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用哪里來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吃穿用哪里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吃穿用哪里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能力:能搜集、整理所需要的信息,分析、比較事物的發展過程。
知識: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了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初步感知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了解生產的發展和產品、生產工具的變化,感受生產與人的需求關系。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程度來看,農村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幫父母進行家務勞動及購物的經歷,初步認識糧食作物的生產過程,能體會到父母生產勞動的不易。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往往只知道吃穿用需要哪些商品,從哪里獲得,但對這些商品,特別是穿與用的物品具體的產生過程是陌生的,對生產與人的需求關系的了解是欠缺的。這些陌生的領域也正是他們所好奇的、感興趣的。他們需要去了解,更渴望去了解。
從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生活基礎來看,目前農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孩子們對生活用品種類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擴展,并且能夠進行簡單的劃分。但是父母現有的文化素養還不足以解答他們心中的種種疑問,所以他們對此缺乏理性的認識。
因此,本課針對以上的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工人、農民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體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根據學生實際,要想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得、有所獲,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回憶、觀察、體驗等活動中引發思考,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追根溯源的興趣,讓學生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由于教材涉及面廣,既有農村又有工廠,農村的孩子對于農村的生產情況比較熟悉,但對工業生產的過程卻十分陌生。因此,教師課前應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調查,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對農業生產過程相對熟悉的優勢,通過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使學生加深了解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的基本特征,體會農民工作的艱辛;通過去工廠看一看活動,展現工業生產狀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
了解工人、農民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體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工農業產品實物。
學生準備:了解一兩種工業、農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并收集相關圖片、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完成話題“追根溯源”的教材內容。
第2課時完成話題“到農村去看看”“到工廠去看看”的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活動一追根溯源
[播放課件:毛衣從哪里來、被子從哪里來、饅頭從哪里來]
引導學生結合情境,根據課前的觀察,進行交流研討:我們每天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是從哪里來的?從上面三種生活用品的產生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它們的共性是什么?學生也可開展“給生活用品找家”的活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每個學生扮演一種生活用品。在教室里分成農業區、工業區、工農業混合區。讓學生自己找到相應的位置,并說明自己所扮演的生活用品為什么屬于這個類型。學生們互相評價,看看選擇的類別是否正確。
小結:農產品來自農村,是通過種植、飼養、捕撈得來的;工業品來自工廠,是通過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而成的;而有些用品,則可以追溯到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這兩個過程中。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生活、學習用品都來自工農業生產,工農業生產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板書:吃穿用哪里來 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
【設計意圖: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活動二不同的農產品
1、[播放視頻:農業與生活]
引導學生結合情境,根據課前調查,進行交流研討:農業生產的重要內容有哪些?
小結:農、林、牧、漁的生產都是農業生產。(板書:農業生產方式——種植、捕撈、采摘、飼養)
2、[播放動畫:柑橘和蘋果]
引導學生結合情境進行討論:從“柑橘”和“蘋果”的對話中,你發現了什么?看看我們當地農村主要生產哪些農產品?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再了解家鄉的一種農作物,在什么季節播種,什么季節收獲?
【設計意圖:了解不同的農產品,知道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農業生產方式以及農產品種類有所不同。】
吃穿用哪里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基本領會各種物品的屬性和類別。
3、知道農、牧、漁、林的生產都是農業生產。
4、學生通過調查討論,了解家鄉農作物的生產情況,增強對農作物生長及農業生產的時令性的真實感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前調查
請學生在課前通過詢問家長、網上查詢等方式調查了解:
1、我們當地農村主要生產哪些農產品?
2、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
3、了解家鄉的一種農作物,在什么季節播種,什么季節收獲?
