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子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子讀后感1
一直以為,童書是兒童的專利,但當我和女兒一起看完這本《海蒂》時,我發現,原來一本好的童書也是能打動成年人的。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然而,就在那唯美的語言中,人性的美一點一點地滲入我們的心靈,直至讓我們感動。我想,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海蒂,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多么不幸的孩子,然而,她隱藏了自己的不幸,卻把陽光般的愛灑向了身邊所有的人,讓他們因為愛所以愛,這就是愛的傳遞。我喜歡這樣的.童書,也喜歡自己的孩子看這樣的書。接觸這樣的文字,會讓我們孩子的心變得善良、變得柔軟,會帶著他們飛向明亮那方。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相信,當你看完這本書時,一定會像書中的海蒂一樣,將愛進行到底。
親子讀后感2
周一學校組織交換圖書活動,我與同學交換的是《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我很快就把這本書讀完了,書中的主人公小豆 豆 非 常 活潑可愛,那善解人意的品格,我很喜歡他。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小豆豆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
我讀了這本書后,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愛和同伴們一起玩的孩子。不僅這樣,小豆豆還是個不嘲笑別人的孩子。在小豆豆第一天讀的“巴學園”里,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唯一的一個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兒麻痹癥。所以走路很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帶泰明一同來到她自己的那棵樹那兒,想讓泰明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小豆豆先去校工叔叔的工具房里拖來一個梯子,很快地爬了上樹,然后讓泰明爬上來,經過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幫助下,他終于爬上了樹,與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從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個患了小兒麻痹癥的同齡男孩,而且還很樂意幫助他,很喜歡和泰明玩。小豆豆這種不嘲笑別人的品格,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親子讀后感3
——《好長的冬天》讀后感
《好長的冬天》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羅蘭·英格斯·懷德寫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羅蘭的爸爸申請到了銀湖邊的一塊地,并蓋好了小木屋后,暴風雨來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這個冬天將會長達兩個月,零下四十攝氏度,火車還停開,小鎮上的'人
每天只能吃一些小麥來充饑,木炭、煤炭燒光了他們扭干草棒,為活下去而奮斗,爸爸的手被凍裂了,爸才發現自己不能拉小提琴,從此在家里就少了快活的小提琴聲,后來家里的小麥吃光了,鎮里的兩個小男孩冒著生命危險去南方找小麥,很幸運,他們回來了,他們給了爸一半的糧食,救了爸一家。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干什么都要堅持到底。
親子讀后感4
女兒:
前幾天我和媽媽一起看了一本書,叫《綠野仙蹤》。主人公多蘿茜是一個善良勇敢的小姑娘,她從小就是孤兒。一天來了一陣龍卷風,把她和小狗托托以及她的木房子吹到了一個叫奧茲的地方。
多蘿茜為了再見到她嬸嬸和叔叔,去尋找一個叫奧茲的魔法師。在路上,她遇到了沒有大腦的稻草人、沒有心臟的鐵皮人和膽小的'獅子。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愿望,于是他們一起上路了。在路上,他們經歷了很多驚險的事情,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奧茲。但是奧茲只能幫助稻草人、鐵皮人和獅子完成了愿望,多蘿茜的愿望卻挺難實現,但最后還是想到了辦法。可是多蘿茜為了找小狗托托,沒有上到熱氣球上面。最后她利用了銀鞋的力量回到了家,找到了她的嬸嬸和叔叔。
