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導語: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人教社初中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自讀課。
為了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吸收古代文學的精華,初中語文課本每冊都有兩個單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背誦優秀篇章。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就是一篇優秀寫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誦,可見其精美。學生學習本文是讓學生初步懂得怎樣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通過學習本文,善于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按總分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學習用審美的角度分析課文。
(2)目標:本文描寫了從富陽到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景色奇特秀麗,令人神往。通過學習,同學們會情不自禁地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從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運用想象,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學習這篇課文,要反復誦讀,一邊讀,一邊用想象把文字變成生動的場景,從而領悟本文的意境。體會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態度。這一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賞析的意識,漸漸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反復誦讀理解文章內容,從審美的角度體會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難點: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領悟本文的'意境,將最能體現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態度的句子找出來。
【教材處理】
雖然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古文,但對古文還是有恐懼癥。教師應盡力宣傳古人的優秀,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反復誦讀,力爭當堂背下來。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點撥──擴展;
朗誦法、背誦、討論質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恒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清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于山水,由到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1、聽課文錄音,正音,掌握重點詞語:
韻 柯 縹碧 軒邈 泠泠 戾天 經綸 負勢
2、誦讀:采用多種形式,形成齊讀、分讀、領讀、目的是熟讀成誦。
二、研讀課文,探究思考
1、整體感知課文,從審美的角度看,你認為此文美在何處?結構有什么特點?總分,脈絡分明。
得出結論:(一)結構美
2、文章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個字來寫山和水的?
3、從各種聲音中你會感到什么?
得出結論:(二)意境美
4、請你在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語句。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得出結論:(三)志趣美
5、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瑯瑯上口,節奏感強。
得出結論:(四)語言美
三、思維拓展
展開想象:根據自己乘船、坐車或者騎車之體驗,描述你所見之景象,要具體,給人以親見之感。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與朱元思書》,我們如同讀了一本好書,欣賞了一幅好畫,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時,我們以后在寫作文時,尤其游記類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寫的生動具體,結構嚴謹清晰,句子整齊工仗,傾注自己的真情。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要點】
1、掌握以下詞語:
行旅 桐廬 悠然 領略 鳶飛戾天 經綸 亟思 遁世 縹碧 軒邈 泠泠 窺谷忘反 見日
2、體會本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
3、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等特點;
4、學習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
【教學設想】
1、本文為課外自讀課,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詞較多,故安排一課時課內自讀;
2、重點放在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掌握特點。
【教學步驟及具體教學內容】
1、請生讀課文,正音正字;
2、再讀課文,根據自讀提示,掌握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按下列步驟具體學習課文;
3、學習第一段:
這段總寫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讀課文及注釋,明確各句意思,請一生翻譯本段;
(2)分析各句:
第一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二句:寫乘船江游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4、學習第二段:
(1)翻譯本段;
(2)本段承“異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點:
從哪幾方面突出這個特點的?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
總之,這一段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之美。
5、學習第三段:
(1)朗讀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寫奇山以及瀏覽感受;
(2)先找出寫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從山自身寫: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從山勢寫其奇;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
6、通讀全文,體會本文意境,概括寫作特色:
(1)突出特點,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全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2)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7、作業:
(1)完成練習一,體會多角度描寫景物的特點。
(2)完成練習二,區別“許”、“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義。
(3)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通過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內容,從而理解全篇。
2、能力目標: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南朝時,我國文壇上盛行著一種講求辭藻、聲律、對偶的驕體文,這種文體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形式主義的傾向。但這些驕體文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與朱元思書》就是其
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交。
二、簡介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庫,吳興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教學第一段
1、教師范讀后講解:
①風煙:指煙霧。
②共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省略了主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3、朗讀第一段。
四、教學第二段
1、學生齊讀后講解。
①縹碧:青白色;縹,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an。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
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齊讀第二段。
五、教學第三段
1、教師領讀后講解。
實寫語句部分講解: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的形勢,爭著向上。
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泠,音。
⑤相鳴:相向和鳴。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音。
虛寫語句講解:
①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②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③經倫:籌畫、治理。
④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
⑤猶:好像,如同。
⑥交映:互相掩映。
⑦見:同“現”,顯現,顯露。
2.小結:以上為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
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齊讀第三段。
六、分析本文的寫作順序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
第二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夸張將富春江水“異”形象地表現出來。
第三段寫“奇山”: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繪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七、朗讀全文并指導背誦。
請同學們根據提示嘗試背誦:
1、總寫山水給人的總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的特點:清澈,湍急。
3、山的特點:視覺——山之高奇;聽覺——泉鳥猿蟬之聲;虛寫感慨,烘托山水的誘人。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感受文中描寫的富春江獨特的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4)背誦并默寫全文。
2、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3、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要點:作者簡介: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引導學生把握寫景的脈絡,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家世寒賤,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為稱贊。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如《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等,表現了流連山水的生活情趣,風格簡淡清新,是歷來傳誦的駢文名作。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配樂配畫面朗讀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范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
(2)注意停頓。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還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1)選出加粗詞的意思都相同的選項( )
A、風煙俱凈一應俱全百廢俱興面面俱到
B、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荒謬絕倫聰明絕頂絕代佳人
C、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息事寧人、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D、橫柯上蔽在晝猶昏、雖死猶生、過猶不及
答案AD(俱:全、都;猶:如同,好像)
五、理清背誦思路
1、第一段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山水總的印象。
2、第二段寫水,突出“異”。
3、第三段寫山,突出“奇”。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六、嘗試背誦課文
七、文言常識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
“反”通“返”,返回。
一詞多義: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
百叫無絕:停止
以為妙絕:極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借;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探究性思維訓練,理解難句;延伸拓展,溝通課堂內外。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1、選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美景。
2、提問:本文為我們呈現了怎樣一種意境?
明確:文章第一段總敘富陽至桐廬的景色,空靈澄澈,境界開闊,并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八個字總攬勝景,勾勒出這幅山水畫卷的獨有形象,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勝,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寫“異水”,接著寫“奇山”,從四個方面寫山,突出山勢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寫,交互生輝,共同創造出一種清新而又深幽的“獨絕”意境,人若置身其間,縱目騁懷,無不為富春江絕美的景色陶醉傾倒而心曠神怡了。
三、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相融,請反復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里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著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游”“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掌握文言詞句,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領會文章的內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朗讀培養語感,辨析文中寫景的方法,在朗讀品析中感悟情感。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討作者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
2、培養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學習目的一是讓學生領略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二是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標,后者是知識和能力目標。而在學習過程中,后者是基礎。所以安排兩課時來學習本課比較合適。第一課時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完成對本課的理解和誦讀過程;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關于本文的寫景特點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去完成,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媒體設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提供(配樂朗誦和風景圖片)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學生想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板書課題,出示課件:課文譯文的配樂朗讀并展示風景圖片)
詩文展示。展示風光課件。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
師歸納:本文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本文的文體是什么?駢體文。(課件展示)
三、朗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1、指導朗讀。(輕重點緩急)
2、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等形式。
3、字音障礙。
四、疏通文義
分段理解句子與詞語的意思。
課件展示。
要求學生理解記憶。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討論
(一)理解“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1.總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語句是哪一句?
2、作者筆下的水是怎樣的情狀的呢?結合有關語句說說水的特點。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樣的?運用什么手法描寫山的?
4、“鳶飛戾天者……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寫景要注意條理,請大家分析討論這篇文章寫景的順序。(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教師歸納: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
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夸張將富春江“異水”形象地表現出來;
第三自然段寫“奇山”: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設計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句子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寫景的?
三、
比較閱讀
對比《三峽》《小石潭記》,找出表現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
2、讀了本文,你有怎樣的心靈感悟?(學生談感受)
五、寫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寫景?