第二課時:課堂學習
一、追根尋源──日常用品找“老家”
1、通過童謠引入課題。
學生根據提示:(1)人每天飲食、起居需要(2)學習需要(3)出行需要 在書上列出所需用品。
2、請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列出用品的名稱。
3、請學生給生活、學習需要的物品分分類,幫它們找找“老家”。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領會各種物品的屬性和類別。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說說:列出的物品是從哪里來的。
(2)教師出示一些物品,讓學生分類,說理由
二、到農村去看看──不同的農產品
1、教師依次出示圖片,增加一幅林業的圖片,讓學生明白:農業(種植業)、牧業(養殖業)、漁業(水產養殖)、林業(造林營林)都是農業生產。(教師可以補充講講副業)
通過交流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書上相應圖片旁寫下:農業、牧業、漁業、林業。
2、引導學生著重了解種植業。種植業主要包括: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等作物的生產。
教師出示關于種植業的一些圖片,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讓學生了解種植業的內容。
三、了解家鄉的農產品
1、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分組選擇一種家鄉的農產品,在班上介紹這種農產品的特點及其生長的.環境。
2、利用蘋果和柑橘的對話,引導學生了解農產品的種類會受自然條件影響。
教師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農諺,進一步了解農業生產會受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3、激勵學生為家鄉的農產品打廣告。設計廣告詞。
四、總結
吃穿用哪里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狀況的了解,感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艱辛與漫長,知道我國歷史的源遠流長。
2、從食的角度,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發展及其全世界的影響。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
1、人類從發展到現在,在飲食方面的進步。
2、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3、從種植、養殖的發展到現代農業的發展,學會用比較發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體會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歷程。
教學實錄:
一、猜猜我能行
師:同學們,從今天起我們就要開始一個新單元的學習,而且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位老朋友,大家和他打個招呼吧。
奇奇:大家好,我叫奇奇,很高興和大家一塊學習,今天的學習我們采取競賽的形式,比一比哪個小組花籃里的鮮花最多。下面我們一起進入第一關——猜猜我能行。
師:請同學們打開第一個信封,猜一猜這四個謎語,看哪一組的同學速度最快,速度最快的小組組長起來回答。注意小聲地討論,不要讓別人聽到了你們的答案。
學生猜謎語,并匯報(玉米、花生、地瓜、水稻)
課件出示答案
師:玉米、花生、地瓜、水稻它們都是——?
生:農作物。
師:它們對人有什么作用呢?
生:讓我們填飽肚子,不用挨餓。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食物的重要性,為進入下一個環節作鋪墊。
二、看看心明了
奇奇:是啊,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既然糧食這么重要,那我們就一起坐上時光機回到遠古時代,看看我們的祖先吃什么,并且怎么吃,第二關——看看心明了。
課件出示視頻
生:他們采集書上的野果。
生:打獵,生吃動物的肉。
生:他們還穿動物的皮毛做成的衣服。
……
師:像這種把動物連皮帶肉一起吃,喝它的血,身披動物的皮毛,就叫“飲血茹毛”,據《禮記》中的記載:“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生動形象地給我們描繪出古人類的生活,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們非常野蠻。
師:生吃動物的肉,喝動物的血對他們的身體有什么危害呢?
生:動物的身上有很多細菌,他們吃了會生病。
師:那他們為什么要過著飲血茹毛的生活呢?
生:沒有火。
師:他們不知道怎樣使用火,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
生:他們當時的生活非常落后。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看看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課件出示視頻:熟食的故事
小組回答
師:火的使用使我們的祖先吃上了熟食,不僅味道好了,而且也更加健康了,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火的使用對于人類來說意味著什么?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生:他們不在吃生食了,越來越文明了。
生:他們越來越進步了。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祖先生活的視頻片段,了解祖先吃什么,并且怎么吃,感受他們生活的艱辛,以及火的使用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小小討論會
奇奇:火的使用使人類由野蠻走向了文明,由落后走向了進步,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并且艱辛的,想象一下,我們的祖先在獲取食物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他們會怎么解決饑餓的問題,我們開一個小小討論會吧。
拿出2號信封
小組討論,填表(課件出示表格)
小組匯報
師:人類從誕生之初,就一直處在嚴酷的自然條件的考驗中,嚴寒酷暑,暴雨雷鳴,毒蛇猛獸……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的祖先在艱苦的條件下,不斷摸索、開拓,自然條件雖然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他們能改變什么來解決饑餓的問題呢?
