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平均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平均數的再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學生質疑,說一說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決疑惑。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著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么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數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兒歌手大獎賽的成績統計表。
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評委5 平均分
選手1 92 98 94 96 100
選手2 97 99 100 84 95
選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統計表填寫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采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后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題策略。
題中數據眾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選手1:(92+98+94+96+100)÷5=96(分)
選手2:(97+99+100+84+95)÷5=95(分)
選手3:(90+98+87+85+90)÷5=96(分)
4、計算完畢請補充統計表,并排出最終名次。
板書設計
平均數的再認識
平均數的意義。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五年級數學《平均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03-0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03-30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02-23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
《8的認識》教學設計03-03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設計(通用7篇)05-22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01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9-06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7-27
認識時間教學設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