學習35小節
過渡:紫丁香是怎樣和老師做伴兒的呢?
1.出示學習建議。
2.小組合作學習。
找出寫紫丁香怎樣和老師做伴兒的句子做上記號,讀一讀,互相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①綠葉兒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您唱歌。
想像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詞的意思。
②滿樹盛開的小花,那是我們的笑臉,感謝您時時把我們掛牽。
理解掛牽一詞的意思。回顧生活體驗,想想老師是怎樣關心我們的。
③夜深了,紫丁香還會怎樣陪伴老師?怎樣理解花香飄進老師的夢里?
4.指導朗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三)小結:同學們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
四、總結全文
1.回顧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你想對自己的老師說些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再寫在小綠葉兒上。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分析:《大家都說普通話》這首非常好聽的詩歌,通過“風有風的話、鳥有鳥的話”的比喻,讓學生們知道大家都應說普通話,鼓勵學生自覺學習和運用普通話,從而激發學生說好普通話的強烈愿望和積極行動。
學情分析:全班共有46名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有良好的學習風氣,特別是大多數學生活潑、開朗、積極向上,他們的知識面較寬,對詩歌十分感興趣。經過一個多月的培養和訓練,他們基本掌握了聽讀識字的方法,并知道了學習拼音對識字的意義,開始體驗到拼音識字的樂趣,絕大多數學生識字速度較快。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模仿力強,對許多事物充滿新鮮感,有時不可避免地就會模仿他人說一些方言土語。同時,國家非常重視普通話的學習和運用情況,全社會都在積極推廣普通話。因此,學生們知道說普通話是很有必要的。
教學目標:
1、認識“說、話、風”等7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在熟讀的基礎上,準確無誤地把全詩背誦下來;知道大家都要說普通話。
2、繼續學習聽讀識字的方法,開始學習通過比較鑒別事物、區分事物的方法。
3、知道學習拼音對學習普通話的意義,自覺學習和運用普通話;對普通話有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說好普通話的強烈愿望。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錄音機播放風的錄音)同學們,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風)風好像在說些什么呢?(繼續播放錄音,讓同學們輕輕地閉上眼睛,盡情想象。)同學們再仔細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鳥的錄音)鳥好像在說些什么呢?(再播放鳥的錄音,讓同學們輕輕地閉上眼睛,盡情想象。)
師:風和鳥說的話,可真美!同學們,你們還聽過什么說話?(生發言,模仿雷聲、雨聲,老虎、公雞等動物的叫聲。)無論是風雨,還是鳥獸都說它們自己的話。那么,我們人類、我們中國人應該說什么話呢?你聽!(播放配樂范讀的錄音。)小朋友們,你們聽后知道了什么?(大屏幕出示課文內容。)這就是本節課我們所要學習的一首詩歌:《大家都說普通話》。(板書。生齊讀課題。)
[思考:營造意境,把學生帶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大膽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朗讀。(要求學生邊看屏幕,邊注意聽準每個字的發音。)
2、教師再朗讀全詩。(生指著課文,在心里跟著老師讀)
3、教師一句一句地教讀。(生指著字跟讀)
4、學生自己練讀全詩。(要求把字音讀準,把讀不好的地方用筆畫出來)
5、同桌互讀。(讀對了要贊揚,讀錯了要幫助。)
[思考:明確讀時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十分有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時的效率,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導讀全詩具體領悟
1、讀你最喜歡的句子。誰想讀?(學生喜歡哪句話,就讀哪句話。讀不好的地方,教師范讀指導,然后讓學生自己練讀,直到讀好為止。如果遇到讀不好的字和容易讀錯的字,可及時出示生字卡片,加以認讀。)
[思考: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的內涵。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地方,教師就不再多講,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學會主動學習。同時,采用多種形式練讀,保證大面積的訓練。]
2、舉例說明學好拼音對說好普通話的作用。
(1)教師舉反例,說:這是普通話嗎?普通話應該怎么說?①昨天,我(mǔ)家來客人(qiě兒)了。②一年級三(shǎn)班有四(shì)十(sí)六人。(前后桌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普通話該怎么說。)
(2)你們能結合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說一說還有哪些常說的話是方言土語嗎?普通話應該怎么說呢?(學生充分發言,熱情很高,課堂氣氛非常熱烈,說出了許多方言土語,并通過糾正方言土語,進一步提高了對普通話的認識。)
