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演講稿范文10篇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演講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演講稿 篇1
端午節對我而言,項的“家庭工程”就是包粽子。說起包粽子,我快樂地手就癢癢……去年端午節前夕,意外地收到了一份從泰州快遞來的粽子和咸鴨蛋。打開一看,是我的戰友——軍中十朵姐妹花中的一朵——小蔡發來的。老公看到這樣一大盒粽子,馬上問我:“今年你不用自己包粽子了吧?”“不,自己還是要包的!蔽液軋詻Q地回答道。“啊?這些都吃不完,怎么還包呢,送老人也夠了!崩瞎磳Φ穆曊{高了一度。反對無效!我交給他一張長長的采購清單。他一看,立馬叫起來:“咋地,要開粽子店哪?紅棗五斤、赤豆十斤、精瘦肉十斤、大黃米十斤、粽葉、棕繩等等”等念完了,他也明白了:“噢,你又想創新啊,包黃米粽子?”“對頭,判斷正確”“給你點建議,再摻點糯米,二米粽子,黃白相間,好看更好吃!彼靡獾卣f。“好主意,咦?你可以呀。”我對這位會吃不會做的先生,真有點刮目相看了!安贿^,你這清單開的數量是不是忒大了點,減半!睕]等我反駁,人早沒影了。待老公采購回來,所有的物品數量統統減半。算了,我樂得也顧不上與他理論,趕緊淘米、泡棗、揀豆、切肉、腌肉`、外加泡花生、煮粽葉;老公在旁邊一臉狐疑看著我,“你就瞧好吧!忙你的去吧”。晚上八點,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包粽子;取兩張粽葉、一把黃米、半把糯米、放兩顆紅棗、或瘦肉塊、或半把紅豆、或幾;ㄉ。,一裹一扎,一個個鼓鼓溜溜的四角紅棗粽、三角肉粽、小四角紅豆粽、小三角花生粽,栩栩如生,“賊招人愛”,數一數,哇,足足有五十多個。ok,用高壓鍋開煮,一連煮了三鍋。家里彌漫著濃濃的粽香,當所有程序統統結束時,我一看掛鐘,天哪!凌晨1點。好在老公也正忙著改材料,否則,一準兒“挨尅”。我立馬挑了一個紅豆粽子,讓他“首嘗”。一層層打開粽葉,伴著粽香,黃白紅三色的粽子,煞是養眼,我腦海里忽然想起兩個字:金玉,黃米是金、糯米是玉…。。,頓時有點沾沾自喜喲!嘿!金玉紅豆粽成功!那么,金玉鮮肉粽、金玉花生粽、金玉紅棗粽肯定不會差。老公三口兩口就吃完了,“再來一個!”還沒吃夠!我說:“評價一下,味道咋樣?”“好吃,豆子比米多。”啥呀,評價也忒不專業了,要是婆婆在,一準兒給“超贊”。早晨,我把粽子分裝在食品袋里,帶到單位。就在弟兄們分搶粽子時,我得意地“忽悠”道:“俺的粗糧粽子,吃了不怕長體重哦。”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太太們個個都怕“增肥”。晚上,我又給鄰居們分別送了一點,畢竟我的粽子與眾不同嗎!老公看我為了幾個粽子興奮地“瞎忙活”,信誓旦旦地“警告”我:“明年,絕不準你再折騰包什么粽子了”嘿嘿,明年再說明年的!……“我包粽子,我快樂!”今年,如果我不出差,一準兒將快樂進行到底!
端午節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藥商朋友們:
您們好!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
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須懷有敬畏之心。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祝廣大藥商朋友們端午節快樂、闔家幸福!