比喻、夸張。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現在,全國興起旅游熱。“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前,為了把這個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麗的景點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開發公司決定派一些推介員,到各地作宣傳。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員,該如何作宣傳,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過去旅游呢?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七、背誦課文。
八、課堂檢測: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語句的意思。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九、布置作業
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作為本課所放錄像的解說詞。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3.再現寫景畫面,感受富春江獨特的自然美景,體會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正確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內涵,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學法指導】
1.借助閱讀提示和注釋,自讀課文,把握文意。
2、從觀察角度、感官調動、寫景方法等入手,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寫,體會語言特點。
【知識鏈接】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家世寒賤,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為稱贊。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請(一種閑職文官)。他有志于歷史著述,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因實錄齊梁間的歷史,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而觸怒梁武帝,遭焚書免官的迫害。今存詩一百余首,所作多抒發郁勃不平之氣和懷才不遇之慨。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作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與”:給,“書”:信。
【預習】
一、讀準字音。ABC
piǎo碧() 急tuān() 軒miǎo()línɡlínɡ()經lún()橫kē()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ABC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
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
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
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
見日。
三、通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通假字ABC
蟬則千轉不窮 窺谷忘反
(2)一詞多義ABC
百一百許里絕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百叫無絕
上負勢競上
橫柯上蔽
(3)詞類活用ABC
風煙俱凈任意東西
猛浪若奔互相軒邈
望峰息心
(4)合作探究,解讀課文(按要求寫出句子)BC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
(2)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
(3)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點的:
(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
(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
(6)文中以動寫靜,賦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勢的:
(7)寫聽覺感受的:
四、精讀思考
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異”表現在哪里?“奇”在哪里?C
12、《與朱元思書》檢測單
一、詞語解釋:ABC
從流飄蕩負勢競上
泉水激石千轉不窮
二、片段研讀: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AB
(1)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寫山時,作者都寫到了哪些聲音?作用是什么?BC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參照你的生活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ABC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設計思想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單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的名篇,極具審美價值。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比較注重“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條分縷析”,盡管文章中許多字詞有文言詞法可講,文章的結構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來教學,學生一定會感到寡然索味,學習興趣不大,況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優美的意境。所以,根據此教材的特點,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審美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地朗讀、品味、賞析、想象和聯想等一系列審美的體驗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意圖。椐此本文定為用賞讀課型來教學。
2、 一般文學作品的藝術世界是由三個世界壘加而成:語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藝術世界的實體。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朗讀來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海中呈現出作者所描繪景色的畫面,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在腦中要有“一幅畫景”或是“一幅戲景”;最后,再根據畫面去想象作者處在其中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據審美認知規律來安排教學的步驟猶為關鍵。
3、 一直很欣賞葉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為了不教”,教材只不過 是個例子,通過此文的教學,為的是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一種閱讀和欣賞能力,因此,學生在審美感悟過程中,教師對審美規律的歸納小結也是必要的。同時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記》既是拓寬教學內容,又是鑒證了學生對寫景小品文的閱讀欣賞能力。
4、 想像和聯想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材和課型的特征為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懷
2、培養學生對寫景佳作的鑒賞能力。
3、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三、課時按排:
一教時
四、教具準備:
1、自制多媒體課件。
2、根據課文內容、意境剪輯的視聽光盤。
3、錄音機。
五、課型:
賞讀課
六、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1、 請學生說出有關描寫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關“水”的詞語。
(1)、教師示范舉例。
(2)、學生舉例。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調動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積累,啟動思維,使其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又與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內容掛上鉤。
(二)、導之以讀,感受語言美
(1)、明確朗讀應注意的技巧。
(2)、聽著名播音演員趙兵朗讀的課文。
(3)、學生散讀。
(4)、集體配樂齊讀。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自主朗讀、自主涵詠來初步感知文意。
(三)、引之以析,鑒賞意境美
(1)、根據文字,呈現圖景。
(2)、依據情景,品讀、欣賞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組討論。
(4)、全班交流。
(5)、教師小結。
(6)、在理解的基礎上集體朗讀全文,配以視聽光盤,營造欣賞的氣氛。
[說明] 本教學環節意在通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中閃現文意的畫面,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句來品讀、感悟、賞析,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進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賞寫景小品的特點。
(四)、拓之以文,掌握審美規律
(1)、朗讀袁中道《江行日記二則》(印發資料)
(2)、思考日記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煙江幛子”。
[說明] 本教學環節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拓展閱讀,鞏固欣賞寫景小品的能力,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寓情于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另種文體,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學過程
(一)讀其文,疏其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發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于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里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瑯瑯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涌,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許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五)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9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單元主題為“借助注釋學文言”。與本單元的其他文言文相比難度較小,所以我選擇把它作為文言文單元教學的首篇,旨在給后面的文言文學習探尋一種路徑。根據本單元的“學會讀書”之“借助注釋學文言”的主題要求,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小組合作借助頁下注釋掃清本課的語言障礙,理解和誦讀課文;第二課時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賞讀課文,體會寫景手法,品味語言精妙,借助背景把握情感。
以下主要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與反思:
一、欣賞美景,誦讀美文。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富春江的圖片,以圖引文,引導學生 “望景生文”,既能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順勢導入集體誦讀一環節。學生們的表現很積極,可見這篇文章的背誦關突破了。
二、品讀課文,聚焦美點。此環節具體包括三個步驟:
1、作者是如何評價富春江的山川美景的?全文結構有什么特點?