我覺得多蘿茜最后能見到叔叔嬸嬸,是因為她和她的小伙伴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堅持下去,并且大家能互相團結,互相幫助,很值得我們學習。
親子讀后感5
五一假期期間我和媽媽一起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由海倫·凱勒寫的書,很受感動。作者從一歲半因為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又盲,從此她的世界變得黑暗再也美歐了光明和聲音,她的心情開始暴躁。后來她在莎莉文老師的培育下,她的心里重新有了光明和自信,她學會了多國語言,成為了有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我們有明亮的眼睛,但經常視而不見;我們也有一雙健康的`耳朵卻常常聽而不聞,我們應該向海倫·凱勒學習,跌倒了要堅強地爬起來走向曲折的小路,勇往勝利的高峰。我們要學會仔細觀察,發現生活中更多的奧妙,傾聽世界上美妙的聲音。
親子讀后感6
寒假,我們一起讀了《希臘羅馬神話》,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我們一起認識了宙斯,普羅米修斯,阿波羅,知道了潘多拉的盒子----在親子閱讀中,我們共成長。
對于這些神話故事,我本來不是很熟悉,但是一起讀書的過程中,也跟著孩子增長了見識,比如潘多拉的故事,比如折桂的由來。而孩子也在讀書的過程中練習了一下拼音,懂得了很多詞語的意思,培養了文字感悟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素養,比如卑鄙等詞的意思,知道愛是什么,還找到了中國古代與希臘神話的`共同之處:都有用泥土造人一說。更為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們之間的感情,對家長增加了依戀。
由此,增加了為孩子讀書的信念,以及,必須為此作出的努力。
親子讀后感7
家長:今天晚飯過后又一次捧起《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書和女兒一起閱讀,奴隸制度的黑暗與恐怖又一次涌上我的心頭,奴隸們真是太可憐了,他們可以同商品一樣任由奴隸主們買賣。其實他們甚至還不如商品,因為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一個活生生的人,書中講到一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想和自己的兒子被賣到同一戶人家這一個小小的愿望就不能實現,硬是生生的把他們分開,真是可悲啊,可見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社會制度的`陰冷與黑暗。
對話:
媽媽:“當你看到這對母子時有何感想?”
我:“我看到這時第一反應是可憐他們,我想會有好心人買下他們母子的,可是事實又是殘忍的,買主只買她那身體健康的兒子,她老了人們都不要她了,看到這里,我十分生氣。”
媽媽:“你覺得伊利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去做?”
我:“我覺得她是一個視子如命的人,如果我是她我也會像她那樣做的。”
親子讀后感8
在這個寒假里,我和爺爺一起閱讀了《十萬個為什么》,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象為什么用鼻子喝水不會嗆著。
我們人類是用嘴喝水的,而大象不同,它們是用鼻子喝水的,但是它們不會被嗆著。大象之所以不會被嗆著,是因為它的氣管和食道是相通的。在大象鼻腔后面的食道上方有一塊軟骨,當它用長鼻子吸水時,水便進入鼻腔,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支配,喉嚨部位的.肌肉就發生收縮,促使食道上方的這塊軟骨暫時將氣管口堵上,水就由鼻腔進入食道,而不會進入氣管,因此也不會嗆入與氣管相通的肺內。因此,大象用鼻子喝水時就不會被嗆到。
閱讀完以后,我知道了每一種生物都有一種獨特的技能,別人會的,我們不一定會,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親子讀后感9
五月份,我和媽媽在家里一起讀了《綠野仙蹤》,還做了一份“讀書感言”。
那一次,媽媽先在一張紙上畫了2個方框,一個是給我些感言的,另一個是給媽媽的。接著,媽媽就拿起筆寫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媽媽就寫完了,我看了也想寫,心想,我一定要比媽媽寫得多。于是,我拿起筆,在紙上認認真真地寫了起來。我先介紹了這本書的內容,還談了看完這一本書的感受。寫完后,我和媽媽在紙的右邊畫了綠綠的柳樹,上面畫了五顏六色的氣球,下面還畫了彎彎曲曲的'路,這條路好像是通往書山的路呢!
我看著看著,心想,這是我和媽媽第一次讀《綠野仙蹤》,希望下次能再和媽媽讀一本、二本、三本……
親子讀后感10
這個暑假,我在家里看了媽媽買的《自然說》和《五彩昆蟲》,這是一本關于一年四季的繪本,原來春天還分早春和仲春;夏天還要分初夏和盛夏呢……
春暖花開的早春,陽光明媚,公園里、花園里、還有廣場上,灌木和喬木開出漂亮的花兒。這時,第一批昆蟲出現了……
燕子、鴿子、蝴蝶……都飛來了,好熱鬧呀!
