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已對外公布多年。作為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這一指導意見帶來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消息提示】9月13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全文正式公布。在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在新常態客觀上遲滯了改革進程的背景下,《意見》的正式出臺終于吹響了改革的號角。在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公布后,深為市場關注的國企改革,將有可能從此揭開新的一幕。
國企改革《意見》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它對未來的市場會有何影響?對于民營經濟發展是否帶來了機會?在匯總了國內媒體各類報道之后,我們對這份頂層設計進行了初步解讀。
首先,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則。
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鼓勵國有、集體、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國企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這是國企改革的政治框架和體制框架。
其次,國企改革的主要目標是:
到2020年,在國企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成果,形成符合上述原則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企公司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經營性國有資產實現集中統一監管。值得注意的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時間表,正好與“十三五”規劃時期同步,同時也是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時期。這也算是另一類“三期疊加”。
第三,國有企業將實行分類 改革。
《意見》提出,根據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企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將國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通過界定功能、劃分類別,實行分類 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其中,商業類國企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而公益類國企的改革,也要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能力,但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類國企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入基本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著力推進整體上市。對這類國企,重點考核經營業績指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市場競爭能力。另一種是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對自然壟斷型國企的改革,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
第四,國企監管從管企業轉向以管資本為主。
《意見》提出,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界定出資人監管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的轉變。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不該管的要依法放權,決不越位。要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其他直接監管的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并授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對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本履行出資人職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對所出資企業行使股東職責。
管資本涉及到國有資本的流動和退出問題。《意見》提出,優化國有資本重點投資方向和領域,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要建立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的形態置換,變現的國有資本用于更需要的領域和行業。
此外,以管資本為主,還要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用于民生和社會保障。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第六,在國企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方面
一是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允許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化為優先股,在少數特定領域建立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二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切實解決董事會形同虛設、“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切實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利,法無授權任何政府部門和機構不得干預。
最終分析結論:
整體看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一片艱難的環境中終于啟動了。雖然在市場化改革方面,《意見》所展示的改革力度與市場的預期還有距離,但在當前復雜的形勢下,中央推動邁開深化國企改革的步伐,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近期,在國內外市場動蕩和政策大調整中,國內外對于中國政府推動市場化改革的誠意和行動都有所懷疑,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深化國企改革《意見》出臺為契機,中國將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盡力推動既定的改革行動。因為當前的形勢很明顯,不推動深化改革,中國的發展就難有出路,難以從多種困境中擺脫出來。獲得“改革紅利”不僅是中國經濟的需要,也是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的需要!