2、水“異”在何處?作者怎樣細致描繪的?(自由朗讀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作者從哪些角度,用了什么方法描繪山“奇”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勾畫相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任務驅動,逐層推進的方法,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品讀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通過課堂表現看,學生對于詞句的品析沒有現代文讀得透徹,來得快。因為本文從語言外在形式上沒有現代文那么直白,雖然學生已經理解了原文,可是要讓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凝練的文字里讀出作者描寫的情景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三、研讀課文,領悟主旨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文化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所以在這一環節,我適時給學生提供資料互助,讓學生聯系全文,結合背景資料,自己悟出作者的思想志趣,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學生們的興趣較濃,大多學生都能就作者的志趣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體味志趣
推薦閱讀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指導學生誦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以一篇文章的閱讀激發一類文章的閱讀興趣,趁熱打鐵,推薦學生閱讀同一時期同一題材的文章,拓寬閱讀面,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對比性閱讀,在對比中尋求異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五、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作業設計)
改寫導游詞。這一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從第二天收上來的導游詞看,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還是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與聯想進行生動介紹。
反思:本課的教學用了兩個課時,還占用了一節輔導時間。雖然用時較長,但學生掌握的比較扎實,我個人覺得挺踏實,當然再次回味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若要問我最大的收獲,那便是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慢下來,引導學生慢慢地讀,慢慢地品,慢慢地悟,慢慢地評。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句。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本文的寫景文字,賞析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的難詞、句,掌握寫景文字內容。
教學難點:
1.對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教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祖國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黃金周時,若想乘船賞山水之景,你準備去哪里呢?
(學生自由回答:長江三峽、桂林漓江,……)
還有一個好去處,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儀,投影出:
這個去處就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現在讓我們隨著吳均到那里去游覽一番。
(板書作者,課題)
二、 釋題:
學生解釋:“與……書”是什么意思?
教師補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體的原因。(語言要簡潔)
三、 檢查預習效果:
(重點查文言字詞、句等內容的理解)
學生之間互動:
1. 預習時,你遇到了什么障礙?請你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來幫你解決。
(學生提出自己的疑難字句,由其它同學解決)
2. 一個同學自己設計一個問題,自己指名讓另一個同學來回答,看是否能難住對方。
教師小結。
四、 初步感知課文:
1. 放錄音,先欣賞課文。
(學生閉目聆聽,初步感知、體會課文的優美寫景)
2. 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個字呢?
(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教師指名回答,同時明確,且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 教師進一步提問:文中寫水,體現了水什么特點?
(學生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清澈、急猛)
聯系——四人一組討論后回答:(1)《小石潭記》是如何寫水清的?
(2)《三峽》是如何寫水急的?
(每組可以寫在題板上,看哪一組寫的準確又快)
4. 再分組討論(仍四人一組):文中又是如何寫山的呢?具體都寫了什么內容?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或各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后,讓一組中的一個代表來回答。
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
樹——競上、爭、直指
泉水:
鳥:
猿:
5. 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明確后,教師板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然后要求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 進一步感知課文:
1.(品味語言)
教師提問:你認為作者什么地方寫得最好?簡要說明你自己的理由。
(給學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過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3. 設計情境(一)
(一學生扮演朱元思,一學生扮演吳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吳均的信后,來到此地,吳均作為導游,兩人一同乘船,邊走,邊看,邊介紹。
(學生準備2分鐘)
(注意:學生表演時,重在表現人物在船上的神態、動作等)
4. 設計情境(二)
現在,全國興起旅游熱。“五一”或“十一”黃金周前,為了把這個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麗的景點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開發公司決定派一些推介員,到各地作宣傳。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員,該如何作宣傳,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過去旅游呢?
