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
傳統節日形式多樣、源遠流長,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CN人才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一】因為有你,靜美的節日味
如泰戈爾筆下“生如夏花之絢爛”的節日之風,曾幾何時縈繞在我耳畔,抬頭仰望,鞭炮聲、春聯風還殘留耳邊,默默注視著,不忍離去…… ——題記
節日,往往在我們的心中可以形容的應該是“熱鬧”“快樂”之類的詞語,可從詩的意境看來,我認為它是精美的,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獨特之味。
餃子味
從王安石筆下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此時此刻,無論是哪一個游子,心中應該是“每逢佳節倍思親”,買一張車票,即使再忙,也要在年底之前趕回來。家人為了迎接他們,忙里忙外,這使我想起兒時的一首童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殺只雞……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童謠仍在我耳邊回響,而我此時只盼著父母能回來,相思之心切絲毫不亞于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終于到三十了,父母也能回來了,穿上新衣服,晚上和父母吃一頓餃子,聚在一起看春晚。那一個個餃子像一枚枚團圓彎月,把全家人的愛一同包進了里面,那餃子味,在我看來是幸福的味道……
湯圓味
年熱鬧了幾天,將近開學,我們再一次團圓在一起,這便是元宵節。詩人說:“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這種發自內心的評價不免讓平凡的正月十五多了幾分意藴和內涵。白天街道上也開始賣起了湯圓,什么味兒的都有,這可饞了一個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我看著他們那種清秀的臉龐,簡直可謂是“最是一年春好處”。給這個元宵節也增添了喜氣洋洋之分。大人們把湯圓買來了,一齊放到鍋里,一人一碗,當然我也在尋找我的巧克力湯圓。新的一年里,也許很難再相見,但至少在這一刻,我們是團圓的。吃完之后,我們便各奔東西,各自為自己的工作所拼搏,我想可以用李白的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祝愿所有人一切順利。那湯圓味,在我看來是團圓的味道……
月餅味
這一天晚上,月亮是那么的團圓,顯得和諧而美好,家人們買來了幾包月餅,準備開吃。大人們則像桃李園宴請賓客一般,相互對飲,我則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搬一個凳子在大樹下,在月光下時而讀書,時而沉思。思考畢,便將和小孩子們相互嬉鬧,我想,才女李清照十六歲時還“誤入藕花深處”,一個大家閨秀可以在最好年華里盡情的放松,可見她對人生的樂觀曠達,這不正像這一輪明月嗎?把人們的相思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口里含著月餅的香味,吟唱蘇軾的《水調歌頭》,尤其那兩句不朽佳作“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月餅的味,在我看來是思念的味道……
轉眼間,又是“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節日已過,卻還殘留著余味。我相信,它在人們心中永遠是神圣的、偉大的,我的人生也因它變的有價值,有意義,我想現在用我自己創作的詩句來贊美它:“新春辭舊佳人心,精美盡曲勝芳菲。游子鄉心似箭歸,雄雞報曉譜春暉。”感謝有你,使我領悟人生的真諦;因為有你,靜美節日味……
【“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二】屈原 汩羅 端午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以多艱。”屈原,你從汩羅江邊走來,一路唱著悲壯的歌。你三番五次苦勸楚懷王,不被聽納;襄王當政,你又苦勸其遠小人而親賢才,慘遭流放;你內心悲憤蒼涼,卻仍不放棄,奏出一曲天下“絕唱”——《離騷》。終于,你佇立在汩羅江邊,虎目含淚。你恨,恨你一生的抗爭沒有掙來半點理解,你怨,怨那一腔的愛國情懷無法揮灑。慢慢地,你的身影消失在汩羅江上。
第二天,第三天,隨著時間推移,愛戴你,敬仰你的人們從一個年邁的老漁夫口中得知了此事。他們知道你是累了,去到了天堂,去向那里匯報人間疾苦去了。于是,無數包著一片赤誠之心的粽子落在江中,以保頑皮的魚兒有足夠精力替他們守護。人們駕船穿梭于江中,仿佛是一條條游龍。天空飄起小雨,人們說那是老天爺的淚。
漸漸地,漸漸地,當地的人老了,給兒孫們講起了憶往昔。留下了兩個含著美好祝愿的習俗:包粽子,賽龍舟。
