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中醫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
我是xx醫院中醫科醫生,這次參加了中醫培訓,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中醫學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思想——樸素唯物主義,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為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為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系往往好于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系,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于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為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中醫學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了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為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為“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為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凈心行醫,方可能成為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中醫理論源于生活實踐,在臨床教學中要多聯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采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濕、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床表現(動搖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系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發散的、聯系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2
中醫難學,但學好中醫有方法。如何學好中醫?一般來說,我們先要把課本學好,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談談我自己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愿與讀者分享。
一則,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這一條非常要緊。我讀大學時,是先在課堂上讀四年書,再開始臨床實習(大四時曾有兩個月的臨床見習)。我認為,臨床一定要早,若臨床太晚,不利于醫術提高。臨床要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否則,先在教室里呆坐幾年,等到了臨床,課堂學的東西都不記得了。
再者,只有從臨床上才能體會到何為疾病,如何治病,中醫如何取效,若不臨床,以上都不過是想象,是閉門造車。我自己的體會,多多臨床,大有裨益。
我們可以從臨床中學習。每個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病人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交付給我們,這是對于我們的極大信任,千萬別辜負了病人的信任。要從病人身上學習,病人的癥狀變化,病人敘述的病情資料,都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醫。
二則,讀各家醫案。
讀歷代中醫大家的醫案,有如名師在側,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醫術。醫案不能濫讀,要讀適合于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傷寒水平,就讀傷寒醫家的醫案;想提高溫病水平,就讀溫病醫家的醫案;想提高針灸水平,就讀針灸醫家的醫案。我向來重視讀醫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間所出版的幾乎所有醫案著述,方便隨時翻閱。
我讀醫案的方法。讀醫案時不妨先讀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當辨為何證,需用何方,如何加減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結果與原案對比,看自己差不哪里,為什么達不到原案的水平,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再努力。這樣讀醫案,每讀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讀多提高。若能堅持數年,廣覽諸家的數百醫案,我相信,必可提高醫術,兼可學得諸家的臨證經驗。
這個方法的要點是先找些好醫案,比如葉氏的《臨證指南醫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證,再有議論,列出方藥,甚是方便我們學習。另外,亦可讀《名醫類案》或《古今醫案按》,都是歷代名醫的臨床精華。再者,今賢所編的醫案亦復不少,有的洋洋灑灑上百萬字,蔚為大觀,亦頗可一讀,隨便翻翻也不錯。
三則,生活中用心。
學習中醫與學習西醫不同,西醫的知識全在課本上,中醫卻需從生活中多加體會。比如,四時如何變化、陰陽怎樣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體會出來。再如,為什么兩廣人會吃酸嘢?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體壯?為什么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此類問題都可從中醫里面找到答案。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這也是學習中醫。
我的新浪微博里有許多這樣的思考,都是我自己從生活中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這樣的體會多了,中醫水平必然上漲。
再者,中醫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醫院里才能實踐的醫學,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學習中醫,亦需從生活中體悟。中醫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醫與我們的飲食住行息息相關。比如,食物皆有性味歸經,平時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藥;經絡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經常自己找尋按壓一番,既可養生,亦有助于掌握中醫。
四則,復習,復習,再復習。
溫故可以知新,溫故可以提高。復習的重要性說一百遍也不為過。年輕人往往喜歡獵奇而不喜歡復習,卻不知復習的收獲遠遠大于獵奇。經常復習曾經的所學,既可以鞏固知識,更可以借此而觸類旁通,可以引申出別的收獲。
我自己的體會是,有些中醫學科非常重要,不妨反復用功,比如,博士畢業后我經常把《方劑學》課本放在枕頭邊上,睡前隨意翻讀幾頁,堅持了數年,以至于方劑非常精熟,臨床用之得心應手。
隨著學業的進步,不同時期需復習的內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視復習,特別是對于基礎知識的復習,對于提高醫術很有幫助。
五則,動筆。
