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王萬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
6月2日晚,北京21世紀劇院,在追光燈的聚焦下,在現場觀眾持續熱烈的掌聲中,我國醫療衛生戰線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徐步登臺:一位是從醫68年,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我國最優秀的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一位是以藏鄉為故鄉,在瑪曲草原一干就是40多年,為農牧區衛生事業奉獻一生,被當地牧民稱為“瑪曲好曼巴”的王萬青。他們頭發都已花白,但步伐仍然穩健。他們身處不同地域,從事不同專業,卻同樣為人民群眾的健康堅守了幾十年——
■王萬青:我的心屬于草原
王萬青醫生是一個1米8多的大個子,見醫護人員上前獻花,連忙俯身致謝,卻不想與獻花的醫護人員重重地撞到了腦門。他不好意思地用寬大的手掌摸摸頭,又連連道歉,在舞臺上靦腆得像個孩童,言談舉止處處體現了他那像草原一樣寬廣坦蕩的胸懷。
在6月1日的采訪中,盡管經過了16個小時的長途旅行,年近七旬的王萬青并沒有流露出絲毫疲憊。“這是我第一次用這么短的時間就來到了北京,也是第一次坐上軟臥。”
退休后的王萬青并沒有從醫療衛生的陣地上退下來,幾年來,他從沒拒絕過找上門來請他看病的牧民。“他們來找我,說明他們仍然很信任我。只要還能干得動,我就不會推脫。”
或許是年齡大了的緣故,王萬青不止一次地想過要葉落歸根,但他最終的選擇還是留在草原。2004年和2005年,王萬青曾兩次回到家鄉上海。在上海期間,有兩家當地鄉鎮衛生院找到他,希望他能回來做一名外科大夫。然而,王萬青甚至都沒有和自己的妻子商量一下,就放棄了這些機會。“如果我離開草原,當地的牧民一定會感到非常失望。我絕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沖動而傷害他們、舍棄他們。”
2011年,王萬青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在頒獎詞中,他最喜歡的一句是“曼巴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王萬青說,艱苦的地方最能鍛煉人,也更需要奉獻精神,年輕人如果選擇了這樣的地方就必須要做好長期吃苦的準備。“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幸福要自己創造,看準了就堅持下去不動搖,有付出就必然會有回報。”
談到自己現在最大的心愿,王萬青說,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還是希望能盡量做些醫學研究,比如多鉆研鉆研老年醫學,想辦法把牧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再提高一些。
【學習王萬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胡萬春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最新」07-20
王紅旭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6-21
中青班學習心得體會05-07
學習個人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8-13
學習袁隆平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07-24
青藍工程學習心得03-24
學習沈浩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7-20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9-25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5-06
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1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