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觀
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發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市場人才供求關系的變化和調整,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成為目前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必須面對和迫切解決的課題。本文將對目前大學生的就業觀加以分析,以期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拓展奮斗領域,突現自我價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國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市場經濟除了帶給人們物資與精神的富足外,也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出現了某些扭曲,當代大學生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出現滋生和蔓延。在就業觀上具體表現為:
1.注重物質利益,功利色彩濃重。有些大學生受經濟利益驅使,人生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就業上過分選擇經濟較好、生活環境舒適、工作收入較高的發達地區,而較少考慮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據調查發現,73%的重點大學生畢業概括自己的職業選擇是所謂的“新三到”:一到國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賺錢的地方去[1]。他們對職業的選擇首先考慮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專業,而感興趣和關注的是職業的附屬物,諸如: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由原來的社會價值轉向經濟價值,把追求經濟物質利益放在了首位。
2.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傾向嚴重。許多大學生在就業時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要求,把個人興趣愛好放在首位,他們把是否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發揮專長,實現自我發展作為就業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地方去。據統計:43.9%的畢業生表示,如果有的單位“條件好、待遇高、適合自身發展”,他們可以放棄戶口,33.1%的畢業生表示,如果用人單位的條件適合,他們可以放棄自己所學的專業。
3.拉關系、找門路,用不正當的手段進行就業競爭。由于大學生所需的公平競爭機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業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會關系上。每當畢業生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生殺大權”的人便成為一些想投機取巧的人的焦點。據調查,時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畢業生認為,“拉關系,走后門”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徑[3]。這無疑是一種與文明社會不協調的因素,這不僅是對工作崗位的褻瀆,更是對廣大大學畢業生的不平等的待遇。
上述這些不健康的就業觀,不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高速發展,也不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但我們需要客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現在大學畢業生的絕大多數都是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獨生子女,這些家庭中的“獨子”,在比較優厚的環境中生活成長,通過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好不容易熬出了頭,可是畢業就面臨失業。其中還有相當部分的畢業生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太好,為了兒女上大學,金錢上已經不是什么智力投資,而是沉重的債務包袱。而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不僅家庭、學生都缺乏思想準備,政府和學校在如何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困難方面也缺乏經驗。
所以,雖然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建設高速發展階段,就業崗位逐年增多,每年都要增加800多萬工作崗位,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而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要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為2500萬人。我國失業率將高達20%[4],這也造就了一個好的崗位會有成千上萬人來競爭的獨特景觀。因此,大學生們要認清嚴峻的就業形勢,珍惜就業的機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那什么是正確的就業觀呢?第一,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那些“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舊觀念,都是與當代社會進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百萬人之多,不可能都進入公務員隊伍。有了這個機會當然幸運,但如果失去這種可能,難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嗎?當代大學生應該從這個狹隘的就業觀念束縛中擺脫出來。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工農商學兵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走出這塊小天地,何止七十二行,七千二百行都不止啊!有兩則新聞,一個是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在西安賣豬肉[5],另一個是研究生唐忠華在四川當豬倌[6]。對這兩則新聞,媒體和公眾總是能將大學生職位的卑尊放大成焦點事件。普遍認為,大學生具有高端的專業知識,現在放棄專業去喂豬、賣肉,是人才浪費,如果那樣,“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費光陰穹度日”?其實筆者認為這有什么大驚小怪,“白領誠可貴,藍領價更高,為了能就業,兩者皆可挑”。靠自己的勤勞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賺錢都是應該受到社會尊重的。所以,大學生要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因為在就業嚴峻的形勢下,不是大學生挑崗位,而是崗位在挑有能力的適合的應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在就業的道路上,就難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學生們能認清形勢,放下“天之驕子”的架子,先就業,再擇業,眼前可能就別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綜合素質。古人曰:“人貴有自知之明”。在應聘走上就業崗位前,對自身素質有多高,專業知識有多少,實際工作能力有多強,自己能干什么,會干什么,在步入市場經濟社會后,如何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找到自己比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應好高騖遠,這山看到那山高。對大學生來說,要切實認識到從“學生”走向“社會人”,進而走向“職業人”的角色轉變,把社會的職業需求和個人的職業理想、職業素質很好的結合起來。第一次走上社會,很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以為自己本領在手,天下盡在掌握。一旦真正做起事來,難免心浮氣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讀了大學,按說對就業有期待無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此端起了架子,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認為非大城市不去,非工資高福利好的單位不去,這就大錯特錯了。就業,一定要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大學畢業生不是天之驕子,而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所以,當代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當務之急是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是說在扎扎扎實實學好專業的同時,熟練地掌握一兩項技能,文憑只是個“敲門磚”、“介紹信”,能不能勝任工作才是用人單位所看重的。
當然,要想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光要求這些“天之驕子”轉變舊的就業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家庭、個人共同努力,走出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就業之路來。
作為高等教育的學校是培養現代化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而目前高校教育雖然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了多次改革,但教學上仍多延用過去的單純的書本式的課堂教育,教師們往往只滿足于教學上了多少課時,而學生們則滿足于完成了多少學分。對學生的評價是是以分數定高下,而不是以能力定優劣。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的是高分低能、考試型的學生,既缺乏組織交往能力,又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無創新精神。因此作為高等院校,當務之急是改變舊的傳統式的以書本、以課堂為主的教育方式,在加強傳統知識教育的同時,肩負起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就業指導和提高在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工作的責任,使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就業觀念,增強使命感、責任感,使大學生們既有個人遠大理想,又有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奉獻的精神。
作為政府相關部門而言,對于幫助大學生克服就業困難,走上工作崗位,走上創業道路也有責無旁貸的責任。一方面應廣開就業門路,提供就業機會,而不僅僅滿足每年開幾次大型招聘會,要下大力氣,把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另一方面,應會同學校與用人單位根據就業需要在校設置專業。在傳授技能方面,給大學生更多的用腦動手的實踐機會,使大學生不會在招聘時,因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而將他們排除在就業大門之外。另外,政府相關部門可在稅收、貸款、自謀職業等方面,推出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地區,到農村,到基層,到中小城市,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上述這些地區雖然條件艱苦,但卻能充分地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畢業生擁有就業的權利,同時也有為國家貢獻才能的義務。大學生到農村、基層、西部去工作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將大有作為。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們在就業的道路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不斷地增強經濟意識、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在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大力的幫助下,闖過就業這個難關,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大學生絕不是包袱,而是社會的財富。觀念轉變天地寬,何愁大學生就業難?
【大學生就業觀】相關文章:
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分析10-09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觀和評論07-01
在校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02-28
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調查分析報告08-04
最新大學生就業觀的調查報告02-06
在校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范文02-16
有關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調查報告06-21
關于當代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02-10
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治經濟政策探索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