我一直主張學人要經常動筆,一方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筆記下的知識方便隨時復習;另一方面,動筆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提高。比如,當我創作一條新的`微博時,我會反復思考,如何行文措辭,如何使語句流暢,如何使醫理明白易懂,這樣的思考過程,非常有助于提高。而且,若能每天都動筆創作,相信對于中醫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博。
動筆記什么呢?可以記每天的讀書或臨床收獲,可以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創作關于中醫的文章,也可以抄錄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動筆就有助于提高醫術,這一點是毫無質疑的。
剛開始可能有些困難,不知道寫什么,這樣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過。堅持下去,慢慢地就習慣了。正如我自己在數年前開始創作微博時,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堅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臨床醫案、讀書體會、思考所得、旁聞道聽的逸事都記錄下來,若能積累成百萬字,這將是我從事中醫的寶貴財富。于是我就堅持了下來,日日不懈,至今驀然回首,卻已經創作了百萬多字的微博了,當年的目標實現了!自己也感覺伴隨著寫作,醫術提高地飛快。我有這樣的體會,我也愿意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這個方法。
六則,重視經典。
重視經典與興趣無關。即使你對經典沒有興趣,也不要忽視經典,咬著牙,硬著頭皮,也要學好經典。因為經典為古代圣賢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學、人文、醫學、地理、天文等多個學科的學問。簡而論之,就中醫來說,四大經典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以及《難經》,這是每一位中醫人所必需學的。
重視經典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源自實踐。實踐出真知,中醫的臨床實踐離不開經典,甚至可以說,每個思路,每條辨證,每張藥方,都與經典密不可分。學好經典,即是踩在了前賢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遠,臨床療效必然高。而忽視經典,有如有寶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視經典,就要學習經典。要不斷地學,溫故知新——這是我學習經典的方法,我自認為反復閱讀經典非常有必要。
剛開始學經典時,不妨只看原文,不看注解,自己慢慢領會,能領會多少就領會多少,邊讀邊記誦,邊記誦邊領會。經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奧的中醫理論自能領會,有的即使暫時不能領會,經歷多年臨床之后也會有所感觸而明白的。
實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注釋。讀注釋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懷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實在不會分辨,那就不妨先記住吧。多讀幾家不同的觀點,自己體會,看哪家觀點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認可的觀點,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自己暫時不認可的,也不一定是錯誤的,隨著讀書、思考及臨床閱歷的增加,以前不認可的觀點也許反而為認可了。
臨床時要常想想經典,讓自己的思想完全進入經典之中,有時心中一亮,豁然開朗,可于混亂的迷霧中領會出清晰的治療思路與方法來。我自己的體會,經典的幾乎每句話都能指導臨床,之所以我們體會不出來,那是因為水平不夠,或者,與臨床結合地不夠緊密。要想把經典用在臨床上,并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會有收獲。
隨著自己醫術的提高,對經典的理解也會提高。初時對經典的某句話可以理解地非常淺顯,后來,臨床漸多,思考漸深,對經典忽然有新的感悟,這種感悟即是提高。我認為,《素問》的前四篇要反復研讀,這四篇東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學中醫要讀,臨床數十年之后還是要讀,邊讀邊思,邊讀邊臨床,每讀一遍,對于中醫理論的體悟就會深入一層。
有人說,經典很枯燥,讀來毫無感覺。怎么辦?我建議不妨再讀,反復讀,努力找其中押韻的文字,讀時盡量抑揚頓挫,這樣既好讀又好聽,還方便記誦。邊讀邊琢磨,讀著讀著就慢慢地上手了。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沒有誰天生喜歡讀書,但我們每個人求學多年后不是也喜歡上書了嗎!
有人瞧不起經典,認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這是妄自菲薄,是不了解古人。古賢的智慧極深極奧,深研四大經典,再結合臨床后,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當今社會文明在進步,中醫也要跟著進步。進步不是拋棄中醫,不是讓中醫西化,這不是真的進步,這是倒退!中醫進步就是要抓住經典,越是緊抓經典,中醫越能進步。
七則,跟師。
跟師,要跟明醫,要跟大家。若師傅愿意愿意把自己的所學完整地教給學生,這是最好的老師。跟師的好處極多,可以當面學習,手把手地教;可以隨時提問,督促著進步;可以方便地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跟著老師學習,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就象古人學習中醫一樣,這樣最有助于提高醫術。
當然,跟師時,千萬不要有疑必問。先自己看書或思考,并與同學交流,若實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師傅請教。我相信,每一位明師都喜歡勤奮好學,且態度恭敬的學生。有時,師傅的觀點可能不合乎課本,或合乎主流,我認為當細心學習師傅的觀點,自己在臨床上體會。
八則,勤奮好學,孜孜不倦。
中醫難學,因為中醫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個好的中醫需要懂的東西非常多,不僅要精研湯藥與針灸,還包括相學、文學、歷史、天文學、西醫學、中國傳統哲學等等。因此,要求我們中醫人一定要努力進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讀書。需知若一天不讀書,即是一天浪費了光陰。別人都在進步,我們若不努力,就會倒退。
作為中醫人,還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有一輩子努力的準備。讀不完的書,干不完的臨床,永遠也不會到達頂點的攀登,會一直伴隨我們一生。與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臨床的快樂,享受努力的快樂。享受的過程,亦是進步的過程。因為快樂,我們更努力;因為努力,我們更進步;因為進步,我們更快樂。
以上拉雜寫下這幾點體會,是我在奧地利臨床工作的間隙倉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于年輕學子進步。這些只是我自己的學習中醫體會,不一定合乎每個人,讀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學醫體會分享出來。我們都要進步,我也愿意與讀者一起努力。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中醫的心得03-19
學習中醫心得08-08
學習中醫的心得感想范文06-12
中醫經典選讀學習心得10-08
中醫學習心得06-30
學習中醫的心得(大全7篇)08-27
中醫知識學習心得通用10-22
【優選】中醫學習心得10-02
中醫實習心得體會03-09
學中醫的心得體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