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精華2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1
我們通過大學兩年的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要在寒暑假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現狀,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不斷完善自己,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
一、調查數據
概況:
高觀村共有206戶約800口人,住房占地約200畝,耕地883畝。本村固定資產65萬,去年總產值約為568400元,人均毛收入為710.5元。
(一)村民的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糧食作物為主如水稻,小麥,高粱等,輔以副業如養豬,雞鴨等。糧食作物收入占經濟總收入70%。由于我們,耕種條件欠佳,多高山,離高產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經濟收入較低。
(二)村民的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1%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里還不到十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7歲,但有50%的孩子八、九歲才開始上學。
(三)村民們的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水果都基本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100元以下。
二、到高觀村的感悟
(一)農村教育現狀
村民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是這樣一言概之的: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后。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我們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后的根源不在于觀念的落后而在于經濟的落后。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么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我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變賣家產也得上”。
對于農村來說,他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于教育的開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但也正因為落后,他們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高觀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著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么,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于武斷呢?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經濟。為此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義務教育的力度,爭取讓適齡的孩子都能上學。
三、我為高觀村村民獻計策
從準備下鄉到下鄉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高觀村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吸取高觀村好的方面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在村莊規劃上,做到了大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鼓勵村民多栽種一些適宜我們這里生長的果樹如柑橘,枇杷,冰糖柚等,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為村民增加了經濟效益,真是一舉兩得。
經濟發展方面,農業往立體結構方向發展。注意抓好糧食作物和加大力度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田的同時保持糧食產量。此舉既保證了村民糧食自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由于村民樸素民風,村里制定了強有力的規章制度,還應多組織些文藝,體育活動,保證了村里良好風氣的形成,又豐富了村民的閑暇時的生活,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當然,取得的這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里的領導干部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因為他們沒有止步不前,而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為此,我們同父老鄉親們一同探索前進的路。
就那短短的七天,我對高觀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時候我想,一個人也許就為某種情感而活,為某些人而活。高觀村的鄉親們啊,我將在某個城市的一角永遠地為你們而活、而努力奮斗。
結束語:
實踐得以充分證明,它使我們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社會實踐促進了我們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2
大一大二的時候就想參加暑期三下鄉活動,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參加這個活動的機會,還好在大學的最后一次機會,我抓住了它。并在這個火熱的八月實現了我的夢。參加暑期三下鄉這個活動,讓我成長了很多。從前期的準備到后期的開展的過程中,我都努力認識自己的不足,改正我的缺點。爭取向優秀的隊員靠齊,雖說我現在他們還有一定的差距,相信經過我的不懈努力一定會成為和他們一樣優秀的隊員。八月十五的這一天,我帶著對三下鄉所有的期待,從學校里出發了。現在想想當時的心情那是相當的激動。我知道三下鄉我們肯定會遇到許多令我們頭痛的事情,也會非常的苦。但我想說的是在我競選的那刻開始我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也做了吃苦的決心。我想作為我們當代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我想說;不管我們富有與否,我們都沒有經歷苦的日子。
畢竟我們沒有出生在哪個艱苦的年代。有人說過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成大器。三下鄉正好給了我這個機會,去體驗,去感受。在出發的時候我看過這幾天的天氣預報,預計這幾天不會有什么好的天氣,不出意外情況,應該是天氣晴朗,萬里無云,天天三十八度這種類型。想想下鄉去沒有電扇,怎么挨得過,說實在的心里還是有一點點后怕。畢竟現在我的身上還長了痱子。不過既然是吃苦我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來。初到的第一天我就發生了點小的意外,只是我所未預料的。本來我平時就不敢在碎石扎堆的公路上穿著拖鞋行走。我出去的時候還給杜單說;我這樣出去怕會踢到我的'腳哦,果不其然我真的把我的腳與一塊石頭來了個親密的接觸,當時那個悲壯啊!鮮血直直的冒了出來,最后在覃嶺的幫助下,我們來到當地的一個小診所,巧的是阿姨是我們川北醫學院的校友,她當時看到我們還挺興奮的,走的時候還硬是不收我們的錢,最后還是在我生拉硬拽的情況下才收的。第一天我就出意外。當然也成為了當晚全隊批評的對象,呵呵,在此真的好感謝我的隊友對我的親切關懷,特別是覃玲同學真的好感謝你。
未來的幾天都進行的很順利。記得我們第一天的義診,由于那天是趕集日,來的人那就不用說了,看到那么多的老太太,老大爺前來詢問,檢查,我想我們的活動算是成功了吧!這一天我被安排在負責裂隙燈的協助工作。任務不是很重,還可學到許多眼科知識,心里挺美的。中途聽他們說;外面做調查的同學太辛苦了,于是我就和他們換了一下工作,也開始做起調查的工作,一做才知道做調查的辛苦。因為很多老年人不僅眼睛有問題,而且耳朵還不好,更嚴重的是他們的地方方言還很重,和他們交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每做一份調查我就必須用我最大的聲音去和他們交談,有時候還要將同樣的話重復很多便。到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就發覺我的嗓子快要冒煙了。雖說義診挺累的,但收獲還是挺多的。終于等到下鄉走訪了。以前就聽同學們說下鄉走訪的樂趣。我呢對下鄉走訪充滿了期待。
這一次我一共下鄉走訪了兩次,在我走訪的過程我我真的快要愛上當地的村民了。他們實在是太熱情太可愛了。我們每到一處地方,都受到他們熱情地,他們搬凳子,開電扇,端茶遞水。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看到我們幾乎都說;你們下鄉來了啊,這么大的太陽,你們熱不啊。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已經認識我們,接受了我們。雖說我也被有些人誤以為我們是騙子,但在我們細心的講解下,他們還是接受了我們的調查。在第二天的走訪中,當地的村民主動要求用車送我們回來,并且在沿路返回的路上,很多村民主動和我們打招呼。我們當時那個感動啊!
時間過得還真快的,我們的三下鄉也快接近尾聲了,在最后的上午我們走訪了當地的敬老院。看著他們我心里還是挺酸的想象著一個月三十元的零用錢。實在是想不出他們是如何用下來的,真的想給他們多一點的幫助,晚上的文娛節目如期而至,開始我們都有點失望,都快要七點了,居然沒有人來看我們的表演,我們當時的心挺寒的。最后在隊長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二十幾人來到碾婭鎮進行宣傳,邀請。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官職來的還挺多的,整場晚會可謂高潮迭起,精彩不斷,我想這與我們同學們艱苦排練是分不開的,我呢作為其中的一員,算是獻出了我的個人舞臺處子秀吧!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收獲了很多,不僅僅是個人專業的提升。個人辦事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我收獲了許多難得的友誼。三下鄉初期大家都還不是很熟悉平時也只是和認識的同學交流,幾天相處下來大家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大家還記得飯桶族嗎?哪些相互夾菜,相互分任務吃飯的日子。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大家一起排節目,一起做調查,一起搭舞臺的日子,至今歷歷在目。在我們一起共事的日子里,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回憶,真的好難忘,好留念。25個人聚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在于大家相處的過程中,我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和別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與人交流。如何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相互協助。
在這次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我還收獲了我的另一份禮物。我們這次活動所做的社會實踐是關于我們專業的,所做的關于眼睛方面的更是我們所熟悉的,第一次將我們的專業用于實踐,我們開始還是有點不適應。不過在我們老師的指導下,也慢慢逐漸開始的適應了,能夠較為熟練的用我們的專業去服務群眾,雖然在別人眼里這或許沒有什么。但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通過對專業知識的一點一點的積累,一定會更好的為人民服務。