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分桃子》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分桃子》
教材分析:《分桃子》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之后,在正式開始學習除法的意義之前進行教學的。因為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做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經歷“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初步認識“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義。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結合實際問題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小于份數。
2、數學思考目標:發展數感,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數學思考目標:經歷分一分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情感態度目標: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經歷操作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兩種可能。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課件)師: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它邀請了很多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同學們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
師:小白兔都邀請了哪些好朋友呢?數一數,每種小動物分別有幾個?
師: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會怎么招待這些好朋友呢?(結合招待客人的環節,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
師:和同學們一樣,小白兔也非常熱情好客,它拿出了很多好吃的東西來招待客人。大家看,它準備了哪些好吃的東西?這些好吃的東西,都該分給誰呢?
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小白兔過生日的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的預設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引出“分一分”這一教學環節。】
二、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1、初步感受“平均分”(小猴分桃子)
(播放課件)出示8個桃子。
提問:把8個桃子分給兩只猴子可以怎樣分呢?
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看一看會有怎樣的分法?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
組織學生匯報。
(課件出示)8個桃子分成兩部分,可以有4種分法。
1和7,2和6,3和5,4和4。
如果學生只說“4和4”這種方法,對別的方法有疑問,可以提問:你為什么覺得“2和6”、“3和5”、“1和7”的分法不對?為什么這樣不公平?怎么樣才公平?為什么?
如果學生能說出4種分法,就直接提問:如果你是這兩只小猴中的一個,你會選擇哪種分法呢?
在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發現4和4這種分法是最公平的,最合理。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選擇這種分法。
提問:“4和4”這種分法與其他三種分法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談自己看法。明確“4和4”的兩部分相等,其他分法兩部分不相等。
師:像這樣,把一些東西分成幾部分,每部分的數量都相同,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提問:誰來說說,你認為什么樣的分法就是平均分?
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分一分,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到,把一個數分成兩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其中有一個分法比較特殊,叫做平均分。初步感受平均分的意義。】
2、合作探究,體驗“平均分” 過程(小貓分魚)
師:(播放課件)一共有幾只小花貓?幾條魚?
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數一數,讓數得快的同學說說方法。(圖上的魚是3種顏色,每種4條,可以用乘法計算。)學生回答后,明確問題:12條魚,4只小花貓,怎么分,每個小花貓才會分得一樣多?
布置學生小組活動的任務:四人一組,分別扮演四只小花貓,每組拿12根小棒當做12條魚,然后分一分,使每一個小花貓手里的魚同樣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學生匯報分的結果和過程。先說結果,后說過程。
學生可能出現的分法:
A、 一個一個按順序輪流發,或者是輪流拿。(這是比較“低級”思維方式,但也是很重要的。)
B、 已經知道4個3是12,反過來,12里面包含4個3,所以每人3條魚。
C、 先大致分,每人2條,看有剩余,再繼續分。
......
學生四人一組到前面進行表演,重現分魚的過程。
對于學生個性化的分法,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
(播放課件)展示分魚的過程。
提問:通過幫助小貓分魚,你對平均分有什么新的了解?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設計意圖:小貓分魚這個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延伸。上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存在,平均分和隨意分的不同,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同時,感受到平均分的過程,這種體驗,在生活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學生在合作中,互相協作,互相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3、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拓展解題策略(小狗分骨頭)
師:(播放課件)數一數,一共多少個骨頭?幾只小狗?把18跟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使學生明確分的結果是每份同樣多。
師:這一次,我們不用小棒,直接用書上的圖來分,看一看,你能想出什么辦法?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
1、一個一個的輪流連線。
2、先每個小狗分幾個,看看有剩余,再繼續分,直到分完。
3、把骨頭2個2個,或3個3個的圈好,再2個2個或3個3個的給小狗分。
.....
組織學生匯報方法。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對前面兩個環節的鞏固和拓展,從知識層面上,沒有加入更深的內容,但是在能力上,要求學生脫離學具解決問題,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小結
剛才我們給小猴分了桃子,給小貓分了魚,給小狗分了骨頭,這三次分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知道是什么嗎?
對了,是平均分。
誰來說說什么是平均分?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平均分?和老師同學分享一下,好嗎?
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平均分的現象。
【設計意圖:此處小結,明確平均分的意義,聯系生活經驗,體會數學源自生活。】
三、鞏固實踐,拓展延伸
師:吃完東西,小動物們開始做游戲,讓我們也一起去參與一下。
游戲1、 分筷子
一雙筷子是幾根?看一看,這些筷子一共能湊成幾雙?
學生圈一圈。匯報。
(本題以及第3題拼五環的分法都屬于已知每份數求份數的分法,讓學生體會即可。)
游戲2、 裝鉛筆。
把散落的鉛筆裝進兩個鉛筆盒里,平均每盒放幾只?讓學生讀題,說說平均的意思。
匯報時,說說自己的方法。可以是用學具,也可以畫線,能力強的.孩子還可以計算。
游戲3、 拼五環。
用圓環來拼五環,5個拼一組,看看能拼多少個?
學生圈一圈,匯報。
游戲4、 分氣球。
這些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幾個?
此題分不盡,會有剩余。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去思考。然后引導學生明白,平均分有時會有分不完的情況。
可以請4名同學到講臺上,用9個氣球(也可以是其他教具)實際分一分。
提問1:分不完的為什么不能繼續分了?(因為剩下再分,就不一樣多了,就不是平均分。)
提問2:9個氣球,4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5個,這樣分行不行? (不行,剩下5個,每人還能再分一個。)
提問3:如果想讓每個小朋友手里都再多一個氣球,至少還應該拿來多少個氣球?(至少應該再增加3個。)
提問4:像這樣,分完之后,有剩余,是不是平均分?(是,因為每一份同樣多。)
學生討論,表達自己的見解,明確平均分中有恰好分完的,也有分不完有剩余的。
師:游戲結束了,該吃蛋糕了,你看,多新穎別致的蛋糕。(課件出示正方形的蛋糕。)
你能把這個正方形蛋糕平均分嗎?
請同學們自己動手,用手中的方格紙代替蛋糕,分一分,看誰分得方法最多。
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用方格紙分一分。匯報。
展示學生的分法。對于有創意的分法給予贊揚。
【設計意圖:這五道練習題,目的是鞏固學生對于平均分的理解。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讀題,分析,解決。第四題,滲透了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使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第4題中,我設計了4個問題,層層深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對于有余數的分法有了初步的體驗。第五小題是開放性的題目,目的在于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四、質疑答疑,總結反思
師:愉快的生日聚會結束了,這次聚會上,你玩得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問題?請同學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平均分的游戲,把你的收獲匯報給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自我總結反思,對整節課的內容進行整理。】
【數學《分桃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設計12-27
《分蘋果》教學設計7篇03-14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8-24
乘法分配律數學教學設計03-24
小數乘小數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3-20
數學《解簡易方程》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2
《一分鐘》教學設計 15篇03-31
數學優秀的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1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