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
一、理解教材
《物體的形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二、了解學生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于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為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于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我的學生大多是六七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另外,據我課前調查,有部分雖然認識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三、擬定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建立空間觀念。
四、教學流程:
。ㄒ唬撛O情境,激發興趣
有學生喜歡的海寶、藍精靈、米奇等卡通圖畫
。ǘ、小組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親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學生對幾種立體圖形特征的體驗,和同學的交流有利于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在以上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ㄈ、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記憶想像。
。1)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兩人游戲:猜一猜
一人閉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一年級數學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15篇)04-12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15篇03-19
數學教學設計12-27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8-24
一年級數學找規律教學設計(精選11篇)03-18
乘法分配律數學教學設計03-24
小數乘小數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