(學生準備5分鐘)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都介紹完之后,由大家進行評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魷魚的。)
六、 總結:
祖國如此美麗,請熱愛她吧!請欣賞她吧!
七、 作業:
寫一篇游記,記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動。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樹:負勢競上、爭
奇泉水:天
好鳥:聲
山蟬:音感下
猿:
悟
異清澈獨
急
水猛絕
教后記:
(1) 學生課前必須充分的預習課文。
(2) 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能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本課的情境設計,提高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要字詞的解釋和重要語句的翻譯。
2.初步學習文章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重要字詞的意思和重要句子的翻譯。
2.反復誦讀,爭取當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作者熱愛自然、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桂林山水清奇峭拔的神態叫人心醉,而富春江的.山水奇麗多姿,更讓你“望峰息心,窺谷忘反”。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吳均一起游覽富春江,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檢查預習
1.結合注釋①介紹作者、作品,老師補充:
吳均出身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群的才華,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為“吳均體”。南朝梁武帝非常喜歡他的文章,就封了他一個閑官。吳均也是一位史學家,為人耿直,如實寫史,結果得罪了皇帝,書稿被焚,自己也被罷了官。
《與朱元思書》中“書”是古代一種文體,書信形式。本文從現代文來看,屬于山水游記。
駢文,文體名,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和藻飾。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又稱“四六文”。
2.學生讀課文。
要求正確、流利,不錯讀、不斷讀。
(1)結合文中注釋,老師補充強調。
急湍(tuān)軒邈(miǎo)泠(líng)泠
窺(kuī)谷橫柯(kē)
(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學生散讀、學生齊讀。
(3)找出文中的駢句,重點朗讀,體會其特點。
三、師生合作疏通課文
學生對照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解釋重要的字詞,對學生不懂的地方,師生討論解答。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霧;凈盡無余;同樣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順;方向并非實指,任船所至
3.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左右、大約
4.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獨一無二
5.水皆縹碧:青綠色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的水;勝過;奔馬
7.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耐寒常綠
8.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憑借;爭著;向上;比高遠
9.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筆直地;向
10.泉水激石,泠泠作響:沖擊;形容水聲的清越;發出
11.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美麗;和諧之聲
1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同“囀”,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停;斷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理清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教學方法 :讀、研討。
教學手段 :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寫過信吧?
那么大家寫信有沒有題目呢?
今天我告訴大家一種比較簡單的書信題目“與……書”(板書),意思就是“給……的信”。比如我給張三寫信,題目就可以是“與張三書”。從前有一個叫吳均的人游歷了奇特秀麗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給好友朱元思寫了封信“與朱元思書”(補充板書)。下面就請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趕快讀一下友人給你寫的信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
2.指定一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明確讀音和句讀。
3.全體齊誦。
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生答)
師 :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
4.俗話說“三分七分讀”,下面由老師給大家范讀一下。“風煙俱凈......天下獨絕。”
點撥: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
5.小組為單位參照課下注釋翻譯。一位同學起來翻譯,老師訂正。
三、分析賞析課文
我們再來誦讀,這次大家要扮演吳均的`角色,在腦中想象一下。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全體齊背第一段)
1.結構分析:總分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特點,同學們用八個字概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別來寫的水和山。
2.提出問題: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異在哪?
A.先賞析異水
水的特點:清、急。
原文對應的詩句是什么?(生答)
運用了什么修辭?夸張、比喻。表現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動靜結合。
當堂背誦第二段。生齊背或讀。
B.再賞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靜態的山寫活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聽——泉水、鳥、蟬、猿之聲。
天籟之音,和諧悅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了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但有沒有結束?
接著看——山之色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找一位學生翻譯。
四、明辨主旨
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時的心情嗎?
(生討論回答,師點撥指導)
五、小結
根據板書回顧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作業
背誦全文。
用現代文介紹“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分: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夸張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張、比喻
奇山——看——形
聽——音(泉水、鳥、蟬、猿)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色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朱元思書閱讀理解附答案08-05
《與朱元思書》讀后感11-16
靜夜思教學設計07-12
靜夜思教學設計04-25
小學思品教學設計11-26
古詩《靜夜思》教學設計10-31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01-11
思政課教學設計09-22
思政課教學設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