[思考:“普通話”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理解“普通話”含義,難度較大。如果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說一說什么樣的話是普通話,什么樣的話不是普通話,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在對比中很輕松地就感受到了“普通話”的內涵所在。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的過程,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熟讀全詩。(以小組為單位,練習讀全詩,在小組內檢查詩歌的朗讀情況,幫助讀不好的同學,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
[思考: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習慣。因為合作學習方法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參與學習以及表現自己的機會,擴大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開發了課程資源,有助于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創新人才。]
4、讀了課文,你們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發問,學生能解答的就讓學生自己去說,教師不作具體的解答。)
[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有疑是思維的火花,發問是求知的表現;引導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
5、背誦全詩。能背誦下來嗎?老師給大家一點時間,一會兒咱們比一比,看誰背得最快,誰背得最好!(學生先自己練習背誦,然后進行背誦比賽。)
[思考:比賽深受學生的喜愛,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
6、律動。你們不僅能流利地讀詩歌,而且能正確地背誦詩歌,大家實在是太聰明了。學了這么長時間,勞累了吧!老師帶你們輕松一會兒。(全體起立,隨著音樂作律動《小松樹》)
四、團結合作自學生字
在剛才讀詩和背詩的過程中,你們一定發現了一些“新朋友”,現在老師把這些“新朋友”請到卡片上來,你們還能認識嗎?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齊讀。)
2、誰能帶著大家讀?(生帶讀)
3、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做好的生字卡片,小組一起學。(小組合作學習)
[思考:合作學習能鼓勵同學間彼此協助,互相支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目標。教師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充分地體現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4、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匯報。(各小組先選出一名代表當小老師,并研究以什么樣的形式參加比賽。)
[思考:小組比賽更有助于培養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五、指導書寫自主探究
這些新朋友,我們都認識了。那么怎樣寫呢?我們仍以小組為單位,商量一下怎樣把“風、的、不”這幾個字寫在田字格里?(學生互相商量字的結構、特點,加強記憶,商量怎樣寫才能把這三個字寫得好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學生匯報哪個字,教師就指導書寫哪個字。注意新筆畫“乙”(橫折彎勾)的書寫比較困難,先筆畫描紅,再寫字。
[思考: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六、師生談話共同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都學到了什么?(學生充分發言,說出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取得了不少收獲,大家可真了不起,老師真為你們高興。但是,高興的同時,你們千萬不要忘記:今后說話一定要說普通話。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1.讓學生讀一讀三句話,再讀一讀伙伴的提示語,想想這三句話中“回”字的意思。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
3.集體,了解“回”的幾中解釋。
(1)掉轉。
(2)從別處到原來的地方。
(3)量詞,指事情、動作的次數。
(4)回族。
(5)曲折環繞。
4.讀句子,選擇“回”在句中的準確意思。
句1:“回”是掉轉的意思。
句2:“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3:“回”是量詞,指事情的次數。
5.擴展練習。教師再舉幾個例子或讓學生自己舉例,體會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
日積月累
這一部分包括“讀讀認認”、“讀讀背背”兩項內容。
“讀讀認認”是讓學生認讀八個表廚具名稱的新詞,從中認識九個生字。教學時可設計以下環節。
1.讓學生借助拼音拼讀生詞,再讓學生發現排列的規律,并聯系生活實際說說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關系,了解字義。如:
灶:燒火做飯的用具,跟火有關。
鋁鍋:金屬“鋁”做的炊具。