新一輪國企改革將對我國經濟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指導意見》頒布,意味著國企改革即將進入實施階段,其目的就是徹底扭轉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國有企業經營大而不強、市場壟斷地位過高、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社會回報總體偏低等若干國企通病。顯然,新一輪國企改革將對國有企業經營機制、金融業、民間資本、資本市場等方面將產生深遠影響。
國有企業所有制結構將發生實質“嬗變”。首先,將引發國企大規模聯合重組。混合所有制意味著引入各類投資主體,將使國企突破地區和行業界限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將引發大規模股權轉售、股權投資等股權交易行為和資產重組、企業收購等并購重組行為。其次,實現國企與民資經營身份平等。本輪國有企業改革以混合所有制為主要實現形式,突破了所有制限制,表明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在所有者權利上獲得平等。混合所有制即通過引入非公有資本,在多方面提高國有資本使用效率。比如通過引入民營資本改善公司治理,減少管理層對股東利益損害等等。再次,促進國有資產管理思路根本轉變,增強監管體系與考核方式市場化特征。本輪改革提出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能真正讓政府切實扮演出資人角色,可實現政企分離,減少不必要行政干預,使國企能按市場化經營原則來選取管理人員,并以市場化因素來實現對企業管理層及員工的相應激勵。第四,真正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賦予國企更多經營自主權。國有企業改革最大目標是讓大部分國有企業,特別是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市場競爭主體,擺脫國企由于政企不分造成的資源配置扭曲,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最后,使參與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改善,絕不是零和游戲。國有企業改革最終結果是要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絕不是國企和非國企之間的零和游戲,使參與各方互利共贏。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通過改革可以提高國資效率,盤活國有資產;對于民營經濟而言,可拓展民間資本投資領域。
但需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兼并重組不能只是不同出資人之間簡單疊加,重在塑造現代企業治理運行機制,提高競爭活力,防止“新瓶裝舊酒”現象發生;二是不能只是“大魚吃小魚”兼并,重在體現行業競爭優勢,防止形成新的、更高程度的經營壟斷。
商業銀行會獲得新的業務發展機遇。首先,改革激活各類新業務需求。混合所有制改革將引發國企較大規模并購與重組行為,必然產生大量融資需求。同時,國企改制及資產整合需專業中介服務介入與支持,也會刺激商業銀行咨詢與顧問類中介服務需求上升。且企業“走出去”戰略將帶動銀行跨境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跨境授信、投融資、結算與保證等國際業務也將迎來迅速發展。其次,國企戰略性經濟布局調整有利銀行信貸結構優化。因為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所引發產業結構變化與商業銀行信貸結構優化目標高度一致,可有效推動銀行信貸質量改善。再次,改革將對企業進行重新冼牌,為商業銀行提供了難得的客戶篩選和競爭契機。在個人客戶方面,結合所有制改造探索實施的管理層和骨干員工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將給商業銀行帶來一批高端個人客戶以及公私聯動業務機會,為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轉型創造了條件。
但商業銀行需注意企業改革中潛在政策變化風險、并購融資運作風險及企業經營變化引發債務風險;否則會因為企業規模過大、關聯度過度、涉及領域過多,帶來更大金融風險隱患。
資本市場將迎來發展春天。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作用絕不亞于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可堪稱“二次股改”。因為當前國企市值占A股總市值一半以上,推進國企改革會對改善股市有著舉足輕重影響。從市場層面來看,對于率先進行改革的板塊有利,尤其成為行業兼并重組領頭羊品種將分享更多政策紅利,國企改革將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中成為反復出現的投資主題,如優先股、電改等等。從A股來看,目前,在鋼鐵、有色、船舶制造、水泥等行業的國企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雖存在不利因素,但可能是一些國企重組或上市的契機;且其中有民資參與的機會,這些國企在“風光”時候,很少有愿意把資源拿出來與民企共享。但這次改革與政策明確了,這些行業會存在減持與重組機會,這會刺激資本市場新一輪牛市行情出現,對上市公司融資創造了極大便利,對廣大投資者帶來更多利好消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資本監管部門應更加嚴格地加強監管,防止一些國企借改制之機,重走過去老路,通過包裝上市等手段來進行新一輪“圈錢運動”,最終影響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使民眾再次對中國資本市場失去信心。
民間資本將獲得廣闊發展空間。此次國企改革以混合所有制為重心,意在為民資進入國有壟斷行業提供機會,以圖改良國企所有制結構,從而激發國企活力。因此,從理論上看,國企改革會為民資帶來很多投資機會:一是打破行業壟斷,隨著產品和能源定價機制日益市場化,民間資本有望在石油石化、電力等壟斷行業能源領域迎來更多投資機會,許多原先存在行政壟斷服務業如文化傳媒、金融、醫療、教育等也會放松管制。二是在鐵路等交通設施和公共事業領域,因改革重點是調整價格及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為民資提供又一投資通道。三是消除國企上市公司一家獨大現象。從國企上市公司看,采掘、鋼鐵、化工、建筑、公用事業等行業國有資本將向非公資本擴大出讓股權空間,帶來更多投資機會。同時,國企控股民企也可為盤活民企存量,為資金和經營管理陷入困局的民企注入新的活力。
但需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各種行政性、體制性障礙應真正打破,消除各種“軟性”阻力,使民資進入順暢;二是民資進入后應擁有真正經營參與權和決策權,與國企具有平等身份和地位,應充分發揮經營監督作用,避免落入國企“附屬品”和“小弟”地位。
【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相關文章:
辯證看待國企改革意見的分歧10-23
崗位競聘指導意見-意見05-27
競聘指導意見05-27
[熱門]競聘指導意見03-11
開題報告指導意見11-05
國企改革方案有什么亮點?10-20
競聘指導意見2篇05-27
指導教師評語及意見07-05
論文指導教師意見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