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抵抗彎曲》的教學設計
一、教育理論指導: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實踐,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獲取新知識,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梳理: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后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抗彎曲能力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筷子模擬橫梁和柱子,用力壓一壓,看哪個先斷裂?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橫梁受壓時比柱子更容易斷裂和彎曲,從而導入新課,明確研究主題。第二部分:學生自主選擇材料研究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鐵片,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增強。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三、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使物體拉伸、壓縮、彎曲。彎曲是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在三年級時,學生已做過紙條彎曲力的實驗。同時,還積累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如:厚的物體承受的力大,鋼鐵比木頭抗彎曲能力強等等,但是又存在許多疑問,如為什么用幾十根柱子就能支撐起高樓大廈?本節課就將利用學生的這些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前三年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科學課的學習方法, 具備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采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特別是貫穿在科學課中的對比實驗思想,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陸續接觸,大多數同學已經領悟了,這對本節課的學習大有幫助。
四、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 知道“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
(2) 理解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的能力。
2.科學探究
(1) 識別和控制變量,采集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
(2) 用簡單實驗說明橫截面是長方形的橫梁為什么都是立著安放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探究中既能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2) 發展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關系的研究。
教學難點:“對比實驗”中不變量和改變量的識別與控制。
六、教學準備
1.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粘貼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片;直尺;實驗報告單。
2.教學用PPT。
【六年級科學上冊《抵抗彎曲》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30
數學二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01-03
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4-22
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教學設計12-23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02-14
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優秀的教學設計07-17
四年級上冊《買文具》教學設計04-02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散步》教學設計04-24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