漏勺:讓食物留下,讓湯或水從中漏掉的用具。
湯:跟水有關。
2.認讀生字,指名說記字方法。
3.同桌互相檢測識字情況。
4.識字展示。
讓學生回家觀察家里廚房的用具,看看是否都能說出用具的名稱,再積累積累一些新詞,學習新字,制作字卡、詞卡,拿到班上展示。
“讀讀背背”是四類成語的積累。第一組是關于團結合作的成語,第二組是關于取長補短的成語,第三組是關于錯誤思想方法的成語,第四組是關于學習的成語。教學時,可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1.讓學生自讀這些成語,邊讀邊想成語的意思。
2.在小組內讀成語,互相正音,并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語,提出不懂的成語。
3.分組比賽讀成語。
4.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背成語,在游戲中展示自己積累的成語。
(1)成語接龍比賽。
(2)猜成語:老師說意思讓學生猜;同學互說互猜成語。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自我保護”。教材給出四幅圖,提示了故事的開頭。交際的關鍵是先看懂圖意,再聯系生活實際想想該怎么辦。可設計下面的情境。
情境一:小組合作表演故事的開頭。
1.觀察圖畫內容,弄明白四幅圖連起來說的是什么事。
2.根據圖畫內容,小組合作表演故事的開頭。
情境二:續編故事。
1.如果讓你扮演圖中的小朋友,你會怎樣把故事編下去呢?
2.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同學聽。
情境三:交際表演。
1.選擇較合理的想法,小組合作把故事編完整。編時注意:
(1)小朋友如果真的認識這位叔叔,確實是爸爸的朋友,他該怎么辦呢?(禮貌待人)
(2)小朋友如果不認識這位叔叔,他該怎么辦呢?(自我保護)
2.各小組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合作續編的故事。
3.小組互相評價,評出最佳合作獎。
情境四:感悟故事。
1.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什么?把你的體會說給大家聽聽。
2.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
(1)怎樣有禮貌地接待客人?
(2)怎樣對待陌生人?怎樣自我保護?
口語交際之后,做“畫畫寫寫”的練習。內容由學生自定,目的是學生用畫、寫結合的形式,練習表達,提高寫話的興趣。寫好之后,相互展示和交流。
展示臺
這次展示臺,設計了兩方面的展示內容:一是“填字游戲”的展示;一是謎語展示。可提醒學生在課前做好有關的準備,鼓勵學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領。
(一)填字游戲
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把詞語補充完整。
2.讓學生自己設計填字卡片。
3.分小組合作完成填字游戲。
4.填好后橫向讀一讀詞語,再豎著讀一讀填好的字(新世紀我能行),說說發現了什么。
(二)謎語展示
1.展示自己收集的謎語。
2.小組互猜謎語。
3.集體猜謎語比賽。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重點】
1、了解肖像、語言、行動描寫的作用。
2、學會運用肖像、語言、行動描寫的寫法刻畫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排除字詞障礙,三讀課文;了解伊萬·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樓拜其人及代表作。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導入:上課,同學們好。在我們學的第三單元,我們已經認識了兩彈元勛──誰?生齊答:鄧稼先。其次是說做統一、表里如一的人──誰?生齊答:聞一多先生。另外還有:當/當/當/當,當/當/當/當,扣響命運之門的音樂巨人──誰?生齊答:貝多芬。同學們記得非常牢固,veryverygood!(同時右手樹起大拇指)今天,我們大家在老師的陪同下,在莫泊桑的帶領下一同走進福樓拜家,認識幾位文學大師,好不好同學們?生齊答:好。
一、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莫泊桑的文學常識。
2、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3、學習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的寫作方法及其作用。
4、了解文中介紹的幾位作家的性格特點。
二、莫泊桑在線
嗨!大家好。我叫莫泊桑,于1850年出生于法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曾參加過普法戰爭。19世紀70年代,我舅舅和我媽媽的朋友福樓拜做了我的文學導師。
1880年,我以《羊脂球》聞名于世,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在創作中,我也受到了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響。我一生寫了近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于是,人們給了我一個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
從文章的主題來說:我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道德風尚的丑惡,給于無情的揭露和嘲諷。同時,同情和表彰下層社會的小人物。
從作品的風格來說: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都有獨到之處。文字簡潔、質樸。
我于1893年告別了人世,來到了天堂。
這就是我──莫泊桑,你認識了嗎?