端午節演講稿 篇3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缓现估S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背酥坞y產的縷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藥。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惫鈴摹伴L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么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制作治病的丸藥,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來稱為“斗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懔(約四九八—五xx)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薄妒酚洝分胁⑽创_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于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顒。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短茣61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于端午節以衣、扇獻于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辈贿^,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睖再棧s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保ㄔ缙诘纳茸哟蠖嘁云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斗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致。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
端午節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xxx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404班的黃一凡。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為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辟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舍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粽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端午節演講稿 篇6
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的發言題目是:懷著夢想,得到收獲
陽歷的6月,農歷的4—5月,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懷著夢想的季節,因而是忙碌的季節;但也一個多節日的季節,更是一個獲得收獲的季節。
誰都有夢想。于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時代的屈原,面對戰亂頻繁、民眾艱難,他的夢想就是改革圖強,國家統一;他的夢想就是關心民眾生活;于是,他忙碌了:在楚國,他訓練新軍,改革進;他敢問蒼天,自己“衰民生之多艱”。于是,他路漫漫修遠而上下求索,他即使流放,也保持氣節。有了夢想,有了忙碌,當然,屈原也就有了他的收獲:符合時代潮流的秦國完成了國家統一,人民百姓深知與敬佩他的愛國心、改革心;毫無疑問,今天的端陽節,就是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改革者、探索者,浪漫主義詩人。
誰都有夢想。于是,六一的歡樂還縈繞在我們身旁時,高中學子們懷著自己夢想,經歷了高考、學考;不用多休息,初中學子們又將懷著自己夢想,參加中考與會考。毫無疑問,我們學子們的夢想就是理想的大學,就是9科全部合格,甚至都優秀;我們的夢想就是6A,就是生地會考的第一個A;毫無疑問,我們的這些夢想就包含了要感恩父母、回報母校、感謝恩師;毫無疑問,我們學子們的夢想就是進入更高層次的學校學習、深造,就是要回報社會,感恩國家。于是,我可以想到,過完這個端陽,就會得到收獲:那時,高考、中考成績都會傳來捷報;學考、會考、也會傳來喜訊。是的,五月,是仲夏。它既有初夏的鋪墊,又有季夏的盼頭。而五,原本就是中午的“午”。我想,五月五日端陽節,就是一個火熱的夢想、火熱地拼搏,獲得火熱的收獲。穿越時空,我們會發現,夢想與愛國、改革與赤誠,拼搏與收獲,這些熟悉的詞語,依然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鼓勵人們的日常生活。夢想,就是動力,夢想,就是目標;有了夢想,我們就會堅實地忙碌,堅實去拼搏;有了忙碌與拼搏,我們就會得到收獲。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7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再過一個星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了。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 堅守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節日 。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 屈原。
然而在20xx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時間較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一千多年,從中反映出我國的傳統文化逐漸流失與退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一部分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對 洋節 過分偏愛。當我們站在圣誕的霓虹燈下,不要忘記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圣節狂歡的時候,不要忘記在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團圓;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的燈會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的龍舟不再激情澎湃,當中秋的月餅再也品不出深摯的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么?
雖然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成為我國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保護傳統節日是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舉措。但同時我也覺得,申遺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行動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從內心生發出來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延伸與豐富,民眾的心態也會變得健康、美好和開放。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和珍愛之情。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還有,隨著端午節來臨,也就意味著整個學期臨近尾聲。希望同學們能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系統復習,也預祝同學們在高考、中考、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同學們,加油!
幼兒園老師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
小朋友們好!
我是中五班的張老師。我念一首兒歌給大家聽,聽完以后,我要問幾個小問題。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
最新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精選3篇演講稿
。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小朋友,你們知道兒歌里說的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是我們的傳統佳節。這一天,吃粽子,嘗咸蛋,劃龍船,掛艾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風俗。大家都非常喜歡過端午節,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你們高不高興呀?讓我們一起再把兒歌念一遍吧,感受端午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撒白糖,
賽龍舟,喜洋洋。
端午節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他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卻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國內倡導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毀攻擊。面對壓力,屈原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照耀著中華大地。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才得來的。
最后我想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另外,端午節就要到了,天氣也越來越炎熱,希望同學們注意安全,不要在太陽底下追逐打鬧,以防中暑;禁止同學私自外出游泳,不要去江、河、塘、湖畔或工地積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以免發生溺水事件;實在想游泳,要有家長的陪伴,要掌握一些基本常識:如在身體過飽、過饑和過于疲勞的情況下都不要下水游泳;下水前要用冷水淋浴身體并且要做熱身運動;入水要緩慢,使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在水中不宜時間過長,要按時上岸休息,以防發生抽筋現象;游泳時不要互相打鬧、嬉戲;不了解水深及水底情況時,不要跳水;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人,不能參加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總之, 希望每一個同學牢記下面這句話:“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9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倍宋绻澥加谥袊拇呵飸饑鴷r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
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
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芍^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端午節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提到端午節,不得不說一說粽子,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粽子則是為了不讓河里的魚把屈原給吃了,所以包粽子扔到河里,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一說粽子,那各家包粽子是少不了的,我家就是這樣。
準備幾片竹葉,浸泡過的米,還有一些餡料,這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了。
準備好后就可以開始了,用竹葉卷出一個角來,接著先放一些米,到一半就差不多了,然后再把什么餡料,或者是醬料放進去,最后再鋪一層米就可以了。
不過這還不夠,包粽子當然是包的了,現在就要把竹葉包起來了,首先把上面的竹葉翻下來,接著捏成一個三角形,把三個角都捏出來后,還有多余的一些竹葉就把這些順時針的翻過來就好了,最面把包好的粽子蒸一下就大功告成!
做好粽子當然要品嘗了,不然光看著也沒啥意思。將粽子領出來,一陣竹葉的清香散發出來,接著撥開開竹葉就是一層呈黃色的米,一股股糯米的味道,光是看著就流口水,咬下一口來就能看見藏在深處的“寶石”,如果有糖或調料,伴著這些吃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包粽子是如此的簡單,吃起來是如此的美味,如果大家想吃的話可以到我家來吃,在這里祝大家端午快樂!
【關于端午節演講稿范文10篇】相關文章:
關于端午節寄語06-12
有關于端午節寄語06-03
有關于端午節的寄語06-03
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問答05-28
關于經理競聘演講稿范文六篇04-12
關于高一演講稿范文六篇04-08
關于競職演講稿范文9篇03-31
關于正能量演講稿范文六篇03-28
關于孝心的演講稿經典范文04-02
關于軍訓感言的演講稿優秀范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