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鑒于本節課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本設計通過欣賞生活中的美麗圖案,激起學生對美麗圖案的探究欲望,喚起學生制作圖案的興趣。復習前面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2.培養合作意識,體會數學情感。
本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通過學生的作品展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在同學交流和教師總結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收集到的各種美麗圖案
學生準備 花瓣圖案 方格紙 三角尺 直尺 彩筆 圓規 硬紙板 剪刀 圖釘 膠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一下我們生活中的`美。(課件出示圖案)這是五環旗,由圓這個基本圖形組成,再看盤子底部的花紋、摩天輪、鐵柵欄、窗花,還有這個以花瓣為基本圖形組成的紫荊花圖案,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們。
師:你們知道這些圖案美在哪兒嗎?這么美的圖案,藝術家是怎樣設計出來的?看到這些美麗的圖案,你有什么感想呢?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和設計一些美麗的圖案。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美麗的圖案,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圖案本身的美,還能感受到軸對稱、平移或旋轉在其中的應用,激起學生探究美麗圖案的欲望,喚起學生制作美麗圖案的興趣。在指導學生欣賞美麗圖案的同時加深對圖形變換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為接下來的自主設計做準備。
⊙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觀察、分析圖案。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讓學生觀察后提問:花瓣圖案是怎樣得到的?
設計意圖:通過再次欣賞花瓣圖案,觀察、分析圖案的構成,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成復雜圖形的過程,明確圖案設計的基本過程。
2.小組相互交流并匯報。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手中的花瓣圖案,在自己的方格紙上動手擺一擺,并提問:圖案A是通過怎樣的操作得到花瓣圖案的?
(2)學生討論、操作,然后請幾名學生展示。
、賵D形A連續旋轉得到花瓣圖案。
②畫出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再利用旋轉或軸對稱得到花瓣圖案。
(利用課件展示學生總結的兩種方法)
(3)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后匯報,教師借助課件演示變化過程)
方法一 先旋轉后對稱。
先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以圖形A和圖形B為基本圖形,以點O所在水平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和圖形B的軸對稱圖形,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二 先旋轉后平移。
先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再將圖形A向右平移3格,然后向下平移3格;最后將圖形B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三 先對稱后旋轉。
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B;以圖形A和圖形B為基本圖形,繞點O將圖形A和圖形B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80°,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四 先對稱后平移。
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A的軸對稱圖形B;將圖形A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將圖形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可以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五 先平移后對稱。
將圖形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圖形C;以點O所在水平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C的軸對稱圖形B;以點O所在豎直直線為對稱軸作圖形C的軸對稱圖形D,得到花瓣圖案。
方法六 先平移后旋轉。
將圖形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圖形C;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將圖形C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D,得到花瓣圖案。
師:在經歷了動腦、動手相結合的設計過程后,我們發現圖案的設計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方法,便可以自如運用這些知識制作出美麗的圖案。
【小學六年級數學《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設計12-2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小數乘小數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3-20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3-31
《紙船與風箏》教學設計03-28
《敬業與樂業》教學設計10-31
《位置與方向》教學設計09-22
《數字與編碼》教學設計07-12
排列與組合教學設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