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數民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精選(推薦)
農歷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節(歌舞節)。
“歌圩”,是外族人給壯族定的漢名,壯語叫“歡龍垌”,意思是到田間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歡窩敢”,意為出洞外唱的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神像都放在巖洞里。巖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須保持肅穆,只有到巖洞外才能放聲自由歌唱。
“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這句在廣西流傳的山歌歌詞,說明壯族歌圩節的起源,和歌仙劉三姐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說劉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廣西宜山一個漁民家里。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后來她與一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一直在這里傳歌。莫懷仁得知后,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一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一條魚背上,一邊唱歌一邊騰空而去。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后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據記載,歌圩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已有壯族“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間,青年男女便穿上節日的盛裝,云集山頭曠野或竹林草坡即興對唱,相互盤答,歌聲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音韻。
南寧三月三狂歡節
狂歡節上有壯族迎賓習俗、踏青踩街、壯族銅鼓舞、對歌三月三、假面舞、多耶舞、拋繡球、夜歌圩、歌舞表演等,同時有200-500人品嘗的百家宴和各地特色美食。
武鳴“三月三”歌圩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展演、駱越始祖王祭祀大典、“靈水歌圩”廣西第六屆歌王大賽、武術散打擂臺賽、馬術表演等文化、體育、旅游活動。
柳州“三月三”花炮節
牛王爭霸賽、千人蘆笙比賽、大型實景民族歌舞表演、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調、桂 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扮故事、篝火多耶晚會等表演活動。
龍脊三月三
山歌牽出繡球來--當日龍脊各村寨的小伙子,小姑娘精心打扮,穿上節日盛裝紛紛來趕歌圩。
百色三月三潑水節
馬蚌鄉的潑水節往年都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少數民族會穿著民族服飾出來趕圩,很熱鬧。而且除了潑水節,當地還組織了山歌比賽、抓魚比賽等,游客都可以免費參加。
河池下洛村扁擔節
每到“三月三”,當地家家戶戶都會把扁擔拿出來,殺雞宰羊,舉辦一個祭扁擔的儀式,祈求當年五谷豐登,讓扁擔挑上更多的東西。
防城港江口村陀螺歌節
中越邊境的峒中,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大板瑤、花頭瑤人平時就會穿著民族服飾上街趕圩。江口村的這個陀螺歌節名聲并不大,但一定能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桂林劉三姐歌圩節
歌圩節當晚,以“尋找劉三姐”為基調,再現經典《劉三姐》,有國賓女子導游員山歌獻唱贈送紀念品。
當然了,現在離三月三還有點早,很多地方的活動還沒有具體的開展方案。
【少數民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9
廣西農歷三月三的手抄報內容09-08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8
喜迎三月三手抄報內容圖片08-11
2016廣西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精選)08-16
歡度春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少數民族春節習俗08-10
關于三月三的黑板報內容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