〔過度段〕師:同學們,你認識我了嗎?生:認識了。那么,我叫──?生:莫泊桑。
代表作是──?生:《羊脂球》。人們還給了我怎樣的美稱──?生:短篇小說巨匠。
大家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開始通過闖五關,實現我們的目標。首先,闖第一關,
第一關 字詞義關
1、讀下列生字詞。
博學多識一拍即合尋歡作樂忘乎所以義憤填膺
〔后進生讀,對于暴露出的問題,首先請兵(優等生)教兵(后進生);解決不了,老師指點迷津,并強調:一拍即合即:讀作jí而不是jì;老師領著學生讀六便。〕
2、我釋義,你填詞。
A、學問很多,見識很廣。(博學多識)
B、形容很容易得想到一塊去。多用于志趣相投者身上。(一拍即合)
C、由于過度興奮或驕傲自滿而忘記了一切。(忘乎所以)
D、胸中充滿義憤。(義憤填膺)
第二關 閱讀關
自學指導(一)
初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限時7分鐘。
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核心人物是誰?依次出場的是誰?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哪些?
〔教師導航〕時間:星期天。地點:福樓拜家,六層樓的一個單身宿舍。
核心人物:福樓拜。
出場的標志性詞語和出場的人物分別是:
第一個伊萬·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父與子》
過了一會兒
都德(1840~1897)法國作家代表作有:《最后一課》
接著
左拉(1840~1902)法國小說家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
漸漸地
福樓拜(1821~1880)法國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作品風格:文字精煉,是法國近世散文的典范。
(教師小結:有時間有地點,人物的出場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我們如同在看戲,我們把這樣的結構稱為舞臺劇結構。)下面,我們大家來一塊來欣賞:
出示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全圖
自學指導(二)
帶著下列問題速讀課文,限時10分鐘。
1、找出體現文中四個人物肖像的句子。
2、找出體現文中四個人物語言的句子。
3、找出體現文中四個人物行動的句子。
〔教師導航〕老師把學生分成四組,為每一組學生聘請一位文學大師。限時四分鐘,請學生寫出有關自己文學大師的肖像、語言、行動及性格特點的句子或詞語。(性格特點的詞語不求答案一致,抓住要點就行。)
肖像
屠格涅夫白皙的臉。→(屠格涅夫頭像)
都德頭很小卻很漂亮,卷發披→(都德頭像)
到肩上;和彎曲的胡須連
成一片。眼睛像長縫,瞇
縫著,射出墨一樣的黑光。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發胖;固執→(左拉頭像)
堅毅的面龐;豎立著很短的
頭發;很短的胡須;上唇高
高地翹起。
福樓拜古高盧斗士式的大胡子,藍色的大眼睛。→(福樓拜頭像)
語言
屠格涅夫用一種輕輕的并有點猶豫的聲調慢慢地講,等等。
都德一來就談巴黎的事情(概述談話內容),只用幾句話就勾畫出
某人滑稽的輪廓。
獨特的具有南方風味和吸引人的諷刺口吻。
左拉很少講話。發出幾聲:可是可是
不慌不忙(儀態)地討論,聲音總是很平靜。
福樓拜聲音特別洪亮,有時雄辯過人。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
話來結束一場辯論。(口才)
行動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個沙發上(只一句話)。
都德用手捋著自己的胡子尖。舉止活躍,手勢生動,具有一切南方
人的特征。
左拉爬六層樓,累的呼呼直喘。一進來就歪在一個沙發上。總是歪坐著,
壓著一條腿,用手抓著自己的腳踝。
福樓拜立刻把紅紗毯蓋在辦公桌上。擁抱屠格涅夫。從這個人面前走到那個人
面前。把客人一個個地送到前廳,談話、握手、拍肩。
(已刪除兩個表格,請自行設計)
作者采用了肖像、語言、行動的寫作方法來描寫人物,有何作用?
