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場中最危險的12種行為
職場是人生的歷練場,找個合適的工作需要3到15個月——然而丟掉飯碗只需要幾天或幾周。那么,職場中哪些行為會影響到你的職場前程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職場中最危險的12種行為,歡迎閱讀與收藏。
1、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種人雖然聰明、有歷練,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無自信,覺得自己不勝任。此外,他沒有往上爬的野心,總覺得自己的職位已經太高,或許低一兩級可能還比較適合。
這種自我破壞與自我限制的行為,有時候是無意識的。但是,身為企業中、高級主管,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卻會讓企業付出很大的代價。
在一個越來越強調人際交往和互動的現代社會里,僅僅憑自己的本事去開辟一個新的生活空間,或者僅僅做好本職工作,就想脫穎而出獲得成功,似乎越來越不可 能了。唯一的做法是,勇敢地說出和實施自己的想法和主張,維護自身的尊嚴和權利,然后盡一切可能去影響同事、上司、下屬或客戶,用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打動他 們,形成一種互動的集體的自信心。
2、非黑即白看世界
這種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們相信,一切事物都應該像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一樣,客觀地評定優劣。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在捍衛信念、堅持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別人可能完全不以為意。結果,這種人總是孤軍奮戰,常打敗仗。
3、無止境地追求卓越
這種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嚴格要求別人達到他的水準。在工作上,他們要求自己與部屬“更多、更快、更好”。結果,部屬被拖得精疲力竭,紛紛“跳船求生”,留下來的人則更累。結果離職率節節升高,造成企業的負擔。
這種人適合獨立工作,如果當主管,必須雇用一位專門人員,當他對部屬要求太多時,大膽不諱地提醒他。
4、無條件地回避沖突
這種人一般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沖突。其實,不同意見與沖突,反而可以激發活力與創造力。一位本來應當為部屬據理力爭的主管,為了回避沖突,可能被部屬 或其他部門看扁。為了維持和平,他們壓抑感情,結果,他們嚴重缺乏面對沖突、解決沖突的能力。到最后,這種解決沖突的無能,蔓延到婚姻、親子、手足與友誼 關系。
5、強橫壓制反對者
他們言行強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機,凡阻擋去路者,一律鏟平,因為橫沖直撞,攻擊性過強,不懂得繞道的技巧,結果可能傷害到自己的事業生涯。
6、天生喜歡引人側目
這種人為了某種理想,奮斗不懈。在穩定的社會或企業中,他們總是很快表明立場,覺得妥協就是屈辱,如果沒有人注意他,他們會變本加厲,直到有人注意為止。
7、過度自信,急于成功
這種人過度自信,急于成功。他們不切實際,找工作時,不是龍頭企業則免談,否則就自立門戶。進入大企業工作,他們大多自告奮勇,要求負責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結果任務未達成,仍不會停止揮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績來彌補之前的承諾,結果成了常敗將軍。
這種人大多是心理上缺乏肯定,必須找出心理根源,才能停止不斷想揮棒的行為。除此之外,也必須強制自己“不作為,不行動”。
8、被困難“繩捆索綁”
他們是典型的悲觀論者,喜歡杞人憂天。采取行動之前,他會想像一切負面的結果,感到焦慮不安。這種人擔任主管,會遇事拖延,按兵不動。因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擔心部屬會出狀況,讓他難堪。
這種人必須訓練自己,在考慮任何事情時,必須控制心中的恐懼,讓自己變得更有行動力。職場中最有效地生存法!
9、疏于換位思考
這種人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難了解恐懼、愛、憤怒、貪婪及憐憫等情緒。他們在通電話時,通常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題,缺乏將心比心的能力,他們想把情緒因素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
這種人必須為自己做一次“情緒稽查”,了解自己對哪些感覺較敏感;問朋友或同事,是否發現你忽略別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為模式的實際案例,重新演練整個情境,改變行為。
10、不懂裝懂
工作中那種不懂裝懂的人,喜歡說:“這些工作真無聊。”但他們內心的真正感覺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們希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是他們又不喜歡 學習、求助或征詢意見,因為這樣會被人以為他們“不勝任”,所以他們只好裝懂。而且,他們要求完美卻又嚴重拖延,導致工作嚴重癱瘓。
11、管不住嘴巴
有的人往往不知道,有些話題可以公開交談,而有些內容是只能私下說。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沒有心機,但在講究組織層級的企業,這種管不住嘴巴的人,只會斷送事業生涯。
他們必須隨時為自己豎立警告標示,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說,什么不能說。
12、我的路到底對不對?
