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4-19 09:34:2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9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后所制定的書面計劃。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9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增強愛父母、回報父母關愛的意識。

  第一課時

  (一)歌曲導入,揭示課題

  1.老師小時候非常喜歡聽一首歌,每次聽到它,都會禁不住流下眼淚,你們想和老師一起聽聽嗎?

  2.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師生共同欣賞。

  3.聽后讓學生談感受,把最想說的話跟大家談一談。

  (二)初讀課文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勾畫出生字詞,認真讀一讀。

  3.出示生詞卡片,指名讀。

  4.提問;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學生自由談。

  學生可能對文中四處比喻句蘊含的意義認識不深,教師可相機指導。

  板書:

  清涼的風 冬天的火

  遮雨的傘 明靜的河

  “遮”是翹舌音,“病”是后鼻音,“汗”是多音字,在本課讀第四聲。

  (三)自主學習,細讀課文

  1.學生認真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

  2.勾畫出有關詞語或句子,利用工具書,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3.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了解媽媽為我做的幾件事,在讀中展開聯想,想象母親關愛我的動人情景;在讀中體會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這是一首詩歌。全詩共4小節。前3小節從炎熱的夏夜媽媽為“我”扇扇子,涼涼的雨天媽媽為“我”撐傘,生病的日子,媽媽抱“我”看病三方面,具體講了媽媽對“我”的愛。第4小節通過“三八”婦女節“我”為媽媽獻花和“我在媽媽的愛里一天天長大”,說明懂得了回報母親。

  (四)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1、重點引導分析記以下幾個字。

  透:里面是“秀”,外面是“辶”。

  熱:右上是“丸”,不是“九”。

  病:里面“丙”,不是“兩”。

  2?寫字教學。

  透:先內后外,第六筆是“橫折折折鉤”。

  摸:左窄右寬,最后一筆是“捺”,不能寫成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媽媽的愛》。

  (二)小組合作學習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明白些什么?向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

  2.同學間談一談喜歡的部分,并說一說為什么。

  3.遇到疑難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和同學。

  4.教師巡回指導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

  2.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以下幾個重點問題:

  (1)為什么說“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2)抓“很熱很熱”、“濕透”這兩個詞與“清涼”對比,體會母親的辛勞和對我的關愛。

  (3)出示圖:看圖理解“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4)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可通過“濕透”與“清涼”、“很涼很涼的雨天”“雨水打在媽媽的身上”與“一把雨傘遮在我的頭頂”等詞句的對比,來體會“媽媽的愛”。

  3.理解“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

  (1)指讀這一部分。

  (2)理解詞語:很涼很涼 遮 打。

  (3)結合畫面談“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

  (4)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談“媽媽的愛”。

  (5)有感情地讀這部分。

  4.理解“媽媽的愛是冬天的火”。

  5.理解“媽媽的愛是明靜的河”。

  四)總結全文

  1.聯系實際,談談媽媽對你的愛。

  學生自由談(生活中、學習上)。

  2.此時,自己想對媽媽說些什么?

  (媽媽,我愛你)

  (五)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放錄音、學生齊唱歌曲。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隨機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隨機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概率》的入門課,也是一堂概念課。不僅要學習隨機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實際意義和思考方法,將直接影響到對后續概率課程的學習。這節課不僅是全章內容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向學生指明了概率課程的研究方向就是進一步揭示隨機事件的規律性。概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同時,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內容之一,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運用以及生活中的隨機事件的概率的計算,都是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理解頻率和概率的含義和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師生、生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同時,概率的定義與性質是學生學習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因此,我確定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如下:

  2、教學重點:①事件的分類;②概率的統計定義;③概率的性質。

  3、教學難點:隨機事件的發生所呈現的規律性。

  4、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為教學輔助。

  三、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齡的原因,他們思維活躍卻不夠冷靜、嚴謹,因此較片面。雖然概率來源于生活,卻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學生會因為一點阻礙而產生厭學情緒,同時由于這堂課主要學習的是概念,學生會覺得枯燥而產生煩躁的心理。

  四、過程分析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更是課堂的主角。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盡可能地帶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并盡力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知識的主動者,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走出學習數學概念的煩瑣與困境。

  五 、教法與學法

  在課標的說明與建議中提出:概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正確理解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并嘗試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錯誤認識在初中教材中,已經對隨機事件和概率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和分析,因此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對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嚴謹,而且知識體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續內容更加抽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能簡單的回顧、對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準確、更嚴謹的基礎。 在經歷用試驗的方法探究概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統計意識、發展概率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與協作精神。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課前在全班同學中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是:學校要舉辦“三分球投籃”大賽,那么你會推薦班上哪位同學參加呢?調查結果:高一(3)班鄭同學得票最高。

  問題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李同學參加比賽,但是大家能確定這位同學在比賽中第一個球能投進嗎?