〔教師明確〕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把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生動、形象、傳神。
第三關 質疑關
同學們有什么疑問沒有?不妨說出來。大家通過一起合作,幫您解惑,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好不好?
第四關 作文關
學生習作欣賞。(音樂自動播放)
我們的語文老師
我們的語文老師,筆名叫沉沙,原名叫呂兵。剛大學畢業,他就擔任了我們的班主任,這是我們心理有點不服勁。
他相貌平平,臉有點黑,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銀亮色眼鏡。兩鏡片后藏著兩顆小眼睛,一笑就瞇成了一條線。平時他穿著很樸素,和小弗郎士的老師韓麥爾一樣,只有在重大場合才講究穿著。從身材來看,他絕對是標準男子的身高。就是有一特點──走起路來猶如一陣風。我們問他:為什么走路這么快呢?他總是說:上學時學習不好,為了節省時間,練出來的。然而,現在你參加了工作,沒有考學的壓力了。他笑而不答,其實我們心中都有答案。
最喜歡聽呂老師講語文課了。上課前兩分鐘,呂老師總是面帶微笑地站在講臺上,開始做語文熱身運動,有時講個小幽默,有時講個小故事,還有可能出個謎語等等,把大家一下子帶進了語文世界。呂老師為什么這樣做呢?寢室之辯,我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老師試圖用幽默、含蓄的方式引導大家學語文。當我們滿懷激悅的心情,手捧著真理,請老師驗證時,呂老師會心地笑了。
在我不會說話、不會走、更不會跑的時候,媽媽離我而去了。上小學時,因為我沒有媽媽,常受到同學的冷落。為此我經常一個人躲在暗地里流淚。自從來到十二中,我變的愛笑了。是因為呂老師給了我溫暖。看到我笑了,呂老師也笑了。
呂老師是一位真正的園丁。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四十八棵小樹苗正在茁壯地成長。
呂老師,即使我們口不服你,可心也的服呀!
獨立思考
1、他相貌平平,臉有點兒黑,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銀亮色眼鏡。兩個鏡片后面藏著兩顆小眼睛,一笑,就瞇成了一條線。
2、他說:上學時成績不好,為了節省時間練出來的。
3、走起路來猶如一陣風
以上三句話分別采用了什么描寫手法?
拓展延伸
請以我的同學×××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⑴ 書寫認真,字跡工整。
⑵ 運用刻畫人物的多種方法。
⑶ 寫完后,請同學們為你修改。
檢驗:在讀完你寫的作文后,同學們都知道你寫的是誰,那么,就是優秀作文。
第五關 反思關
這一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把心得體會寫到日記本上。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應該找到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學會1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3、繼續鞏固“讀讀、畫畫、想想、議議”的閱讀方法。
4、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還記得老師給你們講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故事中的烏鴉是多么的愚蠢呀!今天,我們又要認識一只烏鴉,看看這又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鴉呢?
揭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認真聽。
四、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圈出本課的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音。自己用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生字。
2、匯報你是怎么認識這些字的?重點介紹多音字“著”。
3、同桌互相認讀生字。區別“喝——渴”。
4、開火車認識生字,做猜字游戲。
5、給生字找朋友。
五、學習課文。
1、老師再讀課文,學生再通過聽解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2、同桌學生互相讀讀課文。想想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標出來。
3、抽生分段讀課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讀。
4、全班指書齊讀課文。
5、想一想:
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到水的?(練習說話。)
還有比這個辦法更好的辦法嗎?比比哪個辦法是最好的?