這種人總是覺得自己失去了職業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對不對?”他們總是這樣懷疑。他們覺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無,跟不上別人,也沒有歸屬感。
拓展:掌握職場行為的技巧
1、使用一個“誘餌”選項
行為經濟學家、《怪誕行為學》的作者Dan Ariely在Ted演講時表示,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如自己想得那般理性。如果你難以賣出兩件產品中更貴的那件,可以考慮加入第三個選項,這個誘餌必須與貴的那件價格相同,但性價比更低,明顯這個誘餌選項是沒人會想要的,但它的作用就是讓貴的那件看起來更有吸引力,促使人們選擇想要的那件商品。
2、換個環境聊公務
據Business Insider,當你在跟某人交涉談判時,如果約在咖啡店而不是會議室,你的合作伙伴的攻擊性會降低。相比身處中性物品包圍的環境,人們在看到與工作相關的物品時會變得更自私。
3、幫助他人推進目標來以求回報
據《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貢獻自己的資源將有有助于得到他人幫助。也就是說,在向他人求助前,可以先提供給他人一些幫助,這樣他們也會覺得有必要回報你。而在對方對你的幫助表示謝意時,記得要說:“互相幫忙是應該的。”
4、模仿對方肢體語言可討得歡心
變色龍效應是指人們經常無意識的模仿其他人(包括交際中)的姿勢、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學現象,在相關實驗中,心理學家巴奇(Baudl)和查特朗(ChDhand)發現,精確捕捉并模仿對方坐和說話將增加人們對你的好感度。
5、起爭執時提高語速
根據美國佐治亞大學Stephen M. Smith和David R. Shaffer的研究,快速說話能夠通過影響信息細化來促進或者抑制說服過程。比如,當別人和你爭執的時候,你可以提高語速,這樣一來,對方能思考你所說內容的時間就會變少。而如果別人是贊同你觀點的,就盡量說慢一點,讓他們有足夠時間來評估信息。
6、迷惑對方
喊價的時候,不說8張卡賣3美元,而是告訴別人8張卡特價賣300美分。這樣人們的注意力會轉移到試圖算出300美元等于多少美元,這樣潛意識已會接受這個就是成交價。在美國阿肯色大學Barbara Price Davis 以及 Eric S. Knowles的研究實驗中,這種技巧成功影響到家庭主婦們的購買決策。
7、擺眼睛的圖片讓人更守規矩
據英國Newcastle 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員2010年的試驗報告,眼睛的圖像會對人們的日常合作行為造成影響。比如在人們附近放置一張眼睛的圖片,會給他們留下自己正被監視的印象,這樣他們更有可能自己清理收拾或者歸還借的東西。
8、使用名詞代替動詞來改變人們的行為
行為心理學博士Susan Weinschenk在《如何讓人做事》(How to Get people to Do Stuff)一書中寫道,使用一個名詞來強化你作為某特定組織成員的身份能夠迎合人們對歸屬感的需要。比如問問題時,可以用“當個選民對你來說有多重要?”來代替“投票對你而言有多重要?”。
9、受驚嚇的人會更配合
波蘭Opole大學及Wroclaw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要讓別人聽你的話,可以先嚇住對方。因為焦慮之后再心情緩解的人面對請求時通常反應更積極,這是因為他們的滿腦子想的都是他們先前遇到的潛在危險。
10、聚焦談判對象的收獲而非失去
心理學愛好者,著名記者David McRaney在《你沒那么聰明》(You Are Not So Smart)一書中寫道,在談判協商過程中,向你的談話對象強調接納你的方案后他們將能得到的好處,舉個例子,如果你正試圖賣出一輛車,你應該說“這車按1000美元給你”而不是“給我1000美元買走這車”。
【職場中最危險的12種行為】相關文章:
職場中最忌諱的檢視行為08-04
職場人10種幼稚行為09-25
職場中最受歡迎的技能是什么02-17
妨礙你成功的3種職場行為07-20
12種行為模式影響職場成功08-09
職場面試指南:十大面試中最糟糕的問題07-18
面試中最恰當的言語禮儀07-24
抖音中最傷感的句子12-06
創業中最重要的問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