掩卷,抬眸,江畔上來回穿梭的龍舟,將人們的熱情點燃,發出震天的喊聲,持一片粽葉,看著米,仿佛看到一粒粒渾濁的淚,一顆顆棗,是為民爭利的'心。現在,粽子熟了,各種味道,各色人才,屈原期盼的時代來了。咬著粽子,看著龍舟,心湖泛起一絲憂愁,那是以往的端午味。
抬步,輕移,融入觀眾的熱情,憂愁無影無蹤,滿腔熱情占據了心房。一只龍舟勝了,哦?是啊!是一只!那為什么兩隊的人都笑容滿面呢?那才是真正的端午味道,那才是真正的屈原精神,那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三】年味
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喜歡過年,喜歡過年不為別的——只為那令人歡欣有難忘的年味。
年味是福字里的墨香。
老家有大年三十兒上午貼春聯,貼福字的習俗。過年寫福字也仿佛成了練過毛筆字的我年少時代的一門必修課。三十兒上午,在家里的書桌上,鋪一張喜慶的紅紙,擺一方硯臺,讓筆鋒的長發浸潤在筆洗的清純里。重按,輕提,一波三折,幾個喜氣洋洋的“福”字便出現在宣紙上。盡管我筆下的“福”字略顯幼稚,但我喜歡這寫福字的過程帶給我的內心的喜悅,全家人也給予欣賞鼓勵。“民安國泰逢盛世” “風調雨順思華年”,在這喜慶的春聯中間,細心地將“福”字貼好,洋溢墨香的屋子里,是滿滿的年味。
年味是賞燈時的溫馨。
年的喜慶在延續,年的味道在蔓延,日歷翻到了元宵節。元宵熟了,漂在鍋里,輕輕一撥打著旋。品嘗了元宵的圓滿,吃過晚飯,去賞燈。“正月十五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我喜歡站在滿街的花燈之下,看頭頂上一片流光溢彩,那些華麗的而又精巧的燈盞,姿態各異;或似游魚,或如繡球;有的縷空,有的綴以流蘇。燈光云集,人頭攢動。老人慈祥,孩童活潑。身邊的一位叔叔幸福的將孩子舉過肩膀,旁邊的阿姨用輪椅推著年長的阿婆……我忽然覺得,比燈花更迷人的是這節日氛圍里蘊含的溫馨,是一家人內心深處對幸福時光的享受與眷戀。多姿的花燈里,承載著暖暖的親情,這里有滿滿的年味。
年味還是什么呢?我用我稚嫩而清純的眼眸搜尋著。年味還是木門上古意盎然的“秦瓊,尉遲恭”;是年三十兒晚上一邊看春晚一邊與老爸老媽圍坐著桌前的促膝長談,盤點一下收獲,暢想一下未來,好幸福;年味是鄭重其事地拍一張全家福,沖洗出來,夾在相冊里的那份情懷;年味是陪著掉了牙的爺爺奶奶聊天,聽他們講那講了多少遍的故事與經歷……
年過了,一切的美輪美奐,流光溢彩又要歸于平靜。但是那濃濃的年味將永存我的心底,氤氳成最美的味道。
【“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四】回家過年 暖在心中
按照中國的習俗,春節有回鄉下過年的習慣。的確,在中國人的心中,他們所盼的,便是一年又一年的春節。因為,在他們心中,有故鄉,有親人。
大年三十炊煙飛
柴火點燃,水燒開后,家中的氣氛便活躍起來。做飯的奶奶便會把幾盤白嫩的餃子放入鍋中,不過多久,鍋中的餃子如尾尾歡悅的魚兒,在水中忽上忽下。那鍋清澈的水也會生出一種奇異的白色,那色彩如一盤無暇的玉,深邃,亮麗。隨著炊煙裊裊升起,一盤盤鮮嫩的餃子便端上了桌,在那一個個餃子中,有奶奶的手藝,有家鄉的味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
三十晚上,到屋外去放幾串響亮的鞭炮,便是孩子們的期盼。我把分數,成績全都拋開,跟著他們來到了屋后的一處田野,玩到深夜,疲憊不堪。雖然有時被震到耳鳴,險些被火花擦到衣服,但我卻回歸了童趣,在我看來,僅此,足矣。
初一拜年年味濃
聽大人們說,除夕夜,將是不眠之夜。果真,凌晨的鞭炮聲,把剛有了些許困意的我,震的有些清醒。我和爸爸起了個大早。到親戚家中拜年。各家在面向門的桌上,都燃著幾炷香,閃爍的火光向我們訴說著新年的到來。對著這張桌子,給家中老人拜年。重復著那個古典的動作,濃濃的年味也便蔓延開來。
聽大人們說,除夕夜,將是不眠之夜。果真,凌晨的鞭炮聲,把剛有了些許困意的我,震的有些清醒。我和爸爸起了個大早。到親戚家中拜年。各家在面向門的桌上,都燃著幾炷香,閃爍的火光向我們訴說著新年的到來。對著這張桌子,給家中老人拜年。重復著那個古典的動作,濃濃的年味也便蔓延開來。
走出家門,便于冬風撞了個滿懷,近日的冬風,雖寒,吹入心中卻有著陣陣暖意,在春節的聲聲歡笑中,我,漸漸長大。
【“我們的傳統節日”征文】相關文章:
我們是廈門的踐行征文03-02
傳統節日端午節征文范文05-19
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征文06-22
“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主題征文06-28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征文05-26
陽光少年我們是好伙伴征文精選02-28
精選陽光校園我們是好伙伴征文02-13
陽光校園我們是好伙伴征文精選01-26
陽光校園,我們是好伙伴征文精選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