蝴蝶好漂亮,它的.身上有各種圖案和顏色的花紋,有時候我經常會不小心把飛蛾誤認成為蝴蝶,嘻嘻……
蝴蝶和飛蛾的幼蟲都是草食動物,成蟲都是以吸取花蜜衛生。它們都有翅膀,而且翅膀上覆蓋著細小的翅鱗,這賦予了它們鮮艷的顏色和斑紋。
但它們還是有區別的,蝴蝶的觸角比較細,末端為棒狀,而飛蛾觸角的末端是羽毛狀的。飛蛾的軀體強壯,長有絨毛;蝴蝶的軀體柔弱光滑。蝴蝶多在白天活動,飛蛾則大多在夜晚活動。
親子讀后感11
今年暑假,我在浦東圖書館參加了浦江學堂的學習,在老師的帶領下,每天誦讀論語,雖然不是每個句子都能明白意思,但在老師的細心講解下,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喜歡上里面一些句子。
論語里面有關于學習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教導我們珍惜學習的時光,每天都不能虛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明學習要注意復習,知識掌握了,就會感到快樂。
“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教育我們對待父母要心里存著尊敬,如果沒有感恩的`心,就和禽獸沒有什么區別。
誦讀論語,就像聽著一位兩千多年前的老爺爺,在自己耳邊輕聲教誨,希望經過一年的學習之后,論語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陪伴我的成長。
親子讀后感12
假期里,我和媽媽看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生記日記的形式寫的,日記是小學生的寶貝,因為它記錄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本書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生活狀況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態度、不同的感情與不同的'處置方 法。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對爸爸、媽媽的愛,對老師的尊重,對同學的關心,對殘疾人的同情和幫助等;更加學會了如何去感恩、如何去為爸爸、媽媽分憂;更加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人人都要有一顆美好的愛心。
讓我們用這顆火熱的愛心去保護、去愛護我們周圍所有的人吧!
親子讀后感13
人們在面對其它事情時,如果做不成就會改變方法,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永遠不知道改變方式,然而無效的重復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往往孩子發展順利的家庭,是父母學會了示弱。
中國的父母往往不善于表達感情,尤其不會表達對自己孩子的鼓勵,支持和愛。過去的誤導是對孩子越嚴厲他們才會越有出息,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父母對孩子的愛能表達出來,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孩子的成長中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只有父母給了,他才會覺得足夠。我們表達愛的時候,為什么會不科學?錯的不是愛,而是愛的方式。
生命可以是玻璃,也可以是水晶。
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頭,隨時播種,隨時開花。我們期望:每一個生命,都能超越自我,不再像玻璃一樣脆弱,而最終如水晶般明澈和堅韌。
親子讀后感14
這天,我和兒子讀了《學與問》這篇文章,從中我明白了“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因為學和問是相輔相成的,“學”是老師向孩子們灌輸知識,是吸取、是積累。“問”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是質疑、是提高。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我認為孩子們要像哥白尼那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老師、同學、朋友和別人。只要他能給孩子們啟發和幫忙,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能夠成為孩子們的`老師。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讀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對這件事也挺投入。我覺得老師展開這樣的活動很有好處,不僅僅能夠增長孩子們的知識,還能夠讓家長對孩子們學習有更多地了解。
親子讀后感15
忙碌的生活讓我已想不起認真的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是什么時候了,親子閱讀它不僅為我和孩子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也見證了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路程。
女兒最喜歡的就是《格林童話》這本書了。每晚睡覺前總要看,看完后再聽媽媽講故事,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有深刻的道理。勇敢的小裁縫讓我印象深刻,女兒也特喜歡。小裁縫雖然弱小,但他頭腦靈活,足智多謀,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迎刃而解,正因為這樣,我女兒才特佩服他。每天看書使我與孩子的'交流變得更加愉快。
通過閱讀,我們很欣慰的發現,雖然孩子剛上一年級,但卻大大超出了我們認為他在這個年齡段應該具備理解能力的預期,不僅字能認得差不多,讀起書來也有了節奏,讀的很有感情,普通話也很標準,給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親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子閱讀讀后感11-23
親子共讀的讀后感04-18
有關親子讀后感范文01-12
親子共讀家長讀后感02-14
親子讀書心得08-03
親子的閱讀心得04-22
親子閱讀的心得12-20
親子閱讀心得02-08
很溫馨的親子寄語01-19
親子閱讀心得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