生:他們可以做一些更加鋒利的工具來擊退野獸。
生:沒有糧食吃,他們可以自己種植。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交流,感受祖先獲取食物的艱辛以及了解他們解決饑餓的辦法。
四、觀點對對碰
奇奇:在漫長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我們的祖先把一些野生植物培育成農作物,創造了農耕,那人類最早的種植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小組成員推測一下,看哪個小組推測得最接近,我們就算這個組獲勝,那么這一關的名字就叫——觀點對對碰。
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出示資料(七八千年前)
師:看到這個數據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們的祖先可真聰明,這么早之前就已經會種植了。
師: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祖先種植的稻和粟跟現在的幾乎沒有區別從年代上看,祖先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回望我們祖先走過的路,從一件陶器、一粒稻谷,我們可以去了解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
師:那你們還知道我們可以從什么途徑了解祖先的生活生產情況嗎?
生:看書。
生:上網查資料。
師:人們還通過考察古遺跡、畫像磚、史書,了解我們祖先的生產和生活情況,(課件出示圖片)這說明我們國家是一個種植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提到種植歷史悠久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你們知道農業的創始者是誰嗎?(炎帝)我們來聽一聽他的傳說。
設計意圖:通過考古發現的種植數據及其它途徑發現的古代農業圖片,了解我國是一個種植歷史悠久的國家。
五、比比知多少
奇奇: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下面我要來考考你們了,就讓我們趕緊進入這一關——比比知多少。
拿出3號信封
學生連線,課件出示農作物
師:老師發現很多種農作物大家還不認識,其實起源于我國的農作物還多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小資料。
師:看完之后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我們國家的農作物種類是在是太多了。
生:我太佩服我們的祖先了。
生:我為我們國家有那么多的農作物而感到自豪。
師:種植滿足了我們吃的需求,吃糧食我們可以種,那如果想吃肉怎么辦?
生:養動物。
師:其實人們最開始是把捕到的比較多的和幼小的動物保留下來等到以后吃,逐漸進行馴化、養殖,那么你們知道他們還馴化了哪些動物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服務呢?
生:豬、狗、羊、牛……
師:提到牛咱們就不得不看一張圖片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學會駕牛犁地和耙地,來為農業生產服務,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省時省力。養殖業的發展滿足他們吃穿住的需求,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們的祖先可真聰明。
生: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
師:自從有了種植業和養殖業,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是越來越豐盛了,隨著我們祖先的不斷摸索、開拓,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經過漫長的歲月,一步步從野蠻走向了文明,到了現代,我們發明了許多高科技農業,不僅讓我們吃飽,而且更有營養,品種更加豐富,產量大大提高,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使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個小短片。
課件展示農業成果
這些種植養殖的產品又被我們制成了一道道美味的食品,精致的菜肴,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奇奇:這些食物實在是太誘人了,相信同學們和我一樣看得都要流口水了,其實在這些美食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那么請同學們和我一樣回去搜集一些吃中的故事和大家交流,今天和你們一起我學到了不少知識,那咱們下次再見吧!
設計意圖:通過農作物名稱連線,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把歷史和現代聯系起來,通過觀看現代農業圖片,了解我國農業取得的巨大進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附:教學反思
本課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的第1課,本課有五個子話題,在教學設計中肯定是要進行取舍的,最終我選擇了遠古時代古人是怎樣吃的,并且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種植和養殖,并對我們現在生活的影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依據教材文本,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逐一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疑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是教與學的全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取了競賽的形式,環環相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在競賽的過程中,了解了古人生活的艱辛,他們為了生存發展,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了養殖業和種植業,再讓學生欣賞現代的農業成果,知道自己生活在多么幸福的時代,對祖先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反復不斷地上這節課,使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吃穿用哪里來教學設計(精選3篇)】相關文章: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設計14篇04-07
《草原》教學設計(精選6篇)09-30
《蜜蜂》教學設計(精選6篇)09-14
《母雞》教學設計(精選5篇)05-21
《臺階》教學設計精選15篇05-01
《琥珀》教學設計(精選5篇)04-24
《秋天》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4
《翠鳥》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3
《瀑布》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2
“統計”教學設計(精選18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