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錦集五篇
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現如今,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道演講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孝道演講稿 篇1
明代湖南川島守將沈徐志有一個獨生女,名叫沈云英。從小聰明好學,跟爸爸學了一手好技術。因為她父親帶兵迎新軍戰死沙場,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爬得很高,喊道:“雖然我是個小女孩,但我會戰斗到死,以實現我父親的守城愿望。希望所有的軍民保衛家鄉。”每個人都深受感動,并發誓要收復失地。很快包圍解除了,勝利在望。沈云英發現了父親的尸體,大聲哭了起來。所有的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命沈、為副都督,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鎮守道州首府。后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紀念廟。有詩說:
一支新軍攻城圍義兵,峨眉單于馬清城;父仇難避兩雪,忠孝之名千古流。
孝道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計算機系10電商本的李旭。很高興很來參加這次演講比賽,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我的人生格言是:窮達自有路,天地皆為功。我的演講題目是:孔子的孝道。
我國古代曾有“三綱五常”這種說法,“三綱”五常”準則。其中“父為子綱”所指的就是一個“孝”字。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如何才能將國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說:”就是說做人要各守各的本份,在孔子看來,處理好這幾對關系,天下就井然有序。
(《禮記—大學》)這里的“止”是最高境界的意思,作為父母,最高的境界是“慈”,作為兒女,最高的境界是“孝”。
當然這之中也有著孔子濃厚的政治理念,即——人是有等級的。 但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有關孔子“孝”的思想價值就應當相應的削弱了呢?
因為在現今時代這種文化的浪潮之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忽視了“孝”的存在。很多人認為老人有飯吃這就是“孝”,然而這樣做就真的是“盡孝”了嗎?
對此我們可以參考孔子給出的這樣兩種說法:
從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孔子將“盡孝”劃分成了兩個檔次:一。是“能。養”;二。是“色難”。
所謂“能養”,就是指我們能養活自己家的老人就行了。然而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對父母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么這跟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所以“能養”只是孝的最基本形態,也是最低級的“孝”。
那么“色難”又是什么呢?說通俗一點就是要讓老人天天高高興興,快快樂樂。這才是最高級的“孝”。
不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年輕人與老人之間不可避免的要存在著 “代溝”的問題,正因為這種“代溝”問題的存在就難免會跟父母會發生沖突。那么,當父母有時做得不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當你覺得父母做的不對,跟父母有意見相左的時候,你可以很克制地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
為此你心中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但千萬不能因此對父母心生怨恨,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也是在為我們著想的,這就叫“勞而不怨”。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于不違背。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而父母從來不會對兒女說嫌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但是,如今有幾個兒女愿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
由此可見現代人“孝心”的缺失是十分嚴重的,所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人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是到了那一天的話,就算我們捶胸頓足,涕泗滂沱,也追悔莫及。
在此我發出倡議:大家在聽完我的演講后,回家時都能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其實他們的要求并不高,一個“順心”足矣!
要做到這一點也并不難,我們只要用心去觀察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我的演講到此完畢。
孝道演講稿 篇3
在我的記憶中,媽媽為我做過不少事情,為我操勞;我也為媽媽做過事,比如:做飯、捶背、洗衣服、拎東西等等,但最使我快樂的還是做飯這件事了。
也就是今年的初三初四吧。媽媽躺在床上,張羅著滑雪的事,我心想:既然媽媽肯出錢帶我去滑雪,我該怎么報答呢?洗衣服?可是現在沒有要洗的衣服。捶背或在出去時拎東西?那樣的回報太小了。那就做飯吧,做一個奇特的,給媽媽吃。對!就這么定了。
于是,我到了廚房里,開始做飯。
爸爸臨上班時已經做了豆汁,那我就做一個餅吧。我拿出放面粉的袋子,在碗里倒了一些,加了點水,不停的攪拌,過了一會兒,弄成面糊了。我又在里面添上些被切碎的火腿腸、五香粉、鹽、蔥花,一起攪拌。攪拌均勻了,我便把鍋打開了,沒一會兒,鍋熱了,我便把面糊倒了進去,立即拿出雞蛋,打碎后也放了進去,并攤平,又過了五分鐘,終于做好了,我用同樣的.方法又做了一個。
媽媽起來后,看見我做的飯,豎起大指,我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孝道演講稿 篇4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諺語“一切美德以孝為先”,“孝大于一人之行”,說明中國孩子重視孝道。歷代先賢都崇尚孝道,使我們中華文明在文化禮儀上保持了完整和規律性,受到了外國人的稱贊。然而,在孝道觀念日漸式微的今天,重新發掘和正確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說文解字》對“孝”字的本義給出了生動準確的解釋:“孝,好父母,從老省,從子,子承老。”《詩經》有“喪父母,生我”和“喪父母,生我”的圣歌。
“孝”是尊老愛幼、服務老人、服務親人的意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包括尊重、撫養、死亡、祭祀等。因此,“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標準,用于處理家庭中長輩與子女的關系
所謂“你要我死,我不死,就是不忠;父親想兒子死,兒子不死,這是不孝。這里舉幾個例子: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婦”,不適合我們現在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再比如“體毛,父母,不敢損傷”《孝經》,現代社會恐怕沒幾個人不去理發,很多女人去美容;再比如《孟子里婁章句上》,這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是不夠的。我們提倡男女平等。今天,如上述孝道理論,無疑已經過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批判或拋棄它們。
我們應該繼承孔孟儒家倡導的合理孝道,借鑒古代孝道思想,從而協調和親近家庭成員的血緣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穩定,進而形成社會上尊老愛幼、互助互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尊老愛幼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發揚光大!
孝道演講稿 篇5
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和父母一起看電視:一個小男孩看見媽媽在給他奶奶洗腳。小男孩想了想,學著媽媽的樣子,搖搖晃晃地走著,端著滿滿一盆水給媽媽洗腳。我媽開心的笑了。我父母很著迷,但我覺得很奇怪。我不知道有什么可看的。
今天,我長大了,是一名初三的學生。我學會了讀書,愛上了讀書。我看過很多書,很多都是關于孝道的真實故事:有孝順的女兒獨立照顧母親,有奧運冠軍關心父母,有孝順的兒子為了救父親而自殘……每一個故事都很感人!看了這些故事,終于明白爸爸媽媽為什么那么喜歡看那個電視了。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盡他們的孝心,深愛著他們的母親。
在我們偉大祖國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孝文化是最重要、最值得驕傲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孝順是一種美德,一種承諾,一種責任。孝順或者說是對父母的關心和尊重,是對父母和長輩的一種感謝。一個有孝心的人,心地善良,彬彬有禮,勤勤懇懇。
今天我也拿了滿滿一盆水去找媽媽幫她洗腳的時候,媽媽笑著說:“寶貝,你懂事了!”我和媽媽對視著,都開心地笑了。這一刻,我們覺得很溫暖!原來,孝順是一件溫暖幸福的事!
我想學學故事里的人物,做一個有愛心有孝心有道德有尊師重道的好孩子。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錦集五篇】相關文章:
孝道演講稿范文錦集十篇03-19
孝道演講稿03-03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集合九篇03-24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匯總九篇03-24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合集七篇03-21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集錦5篇03-21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匯總10篇03-11
有關孝道演講稿范文匯總八篇03-08
有關孝道的名言警句12-18
有關理想演講稿范文錦集8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