  學生齊答:不能確定。

  師:為什么不能確定?

  學生齊答:因為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師:正確。我們把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稱為隨機事件那么同學們還能舉出生活中隨機事件的例子嗎?

  學生1:明天會下雨。

  師:好,這是隨機事件。那么從事件是否發生這一角度思考,除了隨機事件,還有其他嗎?(學生思考片刻)

  學生2:除了隨機事件以外,還有一定發生和一定不發生的事件。比如: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這是一定發生的。擲一枚色子出現7點,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師:那么,我們把這兩種事件分別稱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108頁。(明確三種事件的概念)

  問題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隨機性,為什么大家會選擇李同學參加比賽,而不是其他同學呢?

  學生齊答:鄭同學贏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學大。

  師:大家根據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

  學生齊答:平時比賽時這位同學的投籃命中率比較高

  師:也就是說大家使用投籃命中率來估計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計算的?

  學生3:是把投籃命中的次數除以投籃總次數。

  師: 這實際上就是頻率,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用頻率估計概率。

  在此基礎上,導出課題。

  (二)試驗探究

  問題3:怎樣用頻率估計概率?

  師:拋擲一枚硬幣正面(有數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這個概率能否利用剛才計算命中率方法──通過統計很多擲硬幣的結果來得到呢?接下來大家一起來做試驗。為了減少誤差,在動手操作之前,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試驗的規范有哪些?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互換觀點想法,教師巡回指導,聽取學生不同觀點,對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

  1。質地均勻的1元硬幣一枚。

  2。在同一高度(以數學課本豎直放置高度為準)豎直下拋,落地不計。

  3。全班共分15個小組,每小組拋30次,記錄正面向上的次數。

  師:現在開始試驗。(大約五分鐘后,學生試驗結束,統計試驗結果,填入電子表格1)

  表1(小組拋擲情況統計表)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做出各組頻率折線圖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表,你能估計拋擲硬幣出現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嗎?

  學生4:大概在0。5到0。6之間。

  師:那就是還不能確定具體的數值是多少。也就是說數據還不穩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數據更穩定,能觀察出明顯的規律呢?

  學生:(思考片刻,幾乎齊聲回答)多做幾次試驗。

  師: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把各小組數據進行累計,得到表2

  表2(各組累計硬幣拋擲統計表)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做出累計數據頻率折線圖

  師:再次觀察圖表,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呢?

  學生5:發現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

  師:這種說法還不夠嚴謹,認真觀察圖表,能說得更準確嗎?

  學生6:應該說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并在0。5

  附近擺動。

  師:好。接下來我們利用計算機進行拋硬幣的模擬試驗。 增加試驗次數,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發現在大量重復試驗下,正面向上的次數越來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擺動。)

  師:歷史上有許多數學家為了弄清其中的規律,曾堅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萬次的擲硬幣試驗。

  師:觀察頻率在0。 5附近擺動幅度有何規律?

  學生7:再次說明大量重復試驗下,正面向上的次數穩定在0。5,并在0。5附近擺動。)

  師:你們認為出現的規律與試驗次數有何關系?

  學生8:總體上試驗次數越多頻率越接近0。 5,即頻率穩定于概率。

  師生共同小結:至此,我們就驗證了可以用計算投籃命中率的方法來得到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

  問題4:為什么可以用頻率估計概率?

