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美術上冊《近大遠小》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通過回憶和現場觀察,知道“近大遠小”是人們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視覺現象。
能運用“近大遠小”的原理畫出較準確的有透視效果的風景畫面,體現縱深感。
訓練觀察能力,提高準確還原平面表現的水平。
重點難點:
理解“近大遠小”的原理,畫出有明顯的“近大遠小”透視效果的風景畫面。
表現“近大遠小”視覺現象的畫面時對直立物體的認識及再現。
學習準備:
教師準備:有“近大遠小”透視效果的風景圖片,如街道、鐵路、建筑、樹木等,制作“近大遠小”教具所用厚卡紙,大師的作品。
學生準備:外出旅游時的`照片、繪畫工具等。
學習過程:
感知與體驗:
1、觀看。
(1)觀看有“近大遠小”透視效果的風景圖片以及同學外出旅游時的照片,老師向同學介紹畫面上的風景名勝,也請相片的主人向大家介紹照片中的風景,初步感受“近大遠小”的情境。
(2)觀看西洋繪畫作品,如“通往弗拉基米爾的路”、達芬奇的“蒙拉麗莎”、凡高的“夜的咖啡館”等作品,
體會畫面的縱深感。
(3)觀看教師制作、演示道具:先取方形紙一張,然后在紙面中間刻三條與方形的邊相平行的三條線,最后折疊第四條邊并將中間的方形推平,產生透視效果,以此解釋“近大遠小”的現象。
2、同學分小組展開討論,說說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看看究竟是哪些線發生了“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除了“近大遠小”之外,你還發現了那些透視變化。
3、游戲。
同學將自己手臂伸長伸短,用手掌遮擋住觀察的視線,看看手掌離眼睛的遠近與觀看的結果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教師根據同學的討論作簡要總結:
創作與表現:
1、跟畫練習:
(1)教師在黑板上演示有縱向感的道路,學生臨摹。
(2)教師在道路兩旁由近到遠添畫樹木,學生臨摹。
(提示:教師在學生跟畫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醒他們關注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凡是橫向的物體基本上都出現了透視變化,而縱向的物體基本上都沒有出現透視現象。)
2、創作練習:
(1)學生在已經畫好的草稿的基礎上自由添加道路兩旁的景物,除了注意表現出“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以外,還要表現“近清遠糊”、“近暖遠冷”等效果。
(2)再做適當添加,補充一些路兩旁的細節,如價格牌、自行車、行人等,將畫面畫完整。
評價與反思:
1、大家將完成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大家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起欣賞作品,看看哪一幅作品最有縱深感。
2、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有關透視現象的疑問,請同學和老師給予解釋。
3、教師和同學共同欣賞由國畫形式所表現的山水畫,比較其與西洋風景畫在表現遠近景物方法上的區別。
教學后記:
【四年級美術上冊《近大遠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美術教學設計08-22
四年級上冊《買文具》教學設計04-02
《大還是小》教學設計09-05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04-26
《小蝸牛》教學設計8篇10-21
小足球賽教學設計03-05
《我的小制作》教學設計03-04
《元帥和小棋手》教學設計03-03
四年級語文上冊《秦兵馬俑》教學設計04-03
《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14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