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圖形,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討論,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在輕松愉快的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乒乓球和球拍。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了解意義
1、師:王老師班上開展了一次10秒顛球比賽,想知道比賽的情況嗎?
課件展示:小明10秒顛球12個,小紅顛了10個,但她覺得顛得太少了,于是要求又顛一次,顛了11個,又覺得少了,又顛了一次,顛了12個。
師:誰贏了?
2、展示小黑板,通過直觀操作學生思考小紅10秒顛球的成績。
師:為什么要移動這個球?這里多一個,這里少一個,說明原來每一次的個數?移動這個球后呢?移動多的,來補給少的,使得每一次的個數一樣多,這種方法我們稱為“移多補少”
板書:移多補少
師: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把這個球移到這里,每一次顛球的個數變得同樣多,都是?(11個)那11表示什么?我們就稱同樣多的這個數11是10、11、12這3個數的?(板書:平均數)
師:11表示什么?11是10、11、12的?
板書課題。
師:為什么用11來表示小紅的成績?
課件展示:平均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3、師:王老師也參加了比賽,同桌討論一下王老師的成績是多少。
學生上臺操作,課件再次展示。
提問:老師的成績是13個,但為什么這三次顛球都沒有出現13?
課件展示: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二)操作活動,深入探究
1、比一比
比賽要求:
。1)每位選手對應一位記分員,比賽結束后由記分員將選手成績匯報給老師。
(2)比賽過程中遇到球掉落的情況,可以立即從球盒中拿新球繼續進行比賽。掉落的球專門由兩個同學負責收集。
(3)比賽時間為10秒,以老師的“開始”和“結束”口令為準。
2、第一輪比賽,選取相同人數的男生和女生。匯總學生顛球個數,分析獲勝的隊伍。(求總數或平均數)
3、第二輪比賽,選取不同人數的男生和女生。匯總學生顛球個數,分析獲勝的隊伍。(求平均數)
師:請把你們隊的平均數算出來。
指名學生回答:怎么列式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含義?
小結:如何計算平均數?
板書:總數÷份數=平均數
總結:在第二輪比賽中,誰幫我們解決了問題?正是因為平均數可以表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所以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表示各隊的成績更好。
(三)分層練習,鞏固知識
1、判斷
(1)王悅5次跳遠的總成績是10m,她每次的跳遠成績肯定都是2m。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cm,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cm。
。3)小東所在小組同學的平均體重是36kg,小剛所在小組同學的平均體重是34kg,小東一定比小剛重。
師:用手勢判斷。說一說為什么。
2、解決問題:第一小組4人,一共做了100個。第二小組5人,一共做了110個。哪個小組成績好些?
師: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3、在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為:男性74歲,女性77歲。?谝晃73歲的老爺爺看到新聞后潸然淚下。誰來勸勸這位老爺爺?
(四)課堂總結,點撥強化
師: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課件展示)
作業布置:課本94頁第5、6題。
現實生活, 乒乓球, 多媒體, 平均數, 自信心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31
數學教學設計12-27
人教版灰雀教學設計04-02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04-26
四年級語文下冊:《麥哨》教學設計04-05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期末考試試題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