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下冊《還我清新空氣》教學設計
1.結合生活經驗,了解空氣組成,污染及防治的有關知識。
2.通過實驗、調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證據的能力,并通過圖、文等手段形成記錄和表達研究成果的能力。
3.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大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應用科技、保護生態環境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大氣污染的部分原因,并能用所知一些知識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或者提出很好的建議。
難點:通過實驗、調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證據的能力,并通過圖、文等手段形成記錄和表達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酒精(香水也可)的擴散:取一些白酒于小瓶中,站在教室一角,打開瓶蓋,讓酒精擴散。一聞到酒味學生就舉手,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擴散的規律,由此引出問題:“酒精能擴散到空氣中,其他的東西也會么?”
二、提出問題,猜想討論,表達交流
1.提出問題:既然一些物質分子能夠擴散到空氣中,那么空氣就不是純凈的。結合生活經驗,針對空氣中含有哪些常見成分談談各自的見解。
2.小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表達各自的猜想,并向組員闡明猜想的依據。
3.表達交流:選派代表,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匯總報告。教師依據匯報結果給予適當評價,引導,總結,并將學生所匯報的成分進行歸類。
三、實驗與調查
“空氣中的顆粒”與“汽車尾氣調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主選擇(當然也可以兩個都做)。
實驗“空氣中的顆粒”可以用雙面膠粘在紙板上,放在灰塵較多的地方,間隔一段時間觀察一下粘在上面的`空氣雜質,引導學生粗略統計一下灰塵的種類和來源。也可以通過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段的實驗觀察,分析一天中空氣質量的變化規律,如什么時間段灰塵較多,什么時間段灰塵相對較少,還可以進行交通路口、工廠附近、教室內外、樹林里等不同地域的空氣顆粒對比分析。對于觀察數據的記錄,精確要求不能太高,建議用點的密集度來大略表示。
關于汽車尾氣的調查,教材并沒有把調查的內容作統一確定。建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關于廢氣成分、尾氣排放量、各種汽車廢氣排放標準、尾氣危害與防治等方面的調查。這些調查既可以是上網查閱的數據,也可以是調查采訪來的,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馬路統計車流量等。
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調查或研究的內容,只要是與空氣質量、呼吸健康有關的,都可以用來補充甚至替代書本中的這兩項研究內容。如近幾年呼吸道疾病的調查與分析等。
四、討論
空氣污染物會到哪里去?怎樣才能讓我們呼吸到新鮮空氣?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19—20頁的內容進行討論,讓學生認識如何防止空氣污染物侵害人體呼吸系統。
五、拓展活動
到附近做一個主題為“還我清新空氣”的宣傳活動,或給有關部門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四年級科學下冊《還我清新空氣》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預防霧霾清新空氣手抄報資料10-12
四年級語文下冊:《麥哨》教學設計04-05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28
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設計03-23
五年級下冊語文手指教學設計08-29
一年級下冊語文《咕咚》教學設計06-25
四年級上冊《買文具》教學設計04-02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31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