  師:其實,不僅僅是擲硬幣事件有規律,人們在大量的生產生活中發現:對于一般的隨機事件,在做大量重復試驗時,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一個事件出現的頻率也總在一個固定數附近擺動,顯示出一定的穩定性。 由于大量重復試驗的頻率具有穩定性,由此可根據這個穩定的頻率來估計概率。

  歸納:一般地,在大量重復試驗中,如果事件A發生的概率m/n會穩定在某個常數p附近,那么事件A發生的概率P(A)=P。

  問題5:隨機事件的概率P(A)有什么范圍?對一個隨機事件A,用頻率估計的概率P(A)可能小于0嗎?可能大于1嗎?

  學生9: P(A)=m/n 因為0≤m≤n,所以0≤P(A)≤1。 用頻率估計的概率P(A)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

  (三)鞏固練習

  1。某射擊運動員在同一條件下的射擊成績記錄如下:

  ①計算表中相應的“射中9環以上”的頻率(精確到0。 01);

  ②這些頻率穩定在哪一個常數附近?

  ③根據頻率的穩定性,估計這名運動員射擊一次時“射中9環以上”的概率(精確到0。 1)。

  2。判斷下列說法的對錯

  (1)拋一枚硬幣有可能出現正面,有可能出現反面。

  (2)在上面的擲硬幣試驗中,擲一枚硬幣正面出現的概率為0。5,是否連續擲兩次質地均勻的硬幣,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

  (3)擲一枚硬幣正面出現的概率為0。5,所以拋擲一枚硬幣16000次時,很有可能出現8000次正面朝上。

  問題6:頻率與概率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全班交流。學生不能概括、歸納得完整,由教師直接出示答案。

  (四)總結反思

  問題7: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談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教師梳理、概括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并揭示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

  (五)作業及實踐活動

  1。請同學們下課后多注意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2、書本P113 練習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在初中的學習的基礎上,有些學生具備了用試驗的頻率來估計概率的經驗。但對于“為什么可以這樣做”,缺乏思考,導致在分析問題、分析數據時會出現偏差。因此從學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說明這種方法來源于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得出投籃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發認知沖突,導入新課。

  (2)選擇拋擲硬幣試驗的原因:①所需條件容易實現,可操作性強;②硬幣試驗歷史上積累了大量數據,更有利于問題的說明。規范試驗的條件,使數據更真實有效。合理分組,可以減少課堂時間消耗,同時在培養動手能力與探索精神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3)對圖表的分析本節內容的難點,需要把對數據、圖表的直觀印象轉化為抽象的概率定義。注重數與形的相互轉化,把圖形上的規律用數去描述,把數據上的規律用圖形去驗證,這幾個圖表的給出可以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地得到相關的試驗數據及整理描述數據,為分析數據作準備。

  (4)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辨析,進一步揭示概率的內涵──概率是針對大量重復試驗而言的,大量重復試驗反映的規律并非在每一次試驗中反映出來。 反過來,試驗次數太少時,有時不能合理估計概率。

  (5)通過小結與反思,明晰頻率與概率的聯系與區別,滲透辯證思想,同時,深化新知,突破難點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對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體會。 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評析: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學習數學概念

  數學來源于現實世界,又反應現實世界。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對教學內容并非一無所知,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應當關注他們是否具備與進行的教學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概率的概念,并且他們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對隨機事件的大量感性認識。任課教師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三分球投籃命中率)引入,創設了一個生動的學習情景,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益于學生理解隨機事件意義,體現數學的本質。無論是在隨機事件概念、還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都將學生帶回到現實中,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處現實問題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借助綜合、概括、比較、分析等思維活動,對常識性材料進行精微化,向科學概念發展,達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概念的本質

  在課標的說明與建議中提出:概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教師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正確理解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并嘗試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錯誤認識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取決與這種方法能否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掌握課堂知識,能否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鍛煉思維,提升能力。學習不是教師“灌輸”知識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內化為能力,知識可能隨時間推移,會逐漸遺忘,但能力會不斷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環節,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顯得尤為關鍵。在本節課中學生動手進行拋硬幣試驗正體現了主動探究,建構新知的過程。學生在動手試驗的數學活動過程中,自己發現并感悟在大量重復實試驗中,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事件發生的的頻率所呈現的規律性的基本事實,體會試驗結果的隨機性和規律性之間的關系,順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統計定義。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恰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揭示概念的本質

