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中教學設計范文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的第6課。“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是該課教學的難點,通過“模型”建立的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星座的正確概念---遠近不同的恒星在視覺上形成的一個構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合理的模擬實驗,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多地參與其中,要避免把“建模”過程簡單地演繹成學生的手工操作過程。教材中的模擬方法是在一塊板上特定的7個位置掛橡皮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北斗七星”的模型。我認為有兩點可以進行改進:其一,7顆星的位置已經固定,學生只能是進行簡單的觀察,就缺失了一個主動認識和發現恒星之間遠近不同的過程,思維含量不高;其二,采用掛的方法,7顆球會不斷地擺動,學生需要經常去控制小球處于靜止狀態,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因此,我把懸掛的模型改為豎立的模型,用穿在木棒上的泡沫球模擬北斗七星,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感受宇宙中北斗七星的大小和距離差異。通過前后移動小木棒和上下移動泡沫球,并調整泡沫球的大小,來建構自己認為合理的“北斗七星”模型,這樣就把建立模型的過程豐富和深入,使建模的過程成為了研究和突破難點的過程,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浩瀚神秘的星空有著極大的興趣,其中北斗七星又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有一定了解的星空知識。星空在學生眼中,更像是一張平面圖,要讓學生建立起“立體”星座的概念,需要一定的認知遷移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的空間想象提供一定的“支架”,幫助學生建構一個三維立體的“北斗七星”模型,在自主建構模型的過程中完善對北斗七星的認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通過自己建構“北斗七星”模型,認識到7顆星離地球的.遠近是不同的,從不同角度觀察北斗七星,構成的圖形是不同的。
2.知道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可以便于人們辨認。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不斷的質疑和修正來建構和觀察“北斗七星”模型,用圖畫做好相關的記錄,并對模型進行合理推理和做出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知道建構模型是認識星空的重要方法;培養對天文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不斷的質疑和修正來建模,了解北斗七星離地球遠近不同,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圖形也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利用模型建構的過程,樹立“北斗七星”三維空間和縱深結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北斗七星模型(七顆磁性圓片)、PPT
學生準備:北斗七星模型、手電筒、白色圍棋子、膠帶紙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從只關注一顆星到整體關注星空的某個區域,引出星座的初步概念
二、深入探究
(一)產生沖突——“破”
1.用圍棋子擺一擺北斗七星
請每組拿出七顆白色圍棋子在桌子上擺出北斗七星。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擺一擺。(引導認識星空中的星星要從整體入手去觀察)
2.提供數據進行理解
理解單位“光年”的意思
理解表格中數據的意思
3.再次調整產生沖突
大家根據表中的數據調整自己組的北斗七星。
思考:出現什么問題?為什么會這樣的?(不在同一平面上)
(二)提供支撐——“立”
1.提供北斗七星各星的體積數據
體積:什么感受?這么大為什么我們看上去卻這么小呢?
2.提供北斗七星各星的亮度數據
亮度:什么感受?這么亮為什么我們看上去卻遠遠不如太陽呢?
3.提供北斗七星各星離地球距離的數據
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宇宙空間的縱深感覺。
(三)多次重構——“建”
1.再回過頭來研究剛才的那張表格和數據,特別是這個18光年,引導學生理解星星的遠近層次。
2.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北斗七星的立體模型。
看圖片簡要介紹實驗過程。教師實物演示。
從中解決三大問題:
(1)我們已有的可用于制作模型的信息有哪些?
(2)用什么來模擬什么?
(3)照片中做實驗的同學在哪里?
3.修改模型
北斗七星的模型建構好了,你在建構模型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么地方需要改進的(PPT數據表格),或者他改變了你原來對北斗七星的認識?(階段小結)
4.轉變視角
模擬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北斗七星,得出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北斗七星,在人們眼中的視覺圖像是不一樣的。
5.提升認知
從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出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
三、拓展引用
1.如何找到北極星。
2.北極星對于人們的作用。
四、完文小結
再次來仰望星空,比較跟課堂開始時的觀察是否有了不同的認識和想法。
【在星空中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我也追“星”》教學設計04-05
《遨游太空的五星紅旗》教學設計03-03
跳繩教學設計范文09-10
《太陽》教學設計范文04-09
《趙州橋》教學設計范文04-09
《西湖》教學設計范文04-07
《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設計03-06
《荷葉圓圓》教學設計范文07-18
《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2
《電功》教學設計范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