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07-17 10:05:2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6、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形成像鏈環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制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呢?

  五、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初步了解電動小車的基本構造。

  2、運用已有的知識,根據提供的材料嘗試設計和制作小車的開關。

  3、鼓勵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嘗試養成與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材料選擇合適的組裝方法進行組裝。

  教學準備:

  剪刀、尖嘴鉗、螺絲刀等。

  四驅賽車玩具

  剪刀、尖嘴鉗、螺絲刀等。

  電動小車裝配材料、導線、鋁片、回形針、鐵絲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

  1、觀察四驅賽車。

  2、觀察,使賽車動起來的主要零件有哪些?

  1、教師出示玩具四驅賽車。

  2、指導學生了解使賽車動起來的主要零件有哪些?

  通過對四驅車的觀察,激發學生制作電動小車的興趣。

  活動二、觀察分析 嘗試設計

  1、觀察電動小車的材料包,小組討論這些材料分別可以做電動小車的哪些部分?

  2、動手擺一擺,看看這些零件分別放在什么部位,并在設計圖中畫下來。

  3、交流設計圖。主要交流各個零件安裝的部位和作用、導線的連接。

  1、出示電動小車材料包。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材料包中的材料分別可以做電動小車的哪些部位?

  3、引導學生動手擺一擺,看看這些零件大概可以放在什么部位,并把它畫在設計圖紙上。

  4、指導學生交流設計圖。(主要交流解決兩片金屬片有什么作用,金屬片上的洞與木車身上的洞有什么聯系,前后輪的裝配,兩片銅片有什么用,怎樣安裝電池盒,導線的連接等)

  1、讓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2、增強學生互幫互學、熱愛科學的'能力。

  3、能表達自己的設想,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

  活動三、制作電動小車

  1、根據畫好的設計圖進行按圖施工。

  2、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1、指導學生根據安裝設計圖進行電動小車的組裝。

  2、引導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相關問題。

  3、引導學生觀看汽車生產流水線,知道真正的汽車也有一等的安裝順序。

  1、自己的需求設計改進小車。

  2、鼓勵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嘗試與同伴交流。

  活動四、比賽

  1、將自己制作好的賽車進行比賽,要求看誰的跑得快又直。

  2、在比賽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并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進行賽車比賽,看誰的小車跑得快、跑得直。

  4、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要求學生能互幫互助,解決問題。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道電磁鐵也有南北極。

  知道電磁鐵的磁極是可以改變的。

  【教學重、難點】

  針對可能改變電磁鐵磁極變化的因素,制定計劃并實施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電池,電池盒,導線,鐵釘,小磁針。

  【教學設計】

  一、教學導入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2、板書課題:電磁鐵的磁極

  二、新授:

  (一)電磁鐵是否也有南北極

  1、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電磁鐵有南北極的話,應該怎樣實驗檢驗?

  2、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設計。

  3、各組分別用電磁鐵釘尖和釘帽去靠近指南針,學生觀察判斷電磁鐵的釘尖和釘帽的磁極,填寫在教材第9頁的表。實驗中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學生可以下位統計。

  4、匯報交流,提出問題:

  分析你的記錄表,有什么發現?

  為什么有的小組釘尖是南極,有的小組釘尖是北極呢?

  (二)、改變電磁鐵磁極的原因

  1、改變電磁鐵的磁極的原因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認真對比一下各小組的實驗方法以及電磁鐵的.構造,相互討論后填寫好教材第9頁的表格,小組內說說自己猜想的依據。

  2、小組匯報自己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據,梳理學生的猜想。

  3、有了猜想,下一步就是實驗驗證了,不過先得制定實驗計劃,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猜想把實驗計劃寫在書上10面的表格中。

  4、 交流、討論計劃:實驗設計有沒有不嚴密的地方?該如何改進?

