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家玉米種植補貼政策全面解讀
要了解2016年國家玉米種植補貼政策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么要實施新的玉米補貼政策呢?2016年的玉米補貼政策相比往年又有什么不同呢?2016年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一石激起千層浪,玉米變成了焦點,引起了廣大農民和農業從業者的關注!
為什么要實施新的玉米補貼政策?
當前,我國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凸顯,特別是玉米已呈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局面,庫存高企、財政負擔加重、國內外差價較大、收儲和進口壓力不斷加大,用糧企業經營困難問題突出,不利于生產穩定發展、市場平穩運行和農民持續增收。
實施新的玉米補貼政策一是完成供給側任務,讓玉米生產與需求更好的結合起來。 二是建立糧食流通市場機制,讓托市收購引發的價格機制重新回歸到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上來。
2016年新的玉米補貼政策與往年有什么不同?
1、2016年新的玉米補貼政策變化的原因
2016 年將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要求,推進玉米價格形成機制。將在東三省和內蒙古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對東三省和內蒙古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將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穩定。
為推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順利實施,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庫存等綜合性措施。同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預案,防止出現較大范圍農民“賣糧難”。
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與過去實行臨時收儲政策一致,都是堅持保護農民利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通過改革,更多發揮市場主體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競爭力。
2、2016年新的玉米補貼政策與往年的變化在哪里?
根據“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國家今年將在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國家不再進行臨儲,給予農民一定的補貼。
2016年種玉米將獲得多少補貼?
目前財政部等相關部委還沒有公布具體文件文本。對于農民種玉米具體給予多少補貼還沒有明確說明。現在的消息說是在去年臨儲收儲價1元/斤的基礎上,市場價格低于1元時,國家給予補貼,大體每畝補貼100元。
從財政部發布的消息來看,補貼政策的基本安排是:一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即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同時中央財政將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補貼,并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二是定額補貼、調整結構。在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國家對各省(區)畝均補貼水平保持一致,補貼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內保持不變,充分發揮價格對生產的調節引導作用,體現優質優價,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三是中央支持、省級負責。根據國務院有關決定,中央財政將一定數額的補貼資金撥付至省級財政,并賦予地方自主權,由各省區制定具體的補貼實施方案,確定本省區的補貼范圍、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等。四是公開透明、加強監督。補貼操作應當堅持公開透明,地方政府撥付補貼資金等應當充分利用此前糧食直接補貼的工作基礎,自覺接受社會有關方面的監督,切實加強組織實施,確保將國家財政補貼資金兌付給玉米生產者。
另據了解,今年財政部還將及時撥付產糧大縣等獎勵資金。今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產糧大縣獎勵資金394億元,比去年增加22億元,獎勵資金進一步向商品糧大省、糧油調出大縣傾斜,并對黃淮海的玉米產區增加資金安排,鼓勵地方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保護好種糧積極性,并促進玉米等種植結構調整,更好地推動實現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目標。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2016年玉米補貼政策變化之后的'利弊。
1 好消息:玉米補貼政策落地了!
中國經濟網消息:玉米補貼每畝100元以上,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市),再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
每畝補貼100元以上,不管產量高低,不管災年豐年,不管你是一畝500斤,還是1000多斤,只能按畝領補貼了!這說明,臨儲正式推出歷史舞臺了,論斤補貼也不再可能!你有多少地,你種了多少玉米,每畝只能領到100元以上!
每畝補貼100元以上,這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同時告訴農民,要想有一個好收入,必須依靠自己了,玉米的質量好,賣價高+補貼,這就是一個豐年!玉米的質量差,賣價低+補貼,這就是一個災年!所以,只有把玉米種好,才能保證農民收入!
2 壞消息:托底收購有多低?不知道!
國家發改委等方面仍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適當的時候進入市場進行托底收購。不過,屆時政策給出的玉米托底收購價會很低,只夠彌補玉米種植戶的種植成本。
這個玉米還是有企業收購的,農民也不用太擔心,玉米價位嚴重偏低、玉米賣不出去的狀況,估計也就是大范圍賣糧難的時候,才有企業收購,請注意這個適當的時候,所以種玉米的農民,還是要自己找銷路,自己找下家,不要指望著國家!
這個托底收購市場化,一斤玉米能賣多少錢,完全是由農民和收購方決定的,一斤玉米能賣多少錢?這個底線是多少?能低到哪里去?沒人能知道,或許是七八毛,或許是五六毛,也有可能是九毛或五毛,農民心里還是沒底!
3 玉米市場化,真的能讓進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停滯嗎?
相關專家表示:預計在經過對玉米的種植、收儲、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調整之后,國內玉米將會回歸到和國際玉米市場價格相近的水平,隨之,國內對高粱、大米等玉米替代品的進口也會停滯下來,這樣國內累積的2億多噸玉米就會逐步消化掉。
2016年玉米進口關稅配額量為:720萬噸,非國營貿易比例40%。限制進口政策頻繁出臺,2015年9月1日起,大麥、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納入自動進口許可管理,進口DDGS反傾銷調查,國內廠家暫停采購美國DDGS。2016年玉米以及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量,一定會大幅度下降!
至于會不會停滯進口?這就要看國內玉米價格和國際玉米價格的差距了。如果國際價格低于國內,大量企業為了利潤,仍然會選擇進口及其替代品。如果國內玉米繼續下跌,跌倒國際價格以下,大量企業就會放棄進口,選擇農民手里的玉米。這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民手里的玉米賣不出去,一種是農民的玉米賣不上價格,對于農民來說,都是一種說不出的痛!
4 玉米,給了農民狠狠的一巴掌!
雖然今年政策調整,但是種植結構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不管是鐮刀灣地區,還是玉米優勢產區的農民,2016年還是選擇了種玉米,因為政策可以等,播種不能等!因為只有繼續種下去,才知道能不能掙錢!
但是,2015年低迷的價格行情,已經傷心了無數農民的心,2016年政策的調整,“市場化收購”+“每畝100元以上補貼”,把玉米推向了市場化,這注定玉米價格跌跌不休,注定了是玉米價格悲催的一年!
只是當玉米賣不上價格,當農民只能忍痛種玉米的時候,當農民的付出跟回報失衡的時候,農民將會選擇不再種地,部分平原地區的大塊土地,或者可以轉租或者流轉,但更多的農民和地區,將會選擇讓土地荒下去!
【國家玉米種植補貼政策全面解讀】相關文章:
2017國家農業補貼政策02-17
全面解讀住房公積金政策不公01-01
云南穩崗補貼政策解讀02-03
2016年國家創業補貼政策01-18
2016北京全面二孩政策解讀02-05
2016年上海創業補貼政策解讀07-04
最新社保補貼政策新調整解讀02-12
2014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解讀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