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數學定義與命題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數學定義與命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讓學生了解定義的含義并了解給一些名稱下定義的常用方法;
2.讓學生了解命題的含義;
3.讓學生掌握命題的結構,能夠區分命題的條件和結論,會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讓學生了解類比的思維方法;
過程性目標:
5.讓學生經歷術語定義產生的過程,在通過類比、完成填空的過程中培養自學的能力;
6.讓學生經歷“命題”這個名詞的定義產生過程,進一步了解命題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命題的含義,能夠區分“命題”與“正確的命題(真命題)”;
2.理解命題的結構,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學生活動的組織.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發現探究小組合作主體性講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活動、引入新課
創設“幸運52”的場景組織學生活動。
(第一關:幸運搶答)
在老師的描述中搶答出這是什么數學名詞。
例如:
它是一種方程;
它是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最高次數為1且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義)
(設計說明:用“幸運52”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及早融入課堂,積極思考,也作為本節課的一個貫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初步經歷給名詞下定義時候逐步明確的過程,最終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詞的定義。)
二、探究一些名詞的定義產生過程
定義:一般地,能清楚地規定某一名稱或術語意義的句子叫做該名稱或術語的定義。
例如:
(1)“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是“數軸”的定義;
(2)“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全等圖形”是“全等圖形”的定義。
學生活動一:(小組活動)
如何給術語下定義:
學生單獨學習一段材料,小組共同作答。
閱讀材料:
1.選出下列圖形中與眾不同的一個。
(A) (B) (C) (D)
選C,原因如下:
共同點:都是三角形。
不同點:C選項沒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個內角是直角。
由此把A、B、D選項歸為一類,叫做“直角三角形”。
定義為:“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選出下列式子中與眾不同的一個。
(A)(B)(C)(D)
選(),原因如下:
共同點:都是__________
不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項歸為一類,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義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設計一個類似的問題,要求能夠得到“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小結:請同學談體會,如何給名詞下定義。
(設計說明: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經歷給名詞下定義的過程。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活動中考慮了以下問題:a.把活動的設計成左右的對比模式,讓學生有意識地根據學習材料進行類比的思考;b.讓學生在進行討論之前先進行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與別人交換意見,產生思維的碰撞,以真正達到討論的目的。)
三、了解命題的含義并學會判斷句子是否是命題
定義作為判別標準,可以產生很多判斷。
如:“是方程。”、“正方形四邊相等。”等等
(設計說明:體會定義的必要性,也作為從定義到命題的過渡。)
(第二關:爭分奪秒)
搶答:判斷下列句子是否對事情進行了判斷:
(1)對頂角相等。
(2)畫一個角等于已知角。
(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4)動物是鳥。
(5)是等邊三角形嗎?
(6)若,求的值。
(7)若,則。
發現(2)(5)(6)沒有對事情進行判斷,我們把(1)(3)(4)(7)歸為一類,叫做命題。
按照剛剛學習的下定義的方法,請給命題下一個定義。
命題:一般地,對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確或不正確的判斷的句子叫做命題。
根據命題的定義判斷一些錯誤的句子(剛剛給出的4、7)是否是命題。
小結:判斷是不是命題在于是否作出判斷,與正確與否無關。
例如:(7)雖然是錯誤的,但依然是命題。
(設計說明:根據剛剛學習的下定義方法,馬上對“命題”這個名詞加以使用,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另一方面,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定義的理解。)
四、探究命題的結構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問題一:如果需要把這個命題劃分為兩部分,那么怎么劃分?
問題二:劃分的兩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問題三:能不能給它們加上一組關聯詞語?
通常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如果”引導的部分是條件(題設):已知事項,以“那么”引導的部分是結論: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
我們給出一些命題,如何區分它的條件和結論?
學生活動二:
探索命題的結構
1.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選擇括號里面的內容填在條件和結論處
(△ABC≌△A′B′C′ AB=A′B′ AC=A′C′ BC=B′C′)
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可以改寫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敘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選擇括號里面的內容填在條件和結論處
(∠1=∠2 ∠2+∠3=90° ∠1+∠3=90°)
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可以改寫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敘述)
(設計說明:這個活動意在讓學生體會命題的條件結論之間的關系,符號語言上對應“∴、∵”,文字語言上對應“如果、那么”,體會到條件和結論中存在的因果以及假設關系,也領略到符號語言在數學中體現的強大作用。)
(第三關:幸運考場)
朗讀命題并有意識停頓,再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正數大于零。
2.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3.線段中垂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
4.一次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
5.有兩個內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在同一個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
學生活動三:
準備八張卡片,分別寫好
(1)三邊相等
(2)三邊對應相等
(3)兩數相等
(4)兩角相等
(5)等邊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
(7)對頂角
(8)兩數的平方相等
請用這八張卡片作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組成四個正確的命題。
(設計說明: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條件和結論有時互換是正確的,有時互換卻是不正確的,當條件和結論互換后就變成了另一個命題。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讓學生進行開放的數學思考,體現這節課的“數學味”。)
歸納小結:
比較以下幾個句子。
(1)是方程;
(2)方程是;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4)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
問題一:請找出哪句是在下定義?
問題二:請找出哪些是命題?
問題三:請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正確的?
問題四:比較其中兩個或者幾個句子,結合今天的課程,談談你的收獲。
(設計說明:呼應本節課的課題“定義與命題”,在小結本節課知識的時候,設計了對比思考的模式,引導學生回答定義與命題的關系,如:“定義都是正確的命題,命題不一定是正確的,命題也不一定是定義,定義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通過這個活動小結本課,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定義與命題以及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完成知識內化和升華。)
布置作業
必做題P72作業題A組
選做題P72作業題B組
【八年級數學定義與命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設計12-28
數學教學設計05-26
步測的數學教學設計11-0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8-25
《連加》數學教學設計05-26
《趣味數學》教學設計11-07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05-22
數學教學設計課件11-11
《時間與數學》教學設計05-01
數學《加法》教學設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