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山谷中的謎底》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理解課文中的詞句。
教學難點:
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課文最后一個自然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讀課文。
2、指名說說課文中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懂?
二、精讀課文一、二段。
1、輕聲讀課文1、2節,說說這兩節寫了什么?
2、指讀“山谷沒有......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感悟這句話對于強調這一奇異景觀和揭示課題的作用。
3、默讀課文第三節,邊讀邊畫關鍵詞,然后用簡潔的語言說說兩個旅行者揭開謎底的經過。
出示小黑板。
(1)“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大。”這句話什么意思?
讓學生想象一下山谷中下雪的情景。
(2)“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則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蒼翠挺拔的英姿。”
引導學生反復讀,重點感悟“彈性、反彈、依舊保持”等詞語,使學生領悟有“彈性”是機動靈活,能夠應變的重要條件;而及時“反彈”才是“彈性”的重要性能。“彎曲”只是暫時的退讓,事應變的一種策略,最后能“仍舊保持蒼翠挺拔的'英姿”這才是“彎曲”的最終目的和必然結果。
(3)“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始終......”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讀“反復地積”,要想象暴雪之大、之狂;讀“反復地彎”,要體會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和在承受的同時適當退讓的策略;讀“反復地落”要引導體會“退讓”策略的成功;讀“反復地彈”要感受雪松不屈不撓的精神。“不論......始終......”一句,要讓學生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三、精讀課文第三段。
1、指讀“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于外界的壓力......以求反彈的機會。”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第三段,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自己真實、獨特的感受和認識。
3、齊讀課文最后一節。(體會一切都是為了“戰勝”,最終的追求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
四、遷移練習。
1、用下面的詞語寫兩句話。
(1)由于......
(2)終于......
2、以“雪松的啟示”為話題,談談自己對本課的感受,然后寫下來。
4、找揭開自然之謎的故事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