  教師為上好這節課,作了精心的準備,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豐富的、直觀、生動的信息,創設了濃厚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數學思考。本節課主要利用了多媒體設備的兩大優勢:一是強大的圖表計算功能,二是計算機的可視化。在師生的共同探究過程中,利用Exel的計算功能和繪圖功能,迅速統計小組試驗所得數據,準確繪制頻率折線圖,不僅迅速、準確,能夠同時從數、形兩方面觀察試驗結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學生的思維過程。為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概括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較為廣闊的空間,收到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體不僅僅表現“描述”式的數學,而且表現了需要深層思考的數學概念。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我家的一個星期天》教學設計

  教師創設情境,進行多形式、多角度的作文訓練,從而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提高學生的各項作文能力,使學生樂于作文。

  一、 從生活入手,誘發真情

  一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結束了,星期天對你和家人來說都是最讓人放松的日子。那么你們家的星期天是怎么過的呢?是在家招待客人,是打掃衛生,是去參觀、旅游,還是去逛公園、商場……

  二、 明確寫作要求

  1、(出示寫作要求)指讀。

  2、學生談對習作要求的理解。

  (要點:①要求寫“我”家的一個星期天。②在敘事的過程中要寫出“我”和家人的感受,突出人物個性特點。③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

  3、學生交流,豐富寫作素材。

  (可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小組內交流)

  三、指導寫法

  1、變換文題,培養擬題能力

  我啟發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擬出不同的題目來反映這個星期天。按中心事件命題:如《今天我當家》、《知識競賽》;按地點命題:如《公園一角》;按心情命題:如《今天我真高興》、《難忘的一天》等等,擬出的題目比較新穎多樣。

  2、交換中心,培養組材能力

  文章的中心不同,對材料的組織安排和表達方法也不同。我以學生自擬的《難忘的一天》為例進行教學,討論交流:從題目“難忘”一詞中,你認為文章重點是寫什么。

  3、交換結構,培養記敘能力

  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此事、彼事如何安排,開頭、結尾、過渡、承接、詳略如何,都屬于結構,都應遵守一定的規律,這就是“文有定法”。但是每篇文章的結構并不都是一個模式,這就是古人講的“文無定法”。因此,我要求學生力求“變結構”寫出自己的特色。比如開頭或開門見山一語中的;或描寫場景烘托氣氛;或設立懸念娓娓道來;或回憶聯想引入下文;或直抒胸臆抒發情懷等等,但都要求學生力避落入俗套,使人看頭就能知尾。結尾可以“卒意顯志”;可以照應開頭形成珠聯璧合;可以提出問題,讓人遐思;也可以含蓄如余音繞梁。構段或作總分式;或用因果式;或用遞進式;或作連續式;或用點面式等等。情節的發展也并不是三段式,開頭、發展、結尾,應是一波三折,插入聯想,運用想象,跌巖多姿,文勢波瀾,這樣文章才能引人入勝,各具特色。

  4、激情練寫

  星期天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請你拿起手中的筆,讓你的多姿多彩的星期天展現在我們眼前。

  四、評改習作

  選擇典型習作,全班點評,肯定優點并就普遍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指導。

  (習作一)

  星期天發”Email”

  今天是一個輕松的星期天,做完了家庭作業。我正在房中欣賞著我的郵集本。

  突然,門鈴響了,我連忙跑去開門。門一開,就見到爸爸和媽媽喜氣洋洋地捧著一個長方形的盒子。“這是什么?”我問道。“是上網的工具。”爸爸微笑著說。“是不是上那個互聯網?”我問道。“是,我裝上它你看看吧!”爸爸說,“等我裝好,你給姥爺寫封‘信’吧。”我疑惑不解地問道:“寫信?你買郵票了?”爸爸輕輕地搖了搖頭,既沒郵票又沒信封,怎么寫信呢?算了,等會兒看爸爸究竟要耍什么花樣?我在一旁靜靜地等待著。不一會兒,爸爸說:“好了。快來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地看爸爸上網。

  爸爸說:“來,按一下這個。”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按了一下,打開了“郵件箱”,哦,原來爸爸剛才說的“寫信”就是發電子郵件呀!