  提示還有學生實驗時的注意事項。

  5、小組修改實驗設計并按計劃實施探究活動,及時在書上的表格中。

  6、全班交流總結:通過實驗探究發現,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改變線圈兩端連接的電池正負極可以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三、課外延伸

  思考比較電磁鐵與條形磁鐵有哪些相同與不同?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用到了電磁鐵嗎?請同學們課外進行觀察。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能在水泥與瀝青變化實驗中進行科學的實驗設計和細致地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有根據地預測并體會到與同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少量的水泥與瀝青,燒杯,水,計時表,小鐵錘。教師可另備酒精燈、坩鍋、坩鍋鉗。

  教學過程:

  一、引出問題

  先介紹在鋪路架橋等活動中,人們通常會使用到水泥與瀝青,然后請學生說說關于它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細留意學生講到的各種已有認識,有些學生已經說到的可能會在后面的教學中用到。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在生產中是如何使用它們的也談一談,從而引出后面的教學。

  二、開展觀察和實驗

  第一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讓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為各組準備好的觀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與瀝青本來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預測水泥在加入水攪拌后可能出現的情形,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完善,重點是引導他們在不同時間段如何觀察水泥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第三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對實驗中不同時間段水泥變化的觀察,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積累的對干燥后水泥的認識,或出示教師課前制作的水泥塊,展開討論:干燥后的水泥還能回到原來的粉末狀水泥嗎?

  三、認識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

  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瀝青的加熱過程:固態的瀝青被加熱后,會改變原來的形狀,形成可以流動的液體,待溫度降低后,它又會還原成原來的固態。從而比較這種變化與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礎上,給出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的基本概念。

  接著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與水泥和瀝青變化類似的例子,并說說人們是怎樣利用的。在學生列舉時,教師應不滿足于學生僅僅講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說出更加細致的變化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在物質的變化過程中,有的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質。最后,要求學生按這兩類給列舉的變化分類。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定性地了解電磁鐵的構成和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電能產生磁,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教學重點

  由學生對通電后小電機為什么轉動的強烈興趣引人,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提問、猜想與驗證發現通電線圈具有磁性,進而認識電磁鐵,研究電磁鐵。

  教學過程

  1、學生交流對小電機已有的了解。小電機是電動玩具的主要動力裝置,誰能說一下你對小電機有多少了解。

  看來有些同學已經對小電機有了一些了解,知道電池裝反了,電機會倒轉,小電機里面有磁鐵。

  2、觀察小電機的內部結構,提出問題,進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電機通電后為什么會轉嗎?讓我們打開小電機看看里面的結構吧。打開小電機要注意以下幾點:

  A、小電機的拆裝難度比較大,很容易拆壞,最好使用無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電機。

  B、小電機的后蓋和外殼的連接處要用最小的平口螺絲刀撬開,螺絲刀口比較尖銳,要注意安全。

  C、拆裝時要仔細觀察后蓋和外殼的安裝位置,以便安裝時水會裝反。

  D、小電機里面有鋼絲卡件取出時用鉗子夾緊,注意不要讓它彈出丟失。

  (2)、誰能說一下小電機里面有什么構造?對小電機里面的構造誰發現有什么問題?(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有:小電機里面的磁鐵起什么作用?小電機里面的電線為什么要繞成一圈一圈的?小電機里面為什么繞成三組?小電機里面為什么要用磁鐵?)

  (3)、同學們的.問題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小電機里面的電線為什么要繞成一圈一圈的?”“和小電機里面為什么要用磁鐵?”這兩個問題上,關于這兩個問題請各組同學討論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進行研究。

  (4)、學生匯報。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通過探究大家發現,線圈通電后像磁鐵一樣有了磁性,如果在線圈中間加有鐵芯,磁性就會更強。它的磁性是因為通電產生的,所以我們把這種中間插有鐵芯的線圈叫做電磁鐵。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7

  科學概念:

  1、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2、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1、使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并通過記錄的方式將分類的結果進行整理和描述;

  2、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對食物的分類活動中細致地進行思考、篩分,將區分難度大的“混合類”食物拆分為多個食物種類;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集體的研究討論活動,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的食物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食物分類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外地人來到我們沙道觀的餐館,一定會點一道什么菜?

  2、師:雞是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人的生長發育來說十分需要。我們的各項生命活動都與食物有關,可是我們真的了解食物嗎?從這個單元我們將集中研究食物。讓我們從調查 “一天的食物”來開始對食物的研究吧! (板書: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新知

  1、記錄一天中吃的食物。

  (1)師:以昨天為例,大家都吃了些什么食物呢?