你覺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鴉?你應該向它學習什么?(夸夸這只烏鴉。)
6、再齊讀一遍課文。
六、老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
2、分小組比賽朗讀。
二、學習寫字。
1、抽學生讀生字卡片,全體讀。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4、這節課我們要學會寫的是哪幾個字?看田字格認讀。
5、認識新筆畫——斜鉤。示范寫“找”,觀察帶這種筆畫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師范寫,生模仿寫。
6、學習其它生字,通過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書寫,評議,鞏固認字。
三、總結。
四、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
2、練習冊作業。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材簡析】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像的空間,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
【教學過程】
一、聽故事
1、故事導入:
有一個故事,媽媽小時候聽過,奶奶小時候聽過,奶奶的奶奶小時候也聽過,你們想聽嗎?聽老師講故事(選擇《神筆馬良》中馬良幫助窮人的片段)。
2、說話訓練:
馬良用神筆給窮人畫了什么?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想干什么?
3、板書課題:
有個小女孩,她和你們一樣,也夢想著有一枝神筆,她把自己的愿望寫成了一首詩,題目是《假如》(板書課題)。
二、讀詩歌
1、讀正確:
⑴ 認讀字詞:
縮嘆息遙遠尋食哭泣健康(課件輔助顯示音節)
⑵ 初讀課文:
認真地讀課文,不會讀的字做上記號,問同學、問老師。
⑶ 抽讀正音。
2、讀流利:
⑴ 再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⑵ 交流匯報。
⑶ 指導朗讀:
詩中有三個長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我要給樹上的小鳥畫許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給不幸的朋友西西畫一雙好腿,還他一個健康的身體。
(課件輔助出示斜杠指導句子中的停頓)
⑷ 找規律:
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這幾個詞組有什么特點?應該怎么讀?
⑸ 鞏固練習:
在全詩中繼續尋找( )的( )的詞組,讀一讀。
⑹ 積累詞語:
摘錄兩個自己喜歡的詞組。
3、讀出感情:
⑴ 范讀課文:
下面我們來練習讀全文,聽一聽老師是怎么讀的。
⑵ 學生評議:
你覺得老師讀得好在哪兒,還有什么不足。
⑶ 教師引導:
老師不但在用嘴讀,還在用心讀;不但在看字,而且在畫畫。想看看老師腦子里的畫嗎?(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設計的動畫)
⑷ 學生練讀。
⑸ 游戲助興:
《挑戰自我》。
三、練說話
1、自由說話:
用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 )畫( )說話。
2、情景說話:
收聽幾個求助電話(無家可歸的老虎、餓癟了肚子的熊貓、渴得厲害的地球媽媽、中了毒的小青蛙),用詩歌的語言說話。
3、朗讀范文: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善良的小朋友畫一對翅膀,帶著你的愛,帶著你的情,飛向蔚藍的天空,飛向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四、課外作業
1、請學生自己布置一個回家作業。
2、課外閱讀《不要問我為什么》。
【設計說明】
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讀是語文教學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語文教學成功的一個顯著標志。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詩歌的學習尤其如此。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漸漸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觸發情感,在讀中培養學力,提升思維。本設計力求體現以下特色:
1、展示讀書過程:
學生接觸文本,總要經歷從不會讀到會讀,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先感知后理解、從默會到表達,讓學生把隱藏的認識過程顯現出來。
2、滲透讀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化過程和方法,要求教師把視角中心轉到學生身上。在引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把讀書的方法滲透其中,創設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來運用、提高,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鞏固。
3、明確讀書目標:
語文課堂上的讀書目的主要是學習語言。通過學習文中規范、精美、鮮活的語言,幫助學生構建新的語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頭語言,促進消極的語言向積極的語言的轉變。
4、提高讀書質量:
最理想的讀書目標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對文本進行創造性的解讀,讓學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轉移到自己身上。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有創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并作為學習的伙伴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