  我連忙在鍵盤上打拼音寫信,然后點連接,輸入了用戶名和密碼,聯通了“互聯網”按下了“發送”鍵。很快,“信”發走了,不一會兒,我就收到了姥爺的回信。哇!太神了!我贊嘆道。信上說:“月月,你真聰明,學會了發電子郵件。以后不會做的題目可以找我了。”

  啊!今天真好玩,我不僅學會了上網沖浪,還學會了玩電腦游戲及發電子郵件,可真過了把癮。

  教師點評:文章選材新穎,敘事清楚,中心突出。

  (習作二)

  知識競賽

  輕松的周末來臨了,一場精彩的知識競賽在我家也拉開了序幕。

  我問爸爸:“您不用左手寫字,不用右手寫字,用什么寫字?”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筆寫字。”“爸爸,您真棒!”我稱贊道。接著,爸爸問媽媽:“世界上什么國家人口最多?”媽媽并沒有馬上回答,看著我們在笑。“這可是IQ題喲。”爸爸驕傲了,“不知道吧!”媽媽說:“我是故意迷惑你的,我當然知道。”說完,還故意扮了一個鬼臉,若得我們哈哈大笑。最后,輪到媽媽考我了。媽媽不懷好意地說:“你可準備好喲。”我拍拍胸脯,得意地說:“你盡管出題。”“你知道什么地方的太陽最猛嗎?”這下我傻了,真把我難住了。“美國、中國、意大利、俄羅斯……?”媽媽都一一否定了。“真遺憾,這么多國家,你就漏了一個,日本。”啊,這時我恍然大悟:“我真是太粗心了!”

  這個星期天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天。它不僅給我歡樂,還給了我知識。

  教師點評: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是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假思索”、“不懷好意”、“拍拍胸脯,得意地”、“ 恍然大悟”等刻畫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習作三)

  緊張的星期天

  今天是個星期天,爸爸加班,我也要在家里上學,為什么我還要在家里上學呢?告訴你們吧,因為我前段時間學習偷懶, 該背的沒有背, 該寫的沒有寫, 該默的沒有默, 爸爸媽媽要我一筆一畫的給他們統統補做上去呀!

  吃完早餐, 媽媽下命令了:“上午你給我把《趵突泉》、《長城》、《古詩兩首》和《積累運用二》一字都不準漏背、默一遍,抄3遍。給我認認真真地背、默、抄好它。我下班回來檢查,掉一個字打一個耳光,還要跪菩薩。如果你寫的不好要見老師。”

  他們走后,我想,一上午要背幾遍課文,而且要做一字不漏,還一筆一畫地寫著端端正正。這可怎么辦呢!都怪自已當初不認真。今天只好拼了!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背。突然,窗外傳來了小伙伴的歡笑聲,我心癢癢。但想起媽媽的話,我又控制住了,一心讀書背書了。媽媽下班回來,我終于一字不漏地把書背完了。

  這時媽媽露出微笑說:“這次背得非常好,下次別再偷懶哦!”

  唉!真是一個緊張的星期天,以后我不敢再次偷懶了,免得給媽媽罵。

  教師點評:本篇作文取材真實,富有生活情趣。文章描寫詳細,不乏生動。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導入

  出示填空:

  我們愛你啊,

  請學生在橫線上填入自己內心最愛的事物

  引導: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地大物博的偉大國家,

  華夏民族在這塊大地上繁衍生息,作為中國人,她是我們應該共同熱愛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歌――――1、我們愛你啊,中國!

  齊讀課題,飽含深情地讀三遍

  二、通讀全詩

  1.布置:請大家好好讀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后想想,你通過朗讀這首詩后,對祖國有無進一步地了解,你是否更加地熱愛祖國并和同桌好好交流一下還要注意后面的生字要會書寫,然后描紅臨寫

  2.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3學生讀后進行交流,交流后用鋼筆描紅、臨寫

  三、學習生字新詞(略)

  四、指名分節朗讀全詩師生糾音注意讀通順

  五、自主精讀全詩

  師:我們已經通讀了全詩,對詩有了大概的了解現在說說你對詩的總體感受

  指名學生說說

  師:這是詩帶給我們的初步感受,你如果深入地讀,用心去體會,你會體悟到更多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細細地讀這首詩

  1、布置學生自己認真按要求學習本詩

  要求:(1)細讀全詩,好好理解詩中的有關詞語,然后細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讀懂后,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品味到的在書上作批注

  2、學生按要求自主精讀全詩教師巡視指導

  六、作業布置

  1.朗讀全詩,盡量能夠背誦剛才沒有完成的批注回家做好

  2.抄寫生字新詞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特別是理解單位“1”、分子、分母的意義,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培養學生動手操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主動參與,在操作體驗中,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分數的意義,正確認識單位“1”。

  教學難點:

  單位“1”概念的建立。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圖片,電子白板。

  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 自學、帶著問題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復習導入

  1、提問:

  (1)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的幾個??