  (2)學生發言,師板書。

  (3)師:這么多食物我們該怎么來記錄呢?

  引導學生討論記錄的`方法:如按餐別進行記錄、混合類食物的記錄……

  (4)學生小組記錄:要求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

  注意: 我們不是比誰吃的食物多吃得好、重復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記錄、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學生匯報,師利用展臺展示學生記錄。

  (6)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從這些匯報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們要吃多少種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7)小組統計:一天中,小組內的同學要吃多少種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8) 小組匯報,師利用展臺展示學生記錄。

  (9)師:看了我們的統計,你們有什么想法?

  2、給食物分類

  (1)師:我們每天都要吃很多的食物,這么多的食物我們可以分成幾類食物,分別是什么?

  (2)小組討論,給食物分類。

  (3)學生匯報,師利用展臺展示學生記錄。

  (4)小結:食物的分類及標準。

  三、新課小結

  師:在對一天中食物的統計中會發現,我們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豐富的,這里面有著不同類別的食物,攝取種類豐富的食物是我們人類進食的特點。當我們吃下這樣豐富的食物后,食物會給我們提供些哪些營養呢?同學們可以上網,也可以查閱一些資料,解答這個問題。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經歷尋找巖石變化痕跡的探索過程。

  2、學生在“假設—驗證”的實驗活動中,體驗大自然的力量,激發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樂趣。

  3、能根據實驗現象,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重點

  通過“假設—驗證”的實驗,了解巖石在變化。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驗現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野外搜集巖石。

  2、以小組為單位準備石灰巖、記錄表、鐵罐頭、酒精燈、火柴、鑷子、燒杯、水、濕毛巾等。

  3、課件。

  教學過程:

  一、體驗過程

  1、教師出示一塊巖石,問:課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巖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巖石,它和剛才的巖石一樣嗎?

  3、自然界中的巖石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出示課件)

  看過之后又有什么新發現?

  二、假設過程

  4、巖石以前就是這個樣子嗎?你覺得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出示課題。

  5、你能體驗到是什么力量使巖石的模樣發生了變化了呢?

  6、交流匯報,綜合整理并板書。

  7、根據大家的猜測,你能設計幾個實驗來驗證嗎?

  三、設計選擇過程

  1、選擇一個假設,討論討論如何驗證,需要什么材料。

  2、匯報實驗設計過程。一起確定本堂課可以進行實驗的.假設。

  3、自主選擇其中一個實驗,請材料員來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實驗記錄表。

  4、教師記下每組實驗的方向。

  5、在實驗中,我們始終要關注的是:巖石到底有沒有變化呢?

  6、實驗前,你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師的建議是:使用酒精燈,鑷子拿和放都要小心點,眼睛和酒精燈保持點距離。

  四、自主探究過程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2、交流匯報。

  A、交流冷熱對巖石的影響。

  你們是如何做的?

  實驗中發現了什么?

  比較以后巖石有沒有變化?

  如何變化?

  如果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達到一千年,一萬年,你估計它會變得怎么樣?

  B、交流水對巖石的影響。

  C、交流碰撞對巖石的影響。

  3、小結:從各小組的實驗情況來看,冷熱、水、風沙(碰撞)會使巖石改變模樣嗎?我們的實驗真的驗證了我們的猜測,我們高興嗎?

  4、教師課件出示科學概念: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

  五、拓展過程

  1、你認為還有什么力量使巖石的模樣發生變化呢?

  2、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對巖石的侵蝕圖片或錄像)

  3、其實巖石風化的原因還有很多,大自然還有很多秘密等待我們去發現。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身邊的空氣流動產生風的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能運用已有的的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實驗產生的結果來驗證某種假設的結論,并運用類比探討風的成因。

  4、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空氣流動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氣流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空氣流動是風的形成原因。

  難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網站刪除謝謝2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演示門縫飄紙片的實驗,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啟迪思維

  師:夏天,我們用扇子扇,有沒有風?

  學生回答:有。

  你有沒有想過方式怎樣形成的`?

  學生猜測。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的猜測。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板書。

  師: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測對不對,如何做?

