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只有對自己的工作不斷地進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我們才能揚長避短,找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哦。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學語文反思的幾篇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反思范文篇一: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 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小學語文反思范文二:
回首8年多的課改實驗,小學語文教學可以說是發生很大變化,雖然課堂更具生機與活力,但站在全面發展的高度來審視。我們發現由于教學方式傳統、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職業怠倦的形成、教育機制的陳舊等等因素的影響,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仍沒有走出”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怪圈。要改變這種狀況,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跳出小課堂和單一的課本,走向生活與實踐,真正地去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融入游戲,融入故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來說,只有喜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由于低年級學生剛剛從幼兒園步入到小學課堂中,40分鐘學習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是很漫長的。根據學生愛玩的特性,我在教學中穿插了一些游戲,如”摘桃子”“闖關”等,在課堂中引入了孫悟空,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童話般的情境中學習,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緊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故事是孩子們最愿意聽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ying”這個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設計了富有童話色彩的故事,把ying的四個聲調的音節放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給抽象的音節賦予了實在的意義,這不能不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二、關注學生,面向全體。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應把目光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自己受到了老師的注意,課堂上沒有被教師遺忘的角落。本節課采用大面積指名讀、開火車讀、同桌讀、男女對讀等多種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都有和同學交流的時間。老師在每個學生的自我表現中,還能即時發現學習落后者,進行查漏補缺。此外還通過個人的思考,小組的.討論,大組交流等層層的互動環節,促進教與學兩類活動間、學生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的多向交流,使每個學生自覺地自動的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團結合作,運用已有的方法,嘗試解決新的問題,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
三、學以致用,走向生活。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漢語拼音,無疑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結束時,我通過摘桃子游戲引導學生說說在書本中在生活中尋找后鼻音的音節,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家具、電器、同學的姓名動植物名稱等都藏有后鼻音。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與理解,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使用,用它來識字,用它來學習普通話。
四、走出課堂,讓學生自覺地走向社會生活
語文植根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之間聯系較少,學生參與課余實踐活動不多,使得學生的目光與思維被束縛在教室里,拘泥在課堂上。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資源,學生無法接觸,更談不上應用。
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需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善于尋找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最佳結合點,找準課堂生成資源中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切入點,盡可能讓語文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六年級《我最好的老師》一文,作者從老師的一次不可思議的教學活動中,感悟到懷特森老師是一位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布置學生課外對任教自己學科的老師進行評教,感受不同的老師對自己的點滴關愛。
其次,教師要將學生從教室帶入大自然,去采擷大自然中的美妙詩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激活思維與語言的潛能。如春天來了,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課本中對春天的感知,延伸至走到大自然中去實地體驗與感悟春的美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課堂走向他們向往的生活。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語文知識,逐步養成在平時生活中培養自己語文能力的良好習慣。如可以布置學生每天看看新聞等課余活動。
五、走出書本,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我們要在做中教,在教中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平時的教學中本人也體會到,只有通過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才能更多地獲得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引領學生突破書本,走向實踐呢?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合理安排好學生課內外的學習與實踐任務。
第二,要結合社會現象與各年級學生的年齡與知識實際,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如:編演課本劇,舉行各類故事會、演講比賽,編成語接龍、讀書競賽、采訪調查等等。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六、關注個性,讓學生愉悅地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
目前的教育中有些教師雖然有個性化教學的意識,但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放手”不夠,未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新的小學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強,文章的時代感強,文質兼美,富有活力。我認為,有些語文教師對一篇篇優美的文本所采取的支離破碎的分析與講解,逼著學生死記硬背那些味同嚼蠟的意義或符號的做法,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與思維,導致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作為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走向綜合性的感悟與欣賞,在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同時,讓學生在如詩如畫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黑白文字,讓身心得到愉悅。
七、關注情感,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當前,基礎教育面臨著”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現狀,小學語文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關注學生情感因素培養的同時,也要積極調動自己的情感因素。在課堂上,教師的情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觸及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感受,走進學生的內心。這樣才會營造課堂和諧民主的氛圍,使學生無拘無束盡情發揮主動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http://m.shddsc.com/【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頤和園》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2-26
小學語文《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01-04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26
小學語文《去年的樹》教學設計與反思04-08
小學語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與反思12-30
《桂花雨》教學設計與反思(小學語文)12-30
小學語文《漁夫的故事》教學設計與反思06-21
小學語文《少年閏土》教學設計及反思04-16
花鐘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