  (2)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的幾個?(每人分得這個蘋果的 2/ 1)?

  活動二:

  1、關于分數,你知道了分數哪些知識?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能說出幾個簡單的分數嗎?

  2、關于分數,你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為建立單位“1”打下基礎。

  活動三:

  探究單位“1”是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的分數

  初步得出: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我們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活動四:探究單位“1”是許多物體的一個整體。

  引導學生說出:原來是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看作一個整體,現在是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

  練習:舉例,然后說出各個例子中的單位“1”。

  設計意圖:把單位“1”從一個物體過渡到一個整體,初步建立單位“1”概念。

  小結:單位“1”可以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指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能說說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看作單位“1”?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單位“1”,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是一個物體,許多物體也可以看成單位“1”。為充分理解分數的意義基礎。

  練習

  活動五:歸納分數的意義

  ⑴我們學到這里大家能說說什么叫做分數?(同學試著說說)

  ⑵讀讀書上是怎么說的?

  ⑶課件出示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再讀一遍。

  ⒎認識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同桌同學說分數,說名稱。

  活動六:鞏固應用?? 拓展練習?? 思考題

  ?課件出示

  (五)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什么?

  板書設計: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分數的產生? 生活的需要

  分數的意義

  1/4? 3/4

  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以用分數表示。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頸、厲”等8個生字。會寫“頸、鄭”等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高傲、鄭重、厲聲、京劇、倘若、侍侯、脾氣、供養、鄰近”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對動物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具體生動描寫動物的寫法,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

  4、抄寫課文中生動有趣的句子,注意積累語言。

  【課前準備】

  1、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

  2、布置學生預習,自學生字新詞。

  3、生字詞卡片及白鵝的掛圖(或制作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單元導讀,梳理要點

  1、閱讀單元導語。

  2、讀后交流:

  你知道了什么?

  (老師從三方面引導與梳理:學習內容、課文特點、學習要求。)

  3、揭題,引入本課。

  (可結合出示掛圖或課件簡筆畫。)

  二、學習生字,初讀課文

  1、學習小組檢查生字新詞的預習情況。

  (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師分類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如:8個認讀的生字,課文中注音的其他詞,“待”等容易讀錯的詞語。

  3、指名分自然段試讀。

  (注意正音、讀通讀準。)

  4、指導寫字:引導觀察、發現,自主識記字形,重點指導筆畫多和字形復雜的字。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白鵝?

  (用課文中的詞概括。)

  2、口頭填空:

  這是一只_____________的白鵝。

  (高傲、傲慢、從容不迫、一絲不茍、架子十足、有著老爺脾氣、需要人侍侯……)

  3、你從哪里知道這是一只高傲的白鵝?引導學生找相關段落,并完成如下板書:

  姿態:左顧右盼

  叫聲:引吭大叫

  步態:從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識“高傲”

  1、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你從哪里看出白鵝的“高傲”。

  2、品詞:伸長頭頸,左顧右盼。

  3、表情朗讀:“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五、作業

  1、寫生字。

  2、朗讀課文,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引入新課

  1、聽寫生字詞,訂正。

  2、導入:

  你還從哪里看出白鵝的“高傲”?

  二、學習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識“高傲”

  1、出示兩句話:

  ⑴ 鵝的叫聲很高傲。

  ⑵ 鵝的步態,更是傲慢。

  2、討論:

  作者是怎樣把叫聲和步態寫具體的?找出重點詞句讀一讀,體會作者的寫法。

  3、小練筆(填空):

  ⑴ 厲聲______厲聲_______大叫厲聲_________大叫。

  (從這五個詞中你體會到什么?)