  生:做實驗。

  師:下面我們設計實驗一起驗證我們的猜測。

  (師出示實驗提示卡)

  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小組討論:在模擬實驗中你看到了什么樣現象?點燃蠟燭前蚊香的煙是怎樣流動的?點燃蠟燭后蚊香的煙流動路徑又發生什么變化?這個現象又說明了什么?

  集體交流,匯報實驗結果。

  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當燃燒的蠟燭放在塑料瓶內,使得里面的溫度升高空氣變輕,瓶內溫度相對較冷,于是冷空氣就流入形成風,我們就看到蚊香的煙飄起來,是蠟燭燃燒的熱量使空氣流動形成風的。

  (三)聯系生活、應用實踐

  師:誰能舉出生活中利用風的例子。

  學生舉例。

  師課件演示的風的危害資料。

  師:看到這些你有何感想?

  學生討論交流。(風的利弊)

  (四)總結評價,鞏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

  3、帆船是怎樣借助風的力量行駛的?想辦法了解。下一節課我們交流。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動物過冬的主要方式:

  (1)躲藏

  (2)冬眠

  (3)遷徙

  (4)換毛

  2、對探索動物過冬方式感興趣知道關心、愛護動物。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過冬方式的卡片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你們感覺怎樣?我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嗎?”

  二、聽故事了解動物過冬的幾種方式

  1、幼兒帶著“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問題聽故事初步了解幾種動物的過冬方法。

  小螞蟻為過冬準備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里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換上了厚厚的毛?大雁、小燕子飛到溫暖的南方去。

  2、歸納出幾種動物的`過冬方式根據故事中的內容,出示相應的過冬卡片和動物卡片。

  3、教師小結動物過冬的幾種方式:?小動物們很聰明,它們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過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給自己換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里冬眠、有的準備過冬的糧食、還有的飛到溫暖的地方去過冬。

  三、通過操作了解更多的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1剛才我們知道了青蛙、小螞蟻、小兔和小鳥過冬的方法。

  還有一些動物也想請你們猜猜,它們是怎樣過冬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動物?“

  2、出示蜜蜂、蛇、丹頂鶴、獅子等小動物,幼兒互相討論”它們是怎樣過冬的?“

  3、請幼兒講述討論結果共同歸類。知道還有一些動物冬天不冬眠,也喜歡運動。

  躲藏——蜜蜂、螞蟻(老鼠)等;(幼兒用動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蝸牛、蚯蚓)等;(解釋: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動的意思)遷徙——燕子、大雁、丹頂鶴等;(解釋:遷徙就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意思。)換毛——獅子、狐貍、狗、羊(雞、鴨、兔)等。

  4、幼兒操作,給動物與它過冬方式連線,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動物過冬方式的了解。

  四、教師總結

  表揚一些不怕冷的小動物,如:啄木鳥,在寒冷的冬天也出來工作,為樹木除害蟲。

  活動延伸:

  與家長進一步探索小動物過冬的一些方式。

  活動反思:

  這節課通過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其實動物也很聰明,為了能生活下去,不讓自己餓死、凍死,都有度過寒冬的方式,還豐富了詞匯。讓幼兒更懂得怎樣去愛護動物。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讓幼兒觀察一些事物,多了解一些科學知識。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11

  活動目標: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尋求解決的方法。

  2、激發幼兒保護海洋的情感。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課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滌液及工廠排泄物對大海的污染。

  2、活動前師生共同收集資料,布置主題墻,做好知識準備。

  活動過程:

  (一)欣賞課件,比較赤潮來之前和赤潮來之后大海發生的變化。

  1、欣賞赤潮來之前的景象。

  提問:你覺得大海美嗎?為什么?

  2、觀賞赤潮來時和之后的景象。

  提問:現在海水和剛才有什么變化?(變紅了)

  海水大片變紅的現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來后,你覺得大海還美嗎?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種浮在海面上的紅色水藻)

  2、這些水藻為什么會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體討論)

  集體觀看課件:赤潮的產生是與人們使用的洗滌液和工廠的排泄物分不開的,它們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進水藻的繁殖,從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會給大海帶來哪些影響?

  2、赤潮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3、赤潮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氣,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尋求解決的方法。

  我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發生?