  ⑵ 鵝的步調_____,______的,頗像__________出場。

  (從這句中你體會到什么?)

  三、研讀第五、六、七自然段,總結“高傲”

  1、引導學生嘗試提出問題,并帶這問題研讀、交流,如:

  ⑴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笑”,哪些地方使我們發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 鵝吃飯時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 作者怎樣仔細觀察鵝的吃相?是怎樣具體描寫的?

  ⑷ 鵝的吃相表現出它的高傲,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品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

  ⑴ 食料簡單的句子。

  (一日三餐、三樣東西)

  ⑵ 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

  (三眼一板、一絲不茍、從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 鵝老爺脾氣的句子。

  (每逢……就……責備、架子十足)

  ⑷ 有人“侍候”的句子。

  (堂倌、非……不可)

  ⑸ 狗“揚長而去”的句子。

  3、返顧全文:鵝的“高傲”,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四、體會情感,朗讀背誦

  1、作者寫鵝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過字面體會作者對鵝深深的喜愛之情。)

  2、朗讀、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五、作業

  1、抄寫文中生動有趣的句子。

  2、觀察自己喜愛的一種動物,準備“園地四”的口語交際與習作。

  【板書設計】

  白鵝

  總:高傲的動物

  分:叫聲

  步態

  吃相

  【課后反思】

  《白鵝》這一課有趣的文字,深深打動了孩子們的心,真沒有想到鵝會如此高傲,學了之后孩子們恍然大悟。幽默詼諧的語言特色、總分的寫作結構、大量擬人的修辭手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審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實施創新教育,就是創設自由、和諧、開放、民主的學習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接受知識。本文將對初中語文創新教學進行研究,以期達到實施語文課創新教學的目的。

  一、語文創新教學研究的途徑

  1、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欲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2、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會熟練地用部首查字法。

  2、會比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組詞。

  3、會仿照“ABB”“AABB”兩種組詞形式寫詞語。

  4、會體會感嘆句表達的語氣和感情。

  5、會用關聯詞語“只有……才能……”只要……就……“寫句子。

  6、會獨立給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獨立運用提出問題,用連接問題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理解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的不同之處;比較正確地提出問題,連接問題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第1題。

  1、比賽用部首(音序、數筆畫)查字法。

  2、寫出帶點字的讀音。

  3、聯系課文中的句子理解詞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這些帶點字大多是詞語的關鍵字。

  棲息:多指鳥獸歇宿,也指人暫居住。

  腮邊“兩頰的下半部臉。

  山巒:連綿的山。

  銀發:白發。

  氣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樣子。

  懸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險要。

  身軀矯健:身體強壯有力。

  二、第2題。

  1、抄寫這些字。

  2、獨立確定部首。

  3、驗證。

  4、小結:像這樣比較特殊的字應該重點記憶。

  (1)同桌討論交流方便快捷的記憶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時間的同學或小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類似的部首記一記。

  三、第3題。

  1、比較這些字,說說部首與字義的關系。

  2、組詞。

  3、比一比上下兩個字,說說比出了什么。(字的意義和字的部首有關,我們記字要把字形和字義聯系起來。我們還可以記一個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記信許多字,比如:“槐、愧”以外,還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舉一些字給同桌做一做。

  四、第4題。

  1、讀這些詞語。

  2、歸納構詞形式。

  3、照樣子寫幾個。

  4、說說這樣的詞語和作用(這些詞語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澤、質地等,起到了強調、渲染的作用。)

  5、各挑選一個詞語造句。

  五、第5題。

  1、讀句子,比較句子的異同。

  2、每組第二個句子,我們叫它感嘆句,它的標志:感嘆號和感嘆詞。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來。

  4、帶感情讀,體會感嘆句的語氣和感情跟一般的陳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組的第2句表示稱贊的感情。

  第二組的第2句表示喜愛的感情。

  第三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學寫幾個感嘆句,有感情的讀給同學聽。

  6、小結:感嘆句貴在“有感而發”,切忌隨便就發。

  六、完成《作業本》中的作業。

  第2課時

  一、第6題。

  1、讀句子。

  2、把句子分成兩句話說,懂得兩者的條件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條件。

  3、仔細比較兩個句子,哪一名的條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說“達到后面的結果只要這一個條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這是這兩個條件關系的關聯詞詞的主要區別,同學們要牢記這一點,這樣我們才能把話說準確。

  5、用這兩個關聯詞造句,留心區分不同。

  二、第7題。

  1、復習運用“提出問題,連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讀短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

  3、提出問題(“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賓對農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樣?人群里為什么會響起掌聲?掌聲贊揚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達嶺見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農民賣的瓜外賓感到很滿意。

  第三段:農民賣瓜買賣公平,受到周圍群眾的掌聲贊揚。

  三、完成《作業本》中的作業。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一、教材說明:

  《世紀寶鼎》是第六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性課文,通過介紹寶鼎的樣子——藝術價值——深刻的寓意,表達了中國人民的藝術創造力,表達了中國人民對聯合國和新世紀的美好祝愿。

  二、本課學習重點:

  是通過語言文字,感受世紀寶鼎精美的藝術和贈送寶鼎的深刻寓意,體會中國人民對聯合國和新世紀的美好祝愿。

  三、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本課的專業性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表達方法,感受世紀寶鼎的精美藝術和深刻寓意。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學習過程:

  ㈠交流帶“鼎”字的詞語。

  1、我寫“鼎”字,請同學們注意字形,筆順。

  2、我們一起說說帶“鼎”字的詞語。

  (如:三足鼎立、一言九鼎、人聲鼎沸)

  ㈡讓我們來認識“鼎”學習新課。

  1、誰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樣子的?(練習說說,用筆畫畫)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世紀寶鼎》,這是個怎樣的寶鼎呢?

  ⑴自己讀課文10分鐘,要求讀準字音,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⑵畫出新詞,自由認讀。

  ⑶再讀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怎樣把世紀寶鼎介紹清楚的?課文的重點內容是什么?

  3、重點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寶鼎的樣子。

  ⑴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對照圖畫,想世紀寶鼎的樣子,有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⑵如:“三足雙耳”“腹略鼓”“底渾圓”等,通過看圖弄明白。

  “浮雕”“鑄”“銘文”通過弄懂。

  “造型古樸”“文藝精湛”“藝術造型”“紋飾”等。

  理解這些詞語主要辦法是熟讀課文,聯系語言環境,感悟大意,有的可抓住關鍵字;有的可看圖聯系實際理解。

  ⑶練習讀第二自然段,讀出對世紀福鼎的贊美。

  ⑷指著圖說說寶鼎的樣子。

  4、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贈送寶鼎的意義。

  ⑴讀第三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理解。

  如:“鼎”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獨特地位,中國贈送寶鼎表達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再如:“鼎志昌盛”“龍兆吉祥”和“它表達了中國人發對聯合國的美好祝愿,對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紀的希冀”等詞句。

  ⑵練習讀3、4自然段,領悟表達方法。

  (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可多方面的也可各不相同)

  可從課文的條理;運用了具體數字;從結構等說說。

  5、熟讀課文,準備贈鼎表演,落實課后第二題,假如讓你代表中國向聯合國贈送這一世紀寶鼎,你會怎樣介紹。

  ⑴ 我給你們一點提示:

  ①如果讓你介紹,你準備怎么說,先說什么,再說什么,然后說什么,最后說什么。

  ②要表演贈送寶鼎關鍵在于介紹清楚寶鼎精美的藝術造型和文化內涵。

  ⑵自己練習表演,讓家里人評價一下。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9篇】相關文章: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5篇06-18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10篇06-10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合集九篇03-06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錦6篇02-04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合6篇01-27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集錦八篇10-10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范文8篇09-30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9篇06-05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8篇02-07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匯總六篇01-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太仓市| 昌吉市| 新河县| 精河县| 平罗县| 德兴市| 成都市| 温州市| 上犹县| 中牟县| 荥阳市| 桐城市| 连云港市| 浏阳市| 叙永县| 耒阳市| 应城市| 方城县| 连城县| 板桥市| 嘉峪关市| 夏河县| 东莞市| 琼海市| 鹿邑县| 东山县| 阿拉善盟| 黔东| 绥德县| 崇州市| 公主岭市| 伽师县| 鄢陵县| 敖汉旗| 高陵县| 许昌市| 九龙城区| 南岸区| 吉林省|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