  (五)活動延伸:

  設計宣傳畫:《讓海水變藍》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不管是對我個人,還是對我班的孩子來說都是一次體驗課。所以,總的來說,不管是從最初的選材到活動方案的設計還是整個活動現場,都走的'是“保守”路線。本次活動《溶解》是一個比較經典的科學現象的觀察活動,題材緊扣生活,是孩子們熟悉的,這樣一次生活化且比較簡單的活動,適合初次開展科學活動的教師,也適合第一次接觸科學活動的孩子們。因為簡單,教師容易體驗到成功感,同時也是一次帶領孩子走進科學探索世界的敲門磚。

  “保守”還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因為是第一次嘗試科學活動。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規,也注重培養孩子的操作常規。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還是請個別孩子嘗試,以及到最后全體孩子們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們強調操作常規。

  為了讓孩子在初次接觸科學活動時,盡量的感受到規范與完整,我增加了記錄這一個環節。當然,結合班級幼兒實際情況,由于是第一開展科學活動并使用記錄表。所以,我選擇的是集體記錄的方式。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12

  活動目標:

  1.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

  2.了解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知道呼吸、燃燒都需要空氣。

  3.積極主動探究空氣的秘密,懂得要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活動重點:

  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

  活動難點:

  了解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知道呼吸、燃燒都需要空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提前滲透空氣污染的原因。

  材料準備: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蠟燭每人一份,皮球,蠟燭燃燒課件,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環境污染的ppt圖片。

  活動過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氣在生活中的特點。

  提問: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裝的是什么?你們能不能看見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結: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

  2.主動探究,知道空氣無處不在。

  提問:空氣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兒先進行猜想然后驗證。請你拿著寶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記得:一定要把你的寶袋裝的滿滿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氣:聽到拍手聲立馬回到座位上。

  說說你的空氣是從哪里收集到的?

  小結:原來桌子下、空調旁、門后邊都有空氣,空氣無處不在。

  3.借助課件《燃燒的蠟燭》以及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的ppt圖片,大膽猜想,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空氣的用途。

  (1)通過游戲,了解人類和動物離不開它。

  提問:空氣都有哪些作用呢?請你捏住鼻子,閉緊嘴,現在有什么感覺?除了我們人類誰還需要空氣?

  小結:人和動物都需要空氣,沒有空氣,都會窒息而死。

  (2)蠟燭燃燒實驗操作,知道蠟燭燃燒離不開空氣。

  提問:蠟燭燃燒需要空氣嗎?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蠟燭上會有什么現象發生?你去當個科學家操作一下吧。

  蠟燭有神變化?為什么會熄滅?是很快熄滅的`還是慢慢熄滅的?幼兒猜向后播放課件《燃燒的蠟燭》幼兒觀看。

  小結:燃燒也需要空氣。

  (3)觀看ppt圖片,了解空氣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問:看,我今天帶來一個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你見過的哪些東西里邊是空氣做成的?教師結合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小結:生活中我們踢的足球、游泳圈、結婚龍門等都是空氣做成的,空氣的作用真大。

  4.觀看空氣污染ppt圖片,交流空氣污染的原因,萌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提問:這個人為什么要帶口罩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教師小結:希望大家成為環境小衛士,自身做起,時刻提醒周圍人們保護我們的環境,相信我們會生活在一個清新的環境里。

  活動延伸:

  現在我們每人拿一個“魔法袋,到戶外收集空氣,去放飛“風等”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04-23

科學教學設計范文05-11

五年級科學《地球故事》教學設計02-17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4-27

青島版科學教學設計12-16

《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教學設計04-15

大班科學《認識飛機》教學設計11-16

《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教學設計12-17

中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精選14篇)08-12

科學磁鐵游戲教學設計(通用19篇)12-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富宁县| 星子县| 中江县| 九寨沟县| 五华县| 镇安县| 永德县| 海阳市| 吴堡县| 丹阳市| 冀州市| 高阳县| 灯塔市| 二连浩特市| 丰台区| 伊通| 醴陵市| 探索| 鄯善县| 阳曲县| 垫江县| 定远县| 石家庄市| 大悟县| 伊金霍洛旗| 什邡市| 峨山| 泰州市| 偃师市| 那曲县| 呼玛县| 卫辉市| 武宣县| 楚雄市| 中卫市| 福泉市| 丹东市| 敦化市| 宜春市|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